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创新探究*

2022-02-09 04:5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进校园弘扬文化遗产

何 芳

(六盘水师范学院 贵州六盘水 553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根基,但我国数字化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冲击下不断流失甚至消失,严重影响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与此同时,高校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并将传承教育进行创新和优化,但目前,我国现代社会师徒制教育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的传承和保护作用甚微。基于此,在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开展需要不断创新,建立合理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将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传承方式有机融合十分必要。

一、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保护非遗文化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国也积极利用现代手段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保护的方式多采取拍照、采访、记录以及物品收藏等方式,虽然这几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但随着时间流逝,虽然在当地采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品进行收藏的方式,但此种保护方式无法有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宣传和弘扬,保护方式逐渐失去效果,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也不利于非遗文化进校园这一传承手段的应用和发展。现如今,我国互联网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方式,人们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和活动的开展,而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保护方式方法,可以通过数字摄影或磁盘等方式进行信息的存储并上传到网络中进行传播。一方面,弥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播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存储和管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完整,并且在网络中能起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二)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技术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下的传承和保护之所以难,是因为人们在数字化时代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方式多数都依赖于互联网平台,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所幸的是,数字化技术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据保存和管理,在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保存过后,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操作能够为当代人们转化为可视化的虚拟影像或产品。因当代人们多数都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和工作,在网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传承和弘扬,以供人们欣赏,并学习非遗文化中的思想和知识。例如,技术工作人员利用3D 动画技术将部分破损或逐渐消失的非遗文化进行技术再现,为人们提供直观的非遗。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拓宽非遗内容和知识的传播渠道和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在互联网平台中能够了解并参与到非遗的交流和学习中去,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二、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

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教育事业提供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但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开展还存在诸多问题,而制定合理的传承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下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不完全调查结果显示,非遗文化工作人员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存在两种矛盾,第一,非遗自身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不断变迁,这与我国“原生态”保护的期许之间存在矛盾;第二,我国非遗的原生存环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传承教育过程中,要想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将现代社会高校传承教育进行创新,需要教师拥有创新精神,使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和我国教育者对非遗有着更深层次的认知。传承教育的创新,其主要目的是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重铸,使非遗在新时代下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护和弘扬,保障在现代社会中其作用和价值不被弱化。

三、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现状

根据上述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存在的危机,非遗文化工作者呼吁通过现代化手段或教育事业的途径进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对我国青少年进行价值的引导,树立正确观念,为我国青少年传承和保护非遗提供多元化路径,以学校教育为依托,进行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展开传承教育。有部分学者认为,非遗文化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应实现多元师资培育。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开展传承教育过程中,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和学习非遗。非遗文化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过程中,多数高校开展的传统教育模式相对传统,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不注重在传承教育中培训学生非遗内容价值的挖掘,导致学生无法更深层次地了解非遗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或思想,无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遗。

四、数字化背景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传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一)培育师生文化传承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神瑰宝,能够帮助我国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人文素质,并且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在高校传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是新时代下我国进行传承和保护非遗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非遗发展。高校开展传承教育过程中,应根据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价值,使校内师生深刻了解到我国历史当中特有的民族精神和古人智慧,使高校师生在深刻了解和学习非遗之后,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师生共同进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具有双重作用,对高校开展传承教育的作用,能帮助在校师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更新校内师生自身思想,提高校内师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对师生今后步入社会进行发展具有良好推动作用。而传承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高校师生自觉进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能够加强当代大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和非遗的文化认同感,并且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感到自豪,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非遗的责任与担当,在今后学习和发展过程中能无形之中传承和保护非遗。而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需要将非遗融入传承教育当中,为师生进行非遗文化内容的学习和了解提供机会,如此,有利于培育在校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队伍当中。

(二)优化传承教育理论研究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分为物态和活态两种,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人文遗产,相较于其他文化遗产存在较大不同。物态的文化遗产能够以某一物体为载体进行传承和保护,而活态的文化遗产多数是民间艺人的传统技艺,反映着我国民族发展至今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传承机制以及历史记忆等。因我国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一定的“活性”,在传承和弘扬过程中能够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投入到我国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当中,挖掘并整理非遗中的物态部分,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物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很多学者和专家希望通过自身的能力保护和传承非遗,为后人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目前,我国多数具备较强“活性”的非遗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就已经消失,由此可见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难度。而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其主要目的不仅是为我国培育优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进行非遗的传承和弘扬。高校是培育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重要场所,能够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准确的指导和载体,同时,我国教育者和技术人员还能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知识和技术支撑。为此,高校教师开展传承教育过程中,应根据高校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文化遗产融入到传承教育体系当中,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丰富和优化传承教育理论研究资源,对学生进行我国非遗的讲解和教学,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和传承非遗中的重要思想和精神,而教师开展传承教育,不仅能更好地进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能为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教学环境和氛围,以校园和学生为载体进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三)构建信息化非遗文化素材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涉及各个地区的文化内容,并且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也较为广泛,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活性”和生命力,可以根据我国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变迁,实现自身在新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在进行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利用非遗自身优势和特点,将多元化非遗内容作为各个学科教学素材,使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有迹可循,更好、更高效地开展保护和传承活动。校内教师根据高校构建的信息化非遗文化素材库在开展传承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民间神话、戏曲以及传统技艺等素材,师生共同在教育活动中进行非遗相关内容的研究,教师在根据学生挖掘非遗内容中思想和精神的基础上,为学生进行深层次价值的挖掘,充分体现出非遗的民族文化观,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能亲身体验到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民族精神,使学生认识并了解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积极担当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责任。此外,教师也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进行线上线下传承教育的开展,为学生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提供更多的机会,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精神,促进学生今后健康、全面发展。

(四)革新传承教育教学方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越来越注重以教育活动为基础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学生不仅学习到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在校期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使教师意识到传承教育的开展,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设备,将传承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让非遗融入课程当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体现出我国民族的文化观,提高学生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非遗的弘扬和传承,为我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增添新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背景下,高校是非遗传承教育开展的重要场地,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过程中,应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前提,为教师提供现代化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做好各方的协调,坚持非遗资源的共享,使教师能科学合理地开展传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能够意识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使当代大学生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的新力量。

猜你喜欢
进校园弘扬文化遗产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