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辉,贺诗泽
鲁迅翻译研究史经历了“回忆与论争”(1909—1949)、“学习与曲解”(1959—1979)、“理解与阐释”(1980—1999)、“系统化与多元化”(2000 至今)四个阶段(1)王家平,吴正阳.百年鲁迅翻译研究历史与新的学术增长点[J].关东学刊,2018,(5).。其中第一个阶段,研究者注意到鲁迅在从事翻译活动的同时对社会的思考,以及翻译与创作之间微妙的关系。第二个阶段由于时代局限性,翻译研究成果有限,且时有对鲁迅翻译的曲解。第三个阶段的成果较多集中于探索鲁迅的文学活动、创作与外国文学、外国文化的关系上。研究者将鲁迅的译介活动(根据鲁迅自己的说法)看成是“普罗米修斯”从国外盗得文明之火的行为,强调鲁迅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加强与弱小民族的文化互动与交流,并为弱小国家发声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自21 世纪以来,鲁迅翻译研究呈现出系统化与多元化的特征。国内主要的研究成绩体现在数部鲁迅翻译研究的专著和数十篇与此相关的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数量达600 多篇。这些论著所用理论、视角之多,前所未有。迄今为止,关于鲁迅翻译研究的专著在国内外已经出版10 部。但前人较少使用语料库研究法以及接触语言学理论,对鲁迅翻译的文本进行细读研究,并总结鲁迅的翻译实践对现代汉语形成的作用。本文发现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鲁迅的译作对于白话文作出贡献的学者及其论著主要包括:1.朱一凡的《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 -1936)》(2)朱一凡所著的《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 -1936)》把翻译对现代汉语影响的研究定位在1905—1936 年间,这一定位是有着充分的合理性的,把这两大事件之间的时期作为考察和研究现代汉语欧化的时间段,是合适的,这是此书的一大亮点。此书的第二个亮点是不仅提出了现代汉语欧化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还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汉语欧化的局限性。。他从汉语、英语对比与翻译的角度对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进行了详细论述(3)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 -1936)[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35.,但只是对于胡适、傅斯年等人对于白话文的贡献方面阐述明确,而在鲁迅翻译实践对于现代汉语建立的贡献方面,仍然没有突破就理论说理论的模式。2.刘少勤的《从汉语的现代化看鲁迅的翻译》(4)刘少勤所著的《从汉语的现代化看鲁迅的翻译》原载《书屋》2004 年第3 期,此文认为鲁迅的翻译方式与翻译风格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的重要目标——改造传统汉语,促使汉语现代化,让中国人拥有新型的语言有着密切联系。。他仍然视具体分析鲁迅文本以论证其与白话文的关系为畏途,只从宏观方面说明了鲁迅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于白话文的贡献,其仅停留在肯定鲁迅的层面上,对其效果与结果并没有得出有说服力的定论。3.意大利马西尼著、黄河清译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他对1840 年到1898 年期间汉语词汇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对鲁迅翻译对于现代汉语的贡献与意义这个课题有方法论上的借鉴意义,但在分析鲁迅翻译对于白话文贡献的具体操作上仍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鲁迅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希望以“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方式引入“异域文术新宗”(5)“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出自鲁迅的文集《文序跋集》中的《域外小说集》。,对中国文字进行改革,创造一种真正能容纳更为健康、更为理想的国民性的文字,翻译文本长达300 万字。但由于鲁迅翻译文本基本上都是从日语和德语转译过来的,源文本涉及多国语言,源语言为多国语言,这种现象给研究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对鲁迅具体文本的分析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对于鲁迅翻译对白话文的贡献之研究,深入者更是寥寥无几。本研究拟从此方面解决这一难题,对鲁迅翻译实践与白话文建构的关系作一深入研究。首先,本文拟从接触语言学角度对鲁迅翻译实践对现代汉语的变迁与发展起到的作用从宏观到微观进行阐释与分析,重点挖掘他的翻译实践对白话文写作及运用方面所达成的实际效果。其次,从文学与文化及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相应的文化背景,应用最新的语料库,并结合先进科技如爬虫等计算机手段来分析其具体的效果与成绩,避免以前对于新结构、句法方面的研究的简单重复,将研究重心放在鲁迅对这一时期汉语中外来结构、表达法与句法更新方面的新贡献。再次,将鲁迅翻译与创作同时作为研究对象,克服以前只关注翻译文本或只关注创作文本的通病,加强翻译文本与创作文本的联动性。最后,应用国际前沿理论即翻译对于深层次思维和思想革命、语言更新的功用等理论来论证所得出的结论,将此研究上升到普遍理论的高度,从而既有理论、观念方面的创新,又在研究方法方面争取有新的突破。
1.生造硬造一些词语。早年鲁迅曾经翻译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后来我们常见到的“超人”和“末人”的概念就是他生造的;在翻译《死魂灵》时,创造了“吐叶”“发沸”“连山”“破风”“鱼膏”“珂林德式的圆”(6)刘百琼.解读尘封的记忆——凌璧如《朵连格莱的画像》之描述性翻译解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6).等直译外来词,让人读来有耳目一新之感。鲁迅在创造新词的时候注重其在国民观念的更新方面所起的作用。2.发明了一些语气词。如对《一个青年的梦》的剧本翻译,据杨英华研究统计,在这部剧本的译本中,共发明了72 个汉语本来没有的语气词,加强了句子的语气,还能够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且更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感情,突出原作者的精神意图,使读者产生共鸣。
鲁迅是新式标点符号最早的践行者与倡导者之一。他认为要清楚地讲国学,必须嵌外国字,用新式标点。鲁迅在1909 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首次引进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即句号和逗号的配合使用。汉语文本原本在诵读断句时是使用句读的,但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很少使用。鲁迅在行文中开始使用感叹号、问号等西方标点,以表达强烈的感情或提出问题。
“!表大声,?表问难,近已习见,不俟诠释。此他有虚线以表语不尽,或语中辍。有直线以表略停顿,或在句之上下,则为用同于括弧。如‘名门之儿僮——年十四五耳——亦至’者,犹云名门之儿僮亦至;而儿僮之年,乃十四五也。”(7)选自鲁迅《域外小说集》的《略例》。在此文中,鲁迅对感叹 号(!),问 号(?),破 折 号(——),省 略 号(……)分别表达的语气与口吻及其典型用法进行了说明,对某些前人的说法进行了纠正,认为感叹号(!)表达了惊奇与赞叹的语气,而前人从未使用过的省略号与破折号的使用可谓石破天惊,引起了伪道学士们的严厉抨击。鲁迅以少见的革新立场与勇气捍卫西文标点的使用,它们使鲁迅的译文充满与众不同的新鲜气息,促进汉语文本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与发展,极大提高和拓展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
在《域外小说集》里,鲁迅曾用省略号模拟声音,或表达微妙的情感,或表达意义“留白”效果。它们或出现在句首中,或出现在句中与句尾,尽情发挥其作用。在使用破折号的时候,鲁迅极力利用其丰富的表现力,取得了不逊于其创作表现力的艺术效果,形成精警精悍、幽婉从容的文风。如译文《默》中,牧师伊革那支说:“吾自愧,——行途中自愧,——立祭坛前自愧,——面明神自愧,——有女贱且忍!虽入泉下,犹将追而诅之!”(8)鲁迅于1909年3月翻译了安德烈耶夫的《默》。此句通过频繁使用破折号生动展现了伊革那支将女儿妻子逼疯、女儿逼死后的愧悔又不肯面对的心情,他由中辍带涩转向急促愤激的语气也被准确模拟了出来,呈现出他心口不一、不肯承担责任的虚伪心理。在翻译《俄罗斯童话》时,鲁迅使用了355 个破折号,68 处用作标点,287 处用作点号,以标示提示性语句和直接引语之间的停顿,超越了破折号的规范用法,是对中国新式标点的重要探索。鲁迅使用这种符号表达出一种娓娓道来的语体感,与作品的内容特质十分契合。这种对新式标点的“移徙具足”体现了鲁迅“循字移译”的“直译”观。
本研究通过接触语言学理论发现鲁迅的翻译既引进了一些新的结构和新的句法,又在不断激活和扩展汉语已有的结构。从文体方面看鲁迅的翻译,会发现在处理极富转折变化的长句时,鲁迅注意通过直译来矫正片面追求句法效果而不知炼字的偏颇,从而在句法上煞费苦心地杂糅欧化句法与文言文句法。
鲁迅在翻译时将句首话语标记应用于汉语。对于原文中大大相异于中文的印欧句式,如西文常用的从句后置,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这对现代汉语的句式演变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鲁迅频繁使用“的”字句造成一种繁复的句子,且使用新异的词序。“的”字句频现是“留日生文体”的典型特征,这是由于日语句子中常使用“の”字表示从属、并列、修饰关系。而且鲁迅在翻译过程中十分尊重原文本的思维方式与词序,比如在表达动宾关系时,日语的词序是宾语在前,动词在后,而汉语的词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
“《苦闷的象征》是先生的不朽的大作的未定稿的一部分。将这未定稿遽向世间发表,在我们之间,最初也曾经有了不少的议论。有的还以为对于自己的著作有着锋利的良心的先生,怕未必喜欢这以推敲未足的就是如此的形式,便以问世的。”(9)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M].鲁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90.这一段中,“将这未定稿遽向世间发表”就是尊重日语词序与动宾结构的结果。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这个句子应表达为“遽向世间发表这未定稿”,似乎鲁迅的译文太啰嗦,但仔细观察和体会,在这两个长句中,以逗号分隔开的每一小句,不仅为全句的核心意思服务,而且呈现出其独立的价值,以致长句中的各个部分因此繁复的翻译而变得清晰饱满。这种译法也彰显了鲁迅思维与表达的丰富内容,极具风采与个性。译文有鲁迅所说的日本文的“优婉”之风,“硬译”那些“优婉”的日文语句颇能体会日式的婉约,思维方式也因此受到了训练。
鲁迅的译文兼顾原文意义与译文文采,在翻译与创作诗歌时不讲平仄,也不讲格律,且在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出了第一篇中国现代小说。这种创作从语言细节入手,但又不始终停留在语言细节上。
现代汉语得益于“直译”才拥有了如今自由、灵活的句式。鲁迅中后期选择“硬译”以探索汉语可能性的尝试,有着极为恳切的用心。鲁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激活和扩展汉语原有表达法,赋予汉语已有的表达法以新的功能,扩展其用法,是个值得深思与详细探究的问题。
鲁迅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弊端,并致力于改造中国传统的守旧思维。他从阅读德语文本中发现德语语言的思维方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这促使他决心以直译的方式翻译德语作品,将德语的语言长处与异质性“盗取”过来,以丰富汉语的词汇、句型和表达习惯(10)罗星.鲁迅语言翻译对现代汉语形成的影响[J].教育界,2019,(3).。鲁迅的创作实践证明他本人身先士卒,将翻译得来的新词汇、新句法和新表达率先使用在自己的创作文本之中。
出于对晚清民初译述之风的不满,鲁迅主张用直译的方式尽力保留原文语言,为正在萌芽期的现代汉语提供可模仿和参考的资源,于是“欧化”成为输入新表达法、丰富现代汉语的捷径。鲁迅认为,要改造现代汉语,最方便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直译引入西文结构,以激活汉语原有的结构,故而鲁迅在翻译过程中,很多时候连原文的词序与语序都很少改变。虽然最初可能会带来佶屈聱牙的效果,但时间一长读者会逐渐适应。实践证明,很多现代汉语的句法得益于这样的直译。尊重他者的“异”,通过这种差异对自我进行构建,是直译的一种功能与目的。直译就是一种从自身和自我出发,向着他者、异者前行的过程,进一步完成对自我的回归。马丁·路德的直译深刻印证了这一点,路德的翻译被视为通过引入“异”的力量,完成对自我语言空间的构建,并通过翻译构建了德国的文化。同样,事实证明,直译对现代汉语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现代汉语从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都得益于直译。鲁迅对儿童文学如《小约翰》《小彼得》的翻译,对我国现代儿童观的构建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我国引入现代意义上的童话和科幻小说做出了筚路蓝缕之贡献。鲁迅曾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说,中国应当从长者本位的道德改为幼者本位的道德,这样新颖的观点与卢梭的《爱弥尔》在中国的译介分不开。
鲁迅的直译充分反映了以“诚”为基础的伦理关系。在鲁迅看来,只有直译才能做到诚,意译、改译、曲译、编译都可能会违背“诚于译事”“修辞立其诚”的伦理标准。自《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实践开始,鲁迅由最初对“意译”风尚的追随转向“直译”,“人地名悉如原音,不加省节者,缘音译本以代殊域之言,留其同响;任情删易,即为不诚”(11)王晶晶.新旧之间——包天笑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由此看出,鲁迅为其坚守的翻译伦理“诚”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以达到“弗失文情”的目的,为了此“诚”的伦理,“故宁拂戾时人”,旨在译者与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一种主体间交往的伦理模式,从而利用异域文明的差异与优点改造汉语语义的模糊含混和不精密的语法,并进一步改善中国民族思维方式上不重逻辑思辨的不足。在这种“别求新声于异邦”中,鲁迅期望以此实现他“启蒙”的理想与“为人生”“立国立人”的伦理目标。
1930 年代兴起的大众语运动,使现代汉语的面貌发生新变。这个过程中鲁迅引进欧化语法,使表达趋于精密。虽然鲁迅引进欧化语法的实践并非全都成功,但是,由于对欧化语法的吸收,鲁迅的翻译中出现的新语素与新结构为现代白话文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成为现代汉语的重要源头之一(12)朱一凡,刘慧丹.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现状与趋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高层论坛述评[J].当代外语研究,2012,(5).。鲁迅的翻译中与时俱进的语言表达形式与元素,增加了现代汉语表达日益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与文学经验的可能性,为新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语言利器,推动了思想界与文学界思维方式的改革。翻译成为鲁迅“改造”汉语的利器,其读者多是青年和高级知识分子。作为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这些青年和高级知识分子读者最终使翻译实践达成了以下目的:
在新文化运动的大背景下,鲁迅借翻译事业推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语运动,意在挖掘汉语中的创造精神,同时有意在译文中引入欧化语言,给汉语带来了以下变化:1.在将外文译为中文的过程中创造中文新词以填补现代汉语的词汇空缺,弥补白话文创建之初词汇量不足的缺陷。欧化汉语比古汉语更能适应日益复杂化的社会生活,更能胜任细腻、婉曲的情境描写,能增强汉语的叙事功能,强化情感的表现力。词汇欧化作为鲁迅小说译作中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体现了鲁迅创作与翻译之间的互文性,并帮助鲁迅写出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为小说阅读的平民化,为审美的普罗大众化奠定了基础。2.翻译带来的新语法范畴填补了汉语原来的语法空缺。古代汉语过于注重意象与象征,忽视了语法的逻辑性与科学性,欧化语法可以弥补其不够严密的缺陷。在《域外小说集》中,鲁迅进行了晚清最为大胆的欧化尝试,有意识地系统输入欧化标点符号(13)王云霞,李寄.《域外小说集》欧化标点符号的文体效果及语言史意义[J].上海翻译,2009,(4).。3.翻译将异域文法与句法的新结构引入现代汉语,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欧化的句法使汉语的句法结构更为精密,更容易表达精密而深刻的思想,适应日益繁复、多元的现代生活。写作中使用的外来话语因子大大增加了文体的情感表达力,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文体家的风格。
对于鲁迅来说,翻译不仅仅承担着跨文化交流的任务,还预示着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新的思维视角以及特殊的文化身份的可能性:1.翻译的目标文本(外译汉)因直译吸收的新的语言元素与形式,形成了庞大的现代汉语语言资源库,成为后世文学人、语言工作者和研究者建设现代汉语大厦的重要工具;2.因直译促成的欧化汉语有助于现代人更新已不再适应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语言,并获取崭新的文学经验,为新文学打开了局面,对改革思维方式立下了筚路蓝缕之功;3.翻译活动引入的西方先进思想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更新输入了新鲜血液,为文化危机感深重的现代人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道路,并承担了新文化建构与革新的特殊文化使命。
在20 世纪初的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翻译不再只承担跨文化交流的任务,而是输入了一种新的语言结构和方式、新的文化血脉和特殊的文化身份。
考虑到翻译有助于向汉语引进新结构,激活和扩展汉语已有的结构,鲁迅决定使用“硬译”策略。具体说来,就是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成分,杂糅调作,适当地安排其结构,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最终生成一种高雅的俗语。“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14)鲁迅.玩笑只当它玩笑[M].鲁迅.花边文学(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12 -113.实践证明,鲁迅因其翻译活动对现代汉语的建构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为显著。他在翻译中利用直译甚至硬译引进西洋词法、句法,并在译文的序与跋中多次探讨欧化文法对于建构现代白话文的关键作用。
当前,现代译者仍然需要认识到,文学翻译应该与汉语的现代化以及本国的文学实践相结合,通过翻译吸收新的句法、词法以进一步完善现代汉语。广大文学理论家应认识到,通过直译吸收外国文学的精华,以进一步完善当代文学,这方面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广大读者应充分认识到,继续通过翻译向西方学习词法与句法,这方面仍然具有学术价值。
鲁迅在翻译生涯的中后期主张在翻译的时候用直译以尽力保留原文语言的方式,为正在萌芽期的现代汉语提供可模仿和参考的资源,这应该是以“欧化”成为输入新表达法、丰富现代汉语的某种“捷径”。鲁迅认为,要改造现代汉语,最方便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直译以引入西文结构,以激活汉语原有的结构,故而在其翻译过程中,很多时候连原文的词序与语序都很少改变。实践证明,很多现代汉语的句法得益于这样的直译。在翻译实践中,在词汇、语法、句法结构与翻译伦理方面的处理,鲁迅借用了直译的方法,这为中国现代汉语的建构与更新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