办好思政教育内刊的几点思考
——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例

2022-02-09 05:52□王
记者摇篮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刊办刊

□王 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成果学术阵地建设,首批重点建设10家学术期刊和若干学术网站,支持新创办一定数量的思政课研究学术期刊”。

如何办好已有的思政教育内刊,不断巩固和壮大研究阵地,丰富内涵形式,提升影响力,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面对高校加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主题,面对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新呼唤,作为发表、传播和积累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作为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政教育内刊必然要在办刊定位、资源整合和传播方式等方面坚持守正创新,肩负起杂志应有的责任与使命。

一、依托组织,避免边缘化

思政教育内刊大多偏向学术性质,所刊载的文章无法上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等国内大型学术资源网,更不用奢谈什么“高倍引”“转载率”了。所以,按现行高校科研考核政策,教师在思政教育内刊上发表的学术性文章,基本不予认可,无法作为其科研项目结题或职称评定、考核晋升的学术成果。如此一来,更加剧了一部分思政教育内刊的边缘化。如今,一些思政教育内刊的边缘化是因为其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上落伍了,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刊于1992年,是借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应运而生的。为贯彻讲话精神,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开创浙江高等教育新局面”的要求。与之相配套的,就是要创办一本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刊物。从一开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明确了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期刊的组织属性,并且成为全省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会的会刊。

在办刊方向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动与其他思政教育杂志做出区分,即在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全面、客观地反映浙江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成就、新举措、新经验、新风貌,为全省高校思政工作大局服务。通过服务教育治理,构建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共同体,从而密切了学术与行政、期刊与高校的联系。

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组建了一个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高校负责人、专家学者等组成的编委会。编委会对期刊的策划、生产和运营等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从组织传播学的视角来说,编委会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者层级”。

有学者认为,一个组织的核心所受到的环境干扰必须通过结构手段或传播方式来加以缓冲,比如医生和病人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实现较好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受到的干扰可以通过接待人员、护士等因素来缓冲。

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编委会在决策和执行之间起到了平衡、缓冲与调和的作用。事实上,正是编委会对选题信息的判断、筛选和把关,降低了传播过程中发生事实歪曲、模糊等现象的概率,对期刊的高效运作以及高质量输出起到了关键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编委会还汇聚行政、社会机构以及学术团体等方面的资源,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各高校,与教师和研究者“面对面”。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积极地参与浙江省教育厅以及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组织的有关活动,譬如选树高校“我最喜爱的支部书记”、研究会年度课题立项与优秀论文评选等。依托行政与协会的赋能,杂志在努力塑造好学术研究者、传播者形象的同时,通过这些比较权威的活动,建立了高素质的作者群和更有黏性的读者群,从而提升了期刊在业内的影响力和认同度。

事实上,正是凭借着期刊在过去三十年里所建立的公信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成为浙江高校的一本指导性学术杂志,更被一些高校视同为公开出版物,发表论文享有与公开出版同等的权利。如此,不但解决了稿源匮乏、稿件质量不高等内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也让杂志走上了精品化发展之路。

二、明确定位,避免同质化

同质化是近年来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根源在于学术生产与学术出版之间的不平衡,大规模的论文写作与永远稀缺的版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目前国内的公开出版物里,与高校思政工作相关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杂志有20余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思政教育类期刊总体上侧重于宏大叙事和前沿理论研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一线日常工作面临的具体问题明显关注不够。

而思政教育内刊的同质化问题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它不是由供给泛滥引起的,而是由供给不足导致的。事实上,在稿源匮乏的大背景下,很多思政教育内刊不得已办成了综合性刊物,即有什么登什么、来什么登什么。不从刊物的定位出发,而是从来稿的特点出发设置栏目,这种本末倒置的办刊方式使得杂志最终只能变成“大杂烩”或“拼贴板”,脱离了学科,丢掉了特色。

然而,相对于高校思政一线旺盛的实践与理论研究需求,思政教育期刊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未达到饱和状态,这也是内刊能够存续下去的前提。只有通过树立差异化办刊理念,设立适合刊物的特色栏目,发表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文章,圈定属于自己的作者与读者,思政教育内刊才能在那些公开出版期刊的环伺下,获得一线生机,谋得一席之地。

从创刊伊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明确定位为高校思政工作研究与交流的平台。杂志始终坚持以研究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心,关注现实、研究现实、反映现实,贴近实际、贴近师生、贴近工作,先后刊发了一大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理论研究文章。从刊物的主题选择到栏目设置等,始终围绕辅导员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现实课题来展开。

“地区特色也是学术期刊应该考虑的重要办刊方向。每一个地区都有自身特殊的学术研究优势。学术期刊结合地区的学术研究优势,开设特色栏目,是其发展的应有之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突出地区特色当作差异化办刊的一个重要途径,重视总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浙江经验和浙江道路,并在栏目设置和选题策划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渗透。

2018年,浙江被教育部批准成为“三全育人”首批五个试点省(区、市)之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随后推出了“三全育人”专栏,邀请专家学者和学校领导,结合浙江高校的实际情况来阐述如何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践经验,既指明了方向,又分析了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区域性特色使杂志在办刊定位上更加贴近现实、更加注重回应高校师生的关切。

当然,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办杂志,始终在一地一校之间兜圈子。杂志开设的栏目像“书记校长笔谈”“调研报告”“经验交流”等虽然都有浓郁的校本特色,但编辑在组稿或约稿时都明确要求文章必须立足学校、面向浙江、放眼全国。换言之,站位要高,落笔要实,既要总结经验,更要发人深思、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重视推进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以及实践成果的理论阐释,以凝练自己的办刊特色。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是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红船精神”和“浙江精神”等新实践、新成果的具体化运用。而实践成果的理论阐释则要求对高校的一些思政或育人项目进行系统总结,将其置于历史经验的坐标上,结合现实发展的吁求来进行综合考察。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出的“服务重要窗口建设”“战‘疫’育人”“开学第一课”等专题,就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论述,力求把道理讲清楚了,把经验说透彻了,把问题分析明白了,从而引导高校思政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三、强化服务,避免本本化

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曾这样描述企业竞争的实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客户资源的多少。谁拥有客户资源多,谁的核心竞争力就强。现在我们处于从物品短缺到客户短缺的时代。有钱可以买到最好的设备,也可以买到很好的技术,但不可以买到客户资源。”事实上,一些内刊也成为企业传递品牌文化、专业知识,用文化的方式来开拓和巩固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本质上而言,思政教育内刊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媒体,它拥有拓展传播渠道、延伸信息传递触角以及整合各方资源等一切功能,而且还保有印刷媒介在内容深度、专注思考、针对性强等方面的优势。但是因为无法公开出版,有些办刊者就忽视了思政教育内刊的媒体属性,把它单纯地视为一个文宣品,沉浸于封闭的办刊模式,从而陷入了为办刊而办刊的“本本化”窘境。

其实,媒介权利的大小与有没有公开刊号关系不大,只与传播能力的高低有关,与传播范围成正比。实际上,我国有不少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处于“濒死”的状态,每期发行量甚至低于千册。反观一些走市场化路子的内刊,则办得风生水起,光电子版的阅读量每期就达到上万人次。所以,只有走出去,加强内刊的服务以及育人功能,实现内刊“外”办,才能破局,真正提升杂志的存在感。

这些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导读工作。杂志采编人员经常深入高校,召开辅导员座谈会,在详解各栏目的设置、期刊的编辑思路以及每一阶段征稿需求的同时,鼓励一线教师和辅导员在工作中多实践、多思考、多学习、多总结,特别是运用杂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期刊的导向、交流、学习作用,还培养了高校辅导员和一线思政教师对杂志的感情。

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非常重视发挥媒体的资源整合功能。譬如:对于“智慧思政”这一重大选题,杂志就邀约了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华为等企业高级工程师,就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思考等,分享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权威观点,从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更好地进行决策与推进工作。而“百年建党‘浙’里寻根”专题则串起了陈望道首译《共产党宣言》、红船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等,梳理出浙江“红色根脉”的全景图,助力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与公开发行的期刊不同,内刊的最大特点就是组织传播。但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纸媒竞争的加剧,只立足于单向组织传播的内刊将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形成有内有外、整合传播的态势必将是大势所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传播的路径从“基于强制”转变为“基于认同”,它会促使“成员自觉遵守组织规范对自己的要求,愿意承担组织所需要的某种特定角色”。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改变原本单一的纸质传播方式,携手浙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网站等,改变照搬期刊内容的生产方式,从一端发布走向多端发布,甚至“云发布”。还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对浙江省高校微型党课大赛决赛的获奖作品进行了“文字+视频”的组合式传播,让读者既能读、也能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深度挖掘和利用思政教育内刊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成果传播能力,以杂志为纽带,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作者与读者研究队伍,就能拓宽内刊的社会化办刊方向,从单纯的学术生产者向智库服务角色、科研育人角色等不断延伸,从一本学术期刊走向一个综合性平台,从而切实地提高服务师生、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事实上,当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读者和作者有很多已经成长为出色的专家、教授,或肩负重任的领导干部。如今,他们或参与编委会工作,或推荐作者、宣介杂志,成为支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办出特色的中坚力量。

四、结语

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思政教育内刊面临的最大现实。想突破困境,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研究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认认真真地分析学术内刊的传播机制,结合期刊的历史与地域特点,在资源整合、办刊定位、传播方式与角色拓展等方面多动脑筋,在贴近现实、加强联动和强化服务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行稳致远,切实承担起期刊的历史使命,助力高校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在打造精品思政教育期刊上闯出一条新路来。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刊办刊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内刊编辑的职业素质浅析
办好机关企事业内刊的几点思考——以温州市委组织部《温州党建》为例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内刊加入期刊数据库有关问题分析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
围绕中心抓落实,开创办刊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