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见知
中国历史悠久,民族多元化,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国家的灵魂之基,也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诗歌、戏曲、小说、建筑、器物、美食、服饰、雕刻等各种形式进行传承和发扬,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而对于媒体行业来说,传统文化依然是一个素材“宝库”。
如今,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自媒体平台、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度娱乐化、接地气的内容吸引了大批受众,面对这样的冲击,地方主流媒体想要在新媒体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找准自身优势,从“差异化”中寻找生存空间。而对地方主流媒体来说,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有以下两点优势:第一,地方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虽然其他媒体单位和平台也能跨区域利用地方传统文化素材,但当地媒体具备“近水楼台”优势,可以更加深度地剖析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蕴藏的内涵;第二,地方主流媒体多年来扎根本地,对当地传统文化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储备了大量相关人才,也更熟悉当地受众的文化需求,能够更好地发掘当地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
以上两点优势是独特的、不易复制的、源源不断的。创造性地运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将为地方主流媒体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打下坚实基础,帮助地方主流媒体在时代洪流中另辟蹊径、自成一家。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与此同时,各种新奇、逗趣的娱乐内容也通过短视频、电影、漫画、综艺节目等形式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相较于含蓄、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娱乐化程度高的传播内容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文化体验,并得到了大量的关注,这就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被分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国人的爱国情绪高涨,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娱乐内容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有了极大程度的减弱。同时,随着各媒体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上做出的探索不断深入,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出现在各类文化产品中,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但我们还是要看到,在自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娱乐内容在文化市场上依然占有极大的比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地方主流媒体竞争力较弱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内容,这个问题是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
首先是创作思维方面。长期以来,地方主流媒体专攻地方新闻,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创作理念还处于探索之中,就目前而言,一些地方主流媒体对新媒体时代的思维模式依然存在认识不足、创新不多的问题,在进行内容创作时难以转变思维,用“老经验”做“新东西”,这样的内容在互联网上传播,势必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其次是选材方面。受限于地域条件,地方主流媒体缺乏广阔的选材空间,尤其是对一些小地方来说,值得挖掘的优质素材本就不多,往往是一个素材反复做,虽然偶有创新之举、“出圈”之作,但素材的缺乏导致难以保证优秀内容的持续输出,精品节目更是可遇不可求。
最后是采编播设备方面。市面上的相关设备更新换代快,且价格高昂,而地方主流媒体受限于资金条件,难以跟上设备的换新速度,无法为精品节目的制作提供完善的基础设备保障。
除了以上说到的三点,自媒体的冲击也进一步削弱了地方主流媒体的竞争力。如今我国的自媒体行业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大量自媒体账号近年来不断崛起,有别于传播新闻信息、专注严肃内容的主流媒体,大多自媒体账号以生产高度娱乐化、碎片化的内容为主,尽管优质内容相对缺乏,但依然吸引了大量受众,在媒体市场上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生态闭环。而地方主流媒体受限于自身特性,在内容创作上没有那么高的自由度,与自媒体相比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传统、互动性较差问题,在媒体市场上相对没有那么强大的吸引力,受众持续流失,生存空间被进一步稀释。
如上文所述,如今自媒体平台吸引了大量受众,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地方主流媒体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开始尝试借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其中不乏许多“出圈”的案例,为地方主流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
但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成功只是个例。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下,传播内容多元化是必然趋势,重视流量也无可厚非,但许多地方主流媒体在转型过程中没有找准突破口和比较优势,而是片面追求流量,在创作内容上盲目跟风,为了吸引眼球开始制作和传播一些低俗搞笑、社会八卦等快餐式的娱乐内容。
这样的做法不但违背了主流媒体的职责和担当,也淡化了地方媒体的自身特色,同质化的内容难以与其他媒体平台竞争,这样的转型最终只能沦为自娱自乐的“表演”,其生产的内容也将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因此,许多地方主流媒体建立的自媒体账号粉丝寥寥,实在难以与关注量动辄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V”相比。
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与当地的历史特色和风俗人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除了文化现象本身之外,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故事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载体正在逐渐失去其功能性,如古老的傩戏所承担的祈福、祭祀功能,戏曲所承担的娱乐功能等。但功能的丧失并不代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失去意义,反之,正是因为某些传统文化的载体已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去关注、传承、保护文化本身才显得更有意义。
但许多地方主流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还停留在对文化载体的器物、外化符号解读上,没有对文化的思想内涵、传播精髓、精神层面进行深度剖析,存在着创意不足、深度不够、内容粗糙等问题,这种“浅尝即止”“浮于表面”的内容势必无法让观众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难以成为精品。同时,许多地方主流媒体单位在创作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时,依然习惯于运用长篇幅的专题片、纪录片等形式,用绵长、完整的故事线和严谨的逻辑给观众讲故事。诚然,用画卷一样徐徐展开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更加深入、全面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介绍,长篇幅的专题片、纪录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单就传播效果而言,现在的人们习惯于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以及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不完整的、片段式的信息摄取,“碎片化”的阅读、观看方式在当下逐渐盛行,节奏缓慢的长篇幅内容已经不符合快节奏的生活。因此,面对这种“难以慢下来”的需求,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和转型显得尤为迫切,地方主流媒体除了制作长篇幅的精品内容,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内容、形式的创新上,以适应大众的需求。
在漫长的岁月里,地方传统文化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延续,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一方水土的情感纽带,具有绵延不断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这是因为地方传统文化是能够引起大多数人情感共鸣的集体认知,地方主流媒体在传播地方传统文化时,要注重内容上的挖掘和创新,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传统建筑、雕塑、文学等严肃类型的传统文化,更要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接地气”内容,对传统文化进行多维度的挖掘,紧紧抓住广大受众的新时代情结,深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生动故事,用充满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唱好乡音、传播乡情,用一处景观、一份美食、一曲老歌触发人们的集体回忆,通过挖掘本地历史、讲好本地故事吸引本土受众和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文化爱好者。
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的同时,地方主流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时还要注重创新制作理念,积极利用媒体技术和网络手段完成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扩大传播范围,用新媒体的表达方式重新解读、塑造传统文化,在保持传统文化特性的同时,适当加入大众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健康的娱乐成分,做出有品质、有品位又接地气的文化节目,将之转化为自身的竞争活力,突破各媒体平台之间的传播界限,从而使自己在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抢占一席之地。
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严肃性,对于出生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来说,相较于娱乐性强的快餐文化,传统文化似乎显得有些“古板”和“陈旧”。因此,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力是不足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也有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汉服、诗词、古风歌曲等传统文化精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裂变式发展,5G、云计算、AI等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媒体事业中,极大地扩展了媒体内容的传播渠道。这些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2022年春晚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火出圈”,一时间引发热议,成为现象级作品。回顾近年,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朗读者》等节目打破传统创作观念,利用新技术创新内容形式,让广大观众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传统文化相关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创新性的借鉴思路。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思路,更为新时代文艺作品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的参照谱系。
受限于资金,许多地方媒体难以照搬高端的舞台技术,但我们可以转变思路,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就笔者所在的资阳新闻传媒中心为例:中心于近期推出《身边的宝藏》系列短视频,视频以资阳本地文物为脉络,深挖文物蕴含的价值,用镜头和生动的故事带领观众寻找“宝藏”,并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大量运用时兴的网络语言和视听表现形式,既保证了文化的厚重感,又提供了足够的趣味性,虽然没有震撼人心的现场技术效果,但在后期编辑上精雕细琢,克服了技术手段的不足。《身边的宝藏》系列短视频让文物“活”了起来,一经发布便在当地引发了强烈关注,并被“学习强国”平台收录。
因此,地方主流媒体在传播当地传统文化时,要立足当下现实,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运用全媒体手段,将创新思维付诸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将传播效应扩至最大。
地方主流媒体要传播好当地传统文化,必须做好传播渠道的扩展和维护,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电视、报纸等传统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媒体内容的输出,如何运用抖音、快手、直播间等各种新的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新媒体平台渠道多、受众广,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而与电视、网站、报纸等平台相比,新媒体平台的建立和维护更加简单、高效。要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地方主流媒体必须要做的就是转变思路,将传统媒体的“大屏思维”向新媒体时代的“小屏思维”转变,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而要更多考虑“受众要什么”,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进行内容的创作和输出。同时,还要培养“后半段”思维,安排专人开展新媒体账号维护工作,对内容发布进行统筹管理,做到有计划地运用舆论热点、特殊节点等元素进行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并在内容发布后积极与用户互动,一方面收集反馈信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改进内容,另一方面增加用户的情感依赖,增强用户黏性,将自己的新媒体账号打造成覆盖当地、辐射全国的“网络家园”。
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对于地方主流媒体的转型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需要注意,对于地方主流媒体来说,新媒体平台是一把“双刃剑”。如今,一些新媒体平台上依然充斥着许多低俗内容,在传统文化传播方面,某些自媒体账号为了博人眼球不惜歪曲历史,恶搞文化。面对这样的现象,地方主流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切不可被市场裹挟,在追求流量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在满足用户健康文化需求的同时,必须加强自身监督,利用法律武器约束低俗内容的传播,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打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繁荣兴盛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传播好传统文化,打造符合时代传播规律、易于认知的文化类精品节目是各地主流媒体必须尽到的责任和义务。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要坚守初心,守住传统文化的“根”;也要守正创新,散播传统文化的“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