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

2022-02-09 03:20:51狄清琳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4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狄清琳

(常州工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2)

自国家新的学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各高校全面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资助体系。本文旨在探索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建设,以资助育人、精准资助为目标,贯穿“自立自强、扶贫扶志”的理念,帮助贫困生切实全面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丢掉心理包袱,帮助他们轻装上阵、勤奋学习、感恩社会、关怀他人,以切实达到资助育人中“资助”的目的,更好落实资助育人中“育人”的功能,打造出集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为一体的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使资助育人工作由“授人以鱼”式扶贫工作向“授人以渔”式扶智工作转变。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深层内涵

为了使贫困生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资助工作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高校的资助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也逐渐将育人工作贯穿到资助体系中,但能够很好地构建起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高校较少。如何构建起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就不得不提到发展型资助模式。发展型资助是未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发展型资助模式是根据贫困生成长需求,在保障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予以“物质、精神、能力”等多方面的援助,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1]。发展型资助能够在传统的资助模式上,将扶贫助困的资助育人目的升华,将其内涵拓展到提高资助失效,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有难度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确保资助政策落实的重要保障[2]。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基础性工作,做好精准认定工作,才能让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获得最及时和恰当的帮助,从而发挥资助育人的最大效能。但由于各类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往往在精准度上仍有所欠缺。2019 年,教育部《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中规定,“取消高校学生申请资助时需由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环节,改为申请人书面承诺”。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受助学生的隐私,但同时也给精准认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各高校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制定了具体的办法和标准,但仍然存在部分模糊与混淆的地方,该现象在“比较困难”和“一般困难”的界定中尤为明显。家庭经济困难的界定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由于困难程度仅仅依靠学生个人申请和填写来判断,或通过学生一些消费行为来判断,很难界定学生家庭经济实际困难程度,可做出的参考依据较少。此外,部分学生存在弄虚作假行为,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放弃申报行为,因为没有证明性材料,使评定小组在评议时很难做出判断,从而容易出现“贫而未评,评而不贫”的现象。同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工作中,系统中使用的量化标准过于简单,在量化指标下,“救穷”基本能覆盖到,“救急”却往往被忽视。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成效不突出

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高校助学工作范式逐渐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3]。尽管如此,为了保证将资助送到每一位有需要的学生手中,很多高校依旧是以“扶贫”为重。换句话说,高校仍然将资助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学生的经济帮扶上,资助工作通常到“资助发放”便结束,对贫困生的后续“扶智”工作缺乏精神塑造和价值引导,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后劲不足,不仅导致部分学生存在“拿来主义”而且无法培养学生的感恩和回报意识。同时,即使完成了发展性资助的部分环节,比如生涯指导、学业规划、就业帮扶、心理疏导、感恩教育等,但在此类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往往浮于表面,各环节之间缺少逻辑和关联,教育对象也总是吃“大锅饭”,并没有针对每一位贫困生的特点精准指导,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使得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效”育人机制实施较为困难。

(三)疫情下资助育人工作更为复杂多变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本来不困难的学生有部分变成了困难生,而困难生中又有一部分困难程度变得更为严峻,这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因为无法返校,很多学生只能通过线上的沟通交流来反馈自己遇到的困难,但很难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从而落下一些因疫情导致困难的隐形贫困生。疫情防控期间,各大高校均出台了各类资助措施来缓解本校部分学生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家庭困难,但大部分措施都是针对疫情严重时期的临时性困难补助,时效性较短,没有考虑到后期疫情常态化时资助育人工作应该如何继续开展。

三、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

2017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首次明确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十大体系”之一,并强调“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在该政策引导下,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建设也清晰明了起来。

(一)在诚信教育引导下的物质帮助要精准

精准的物质帮助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保障和起点,在当下政策变更、隐私保护、疫情冲击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复杂的资助育人环境中,诚信教育必须贯穿工作的全过程,才能保障精准地解决每一位困难学生的物质需求。更好的诚信教育,必然可以实现更精准的资助育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建立在一个以道德核心和规范为依托的庞大诚信体系之上。诚信教育既是情感教育,也是道德教育,还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方面,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做好诚信教育引导在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尤其重要。诚信教育应该自成体系,从队伍建设、过程完善、环境影响三方面有机结合,以立德树人为价值遵循,共同渗透理想信念教育。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资格的认证制度、评优制度和善后跟踪,为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在认定前可以与学生签订诚信承诺书,要求学生如实填报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在认定后要及时对学生后续发展情况进行跟踪,侧面观察学生的助学金使用情况,利用诚信档案的书面保证特性时时规范学生的言行。此外,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构造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诚信度,高校可以在校园活动中贯穿诚信的理念,可以在校园实物和多媒体平台上宣传以诚信主题的海报、故事、短视频等,开展让学生寓教于乐的诚信主题活动,比如诚信短剧大赛、诚信情景剧表演等,使学生能够将诚信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外部环境的熏陶下形成诚信的品格。

(二)在感恩回馈养成中的道德浸润要透彻

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在物质上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在提升学生感恩回馈的教育作用上还有所欠缺。受资助大学生的感恩回馈意识的提升不是即时性工作,也不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建立起一个以学校、家庭为基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以资助政策、制度为保障的感恩回馈为核心的道德浸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渠道,将培养受助者感恩回馈意识浸润到思政课的方方面面,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于资助理所应当的心理,让受资助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感恩,感谢党和国家,感谢社会,感谢学校。这样才能在走入社会后,逐步形成回馈意识,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帮助有困难的人,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值得一提的是,资助工作者对受资助学生的精神关怀在感恩回馈意识养成过程中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资助工作者首先必须有“爱”心,要懂得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使受资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深深感受到学校默默的关怀和温暖,从而让学生发现关爱、珍惜关爱、学会关爱。

(三)在立志成才培养中的能力拓展要多样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所面对的群体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在经济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他们肯吃苦、愿劳动,具备自己的优点,因此,只要帮助他们进行能力提升,就会更容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扶贫”更要“扶智”,在扶贫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学会依靠自己的能力提升来立志成才,要让他们认识到,要彻底摆脱“贫困”的状态,不是只依靠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要在大学期间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起足够的自我解困能力,毕业之后才能够完全依靠自身能力立足于社会之中。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社会资源少、培养途径少、就业成本大等问题在高校中容易成为能力拓展的弱势群体。因此,相比其他学生,培养他们的生涯发展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在育人工作者层面可以鼓励贫困生多多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和社团组织,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等能力,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在学院层面可以树立起自强不息的贫困生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贫困生,让广大贫困生在思想、生活、学习各方面找到奋斗的目标。在学校层面,应帮助贫困生搭建好就业创业的平台,除了通过校企合作、定向推荐、就业帮扶等形式扩大贫困生的就业渠道,更需要加强贫困生的技能培训和就业辅导,培养贫困生的就业能力。丰富多样的能力培养方式,既能帮助贫困生立志成才,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由“授人以鱼”式扶贫工作向“授人以渔”式扶智工作进行的转变。

(四)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精神激励要丰富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本意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是中华文明的一种体现,也蕴含着丰富的助人内涵。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类归类,致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常会被冠以“弱势”的群体,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精神贫困,容易自卑又自尊,想要接受资助来改变困难生活但又不愿和他人敞开心扉,实质反映出学生受助主体现实接受和情感认同的割裂,使助困和育人不能同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木桶效应”[4]。针对此类现象,必须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基础,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进行全过程的精神激励,包括心理帮扶、动态关怀、师生结对、家校沟通等形式,关注学生需求、倾听学生诉说。因此,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发展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起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激励机制则是重要保障。主要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完善该精神激励机制。一是要淡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概念。在评定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可视化”过程,在评定完成后,要淡化其身份,将其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来对待。二是人文关怀要渗透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对其“隐性”资助模式的探索,以及“授人以鱼”单一式的资助模式改良。三是心理帮扶要和助困扶贫相结合。据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易在心理健康上出现不良适应。尤其注意需要心理辅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要注重保护其隐私、维护其尊严,让贫困大学生从心理帮扶中感受尊重和关爱,激发其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动力,以健康的心态投入社会竞争中。四是要调动成长积极性。精神激励的本质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未来。要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意识,让其认识到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四、总结与展望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构建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努力与协作。高校需要扮演好主人公的角色,以完善制度为抓手,以形式创新为载体,搭建育人平台,构建资助育人工作长效机制,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为新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有困难,找警察
小说月刊(2014年11期)2014-04-18 14:12:26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