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
高质量发展下中国区域环境效率的实证测度、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官永彬 谢正蕾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金融资源与农业资本化耦合实证研究
赵天荣 胡 蓉
中国十大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张德钢 么雪静
离乱余年:抗战时期内迁知识分子的心态衍变——以后方教授群体为中心
万振凡 何金华
论曹禺的抗战戏剧观与创作实践
李文平 李玉婷
老年人乡村休闲养老意愿影响因素实证考察——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
周鹏飞 杨欣炼 沈 洋
养老机构的民办民营模式:资源困境、组织依赖与模式创新
李 娟 姜 红
儿童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
蔡红梅 牟映雪
“诗史互证"视域中的周煌涉琉球文学、史学撰著及其价值
王小恒
中国古代报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唐春生 吴 寰
第二期
ICT投资、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技术吸收能力异质性的量化研究
董景荣 苏美文
成渝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基于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的视角
彭 素 邓 林
论更始帝历史的书写及其成因
范鹏伟
汉更始帝及光武帝统一战争期间的州牧军权考——与郡守、诸将军的比较研究
龚志伟
汉武帝建珠崖七郡名义新释
刘振刚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战区流亡中小学教师救济研究
黄 伟
俄苏音乐文化在战时首都重庆的传播(1937-1945)——以报刊为中心
吴婧璃 庞书培
论哈琴反讽美学的元现代性
王洪岳
中国现代书画学术谱系的梳理与阐释
龚 文
华蓥高腔研究
龙 军
论“踩”与“踏”的同步构词
胡丽珍
第三期
习近平外交思想历史逻辑的三个向度
孔庆茵 罗一鸣
绿色信贷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兼论能源消费视角下的中介效应
左金隆 王 平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
谭建春 汪小梅 陈道平
高质量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内涵、时代特征与发展路径
申仁洪 李 涛
“山一海”之间的文化意识与无意识——文本“谱系”中的《在山的那边》
李祖德
现代女性画家诗人的诗词交往与组织建构的互动关系
叶澜涛
叶燮以“诗风正变论”为核心的文学史观
唐芸芸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服装厂中的犹太移民女工境遇探析
杨 静
从赶超性增长到包容性发展——新时代奥运战略的战略选择
寿在勇 何 强
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的创伤美学
汪顺来
时空破壁与场域重构:面向文化数字化领域的元宇宙
许 晶
第四期
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王亚飞 杨 萧
国内市场分割与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兼论贸易开放度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
张泽义 周玉琴
城市群内部竞争的环境污染效应研究——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例
柴泽阳 申伟宁
基于混合研究的农村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效果调查
叶志强 蒲淑萍
德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通的实践路径及启示——基于“广义的现代职业性”视角
吴康妮
上古女子饮酒风习:以《史记》为视窗
王子今 焦 姣
先秦两汉“节”观念的嬗变及其社会意义
邹国力 李禹阶
争取独立: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外汇市场研究
张 格 但唐军
抗战时期重庆宣传画的历史语境、表现形式及艺术特征
赵静静
《尤利西斯》的叙事化与体验性叙事:认知叙事视角
吴显友
第五期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探析
孟东方 张 艺
过程视角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策略
彭善民
新冠疫情下我国养老服务“弊中趋利”效应和危中取机策略
于 绯
相对剥夺感研究工具的效度探讨
杨 东 倪 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的嬗变与启示——基于融合美育的视角
胡 杨 陈时见
实习胜任力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影响:实习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方怡妮 牟映雪
西南联大课堂上的鲁迅作品讲授述论
熊飞宇 陈燕桦
“权力套装”与“雌雄同体”:“她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的女性困境与探索
文 静 张小琴
重庆市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基于“十三五”时期的政策文本分析
胡 娜 陈 秀 李 华
“除”类词语义图及其语义演变的规律性
闫梦月
第六期
中国共产党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话语的历史考察
曾 荣 王毅昂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基于农业资本投入的中介效应
赵天荣 石宇倩
国家级开发区设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李碧宏 张晓玉
我国高校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探究
樊华强
基于制度环境内生的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王 强 陈 擎
儿童习惯品性培育:道德资本理路
李传英
闪烁间的现代性:近代舆论观念视域下的红绿灯
张晨怡 陈子恒
新造中华资格之巾帼——晚清“女中华”的话语构建与女性想象
马 龙
焦竑对晚明王学的修正及其思想史意义
黄 芳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策略研究——基于跨文化适应综合理论视角
李腾子
综合性大学美术馆的知识生产与公共教育功能研究
陈 松 黄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