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渗透下高职语文“金课”建设的思路历程

2022-02-09 03:20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高职

杨 培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邢台 05400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都应该有刻印在骨血中的文化禀赋和文化自信。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是整体实力的崛起,而文化和价值观又是国力的主要表现。所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感召力、凝聚力、前行力最强大的精神内核[1]。课程思政的推进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肩负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诉求,语文教育责无旁贷。在研读北京师范大学任翔教授的《“理想的”的语文教育》后,笔者结合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的准备过程,重新思考了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一些问题。

2018 年6 月21 日,时任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专门强调了国内高校大学课堂的“挑战”,他提出要“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为了真正提升教师的教课质量,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随着学生学习需要应运而生,每一场与学生的课堂都是有内容、有意义、有价值的对话,“课程思政”建设下,每一位老师都在认真思考着如何上好自己心目中、学生口碑中的“金课”。

一、“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单纯做“加法”

文化自信在语文教育中的体现就是人文素养的深耕厚植。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课程思政”绝不是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直接添加思政内容或课程建构变成“语文+思政”,它应该是一种方法,是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法[2]。这种方法应该是潜移默化、如盐入水。因此,教学团队充分讨论分析了传统课堂和现代化课堂的优劣势之后,聚焦专业、内涵、时代、模式、资源五大领域,调研不同专业学情,深挖传统文化内涵,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开发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探索出一条高效语文教学之路。教学内容采用主题导向的模块化设置,我们在课程的环节中设置“思政导入点”“思政衔接点”“思政延伸点”等,通过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同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赋予传统文化主题以新的时代内容与特色,使传统文化结合时代、指导当下、与时俱进。

高职语文课程是我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表达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充分发挥《高职语文》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在打造课程思政优化提升“大景别”的定位下,深耕思政元素“小分子”,为更好地引导广大学生向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搭建良好的教学平台。具体到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它不是简简单单的添加,而是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顺势引入思政元素,有延伸、有启迪、有升华,语文教学和“课程思政”必须同向而行。我们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公德秩序”“和谐自然”“敬畏生命”“工匠精神”“人生至情”“职业道德”“审美创造”“实践创新”等思政主题元素,如在《水调歌头·游泳》《与妻书》等篇目教学中,结合历史背景,在课程中引入“家国情怀”元素,帮助青年学生树立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和志愿;通过诗词、小说、戏剧、散文等中华优秀传统的单元教学,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树立文化自信;在《孔子论仁孝》《秋水》等篇目教学中,融入“文明和谐”“敬畏自然”等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儒释道文化;在《蓼莪》《爱情诗词一组》《俞伯牙摔琴遇知音》等篇目教学中让学生感受“高尚情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爱情观、友情观等。将思政元素归类总结,融入整体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任务点,又穿插了思政延伸点,如在应用文写作中,讲到公务文书应“严”字当头,强调“严守岗位秘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流程”等职业精神素养,培养学生树立职业道德。

二、突出“大语文”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是高校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根在哪里?根在每一次教学设计中、在每一堂课的环节里,根是教学、是课程。“大语文”和“语文”虽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含义却大有不同。“大语文”的概念是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语文教育思想[3],是较之20 世纪70、80 乃至90 年代广泛“应试教育”嬗变后的“综合教育”,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理念的一种突破。这里所谓的“大语文”,“大”就在于打破了传授语文知识的书本性教学,而是将语文知识同培养表达、沟通等综合素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学生学习经典篇目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精神层面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完善自身人格,提升人文修养。所以,语文教育不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语文教育,通俗来说就是“你说的话我能听懂,我说的话你能听懂”。简单来说,就是交流与理解。如果说义务教育阶段着重培养的是语文的基础能力,那么高校语文则是引导学生建立“文”和“道”的关系,这里的“文”,是文学、文化,“道”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包括对历史文化、政治认同、家国信仰等思想层面的迁移建构。

王尚文先生的《语文品质谈》中说到,语文的人文性比工具性更应被重视、思考[4]。语文,就是透过文字去了解别人的观点,甚至是通过一个个看似生硬的符号去看透背后的人生、情感,山定泉,树定根,人定心。通过幼时的启蒙、义务教育的积蓄,高职语文更多的是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们在思考中训练自主思维,更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重点,就像是人有了主心骨,才有定心和定力。孟子的“知言”就让我们先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言”,所谓“言”者“心声”也,这里说清了言就是心里想说的话,所以刘勰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高职语文在人文素养的耕植上更加注重的是价值观的塑造。教育,肩负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基于语文的教育基础地位,我们提出了“民族精神、文化认同、语文能力、审美素养”的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例如在学习陶渊明诗歌时,探讨隐士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可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独善其身、保品守志的节操;在学习杜甫诗歌时,介绍多首主题相近的作品,可引导学生体验并感悟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在讲授《大学》时,引导学生做品格上的君子,立鸿鹄之志,使学生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充盈文化底蕴,建立文化自信,培育中国精神。同时,在教材内容之外为学生拓展《中庸》经典段落“君子素其位而行”,使学生了解儒家所提倡的凡事向内寻求力量且脚踏实地的君子行事之风。

语文教育是时代的镜子,折射出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传递出这个时代的价值观[5]。高职语文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必然会发生化学反应,浑然一体。语文,不是为了应试,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生活情趣、睿智的表达思维、高尚的人格魅力,真正借语文之手,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三、坚守“内容为王”

课堂教学,如何去“水”铸“金”?如同钻石的纯度,“金课”的关键在于课堂的品质[6]。打造语文“金课”,就要从提升品质入手。这里说的内容,不是说文章的内容,而是教学内容。教学有课堂内外之分。先来说课堂内的教学,自学院2018 年整体开始实行“课程思政6 分钟”活动后,有别于特性鲜明的专业课程,语文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的方向重合多,如思政元素中的家国情怀和语文所讲的“尚思为国戍轮台”该如何区分?教师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产生思考困惑,“课程思政6 分钟”在语文课堂上课程思政能讲60 分钟不止,那么如何在融入思政元素的同时还能突出语文本位,既保留语文的“原汁原味”,又不失思政的“有滋有味”?

2021 年9 月,在学院深化课程思政建设——2021 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中,语文教研室团队从课程理念和实践中,回答了一直以来感到困惑的问题,即“语文课堂”与“课程思政”的界限在哪里。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就是要明确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有思政的目标。众所周知,在设计课程教案的时候,每门课程都有其相对应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但是,这里要回答的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绝不是将课程变为思政课程,更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由于语文课在文字显意上和思政内容相近度较高,就可以将语文课≈课程思政。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如何把握?首先从上课时间上明确提出,语文要坚守课本内容主阵地,思政元素可以是穿插、串联、延伸、升华,但不应是课程主体;其次,在教学目标中,明晰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外加提出思政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在课前意识到树立思政元素的渗入和知识传授的本位目标有所区分;最后,在内容上,坚持重原文、重原典,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素质的参差,语文教学更应注重教材本身,回归经典,强调对经典的基础文本阅读、内涵意义的理解与情感价值的内化。

我们的教学大多集中体现在课堂内教学,但是课堂外的教学如何坚守“内容”本位呢?新媒体时代,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都在快速信息化、智能化,教师讲课的形式也在不断改进,更加活泼多样,也不再局限于课堂,甚至有研学游、剧本作业等课堂之外的延伸。但是,语文教学重点在“语文”,切忌因过于追求“花样”而失去“语文”。

结语

历史悠悠,文脉绵长。《高职语文》是源源不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我们本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思想,在学生中广植传统文化的情怀。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手段,思政元素蕴含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探索了课堂革命,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教师们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既坚守“内容为王”,又适时加入“思政元素”,不仅仅是说历史、说文化、说热点、说看法,更多的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们学会坚持、相信自己、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这才是高职语文“人文素养”的具象目标。我们本着“孜矻语文教育的探究,坚定语文教育的价值”的初心,立足“大语文”观,使语文不单单是一门课程,而是蕴含着浓郁的育人情怀的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