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群, 杨莉萍, 杨柯金
(南阳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农业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职业养成的重要步骤,是师范专业认证达到毕业要求和培育目标的核心指标,是师范生竞聘教学岗位的核心竞争力[1].师范专业学生通过教育实践的系统训练,不仅可以了解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真正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能够沿着“了解教学—学会教学—研究教学”的路径不断提升,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突出强调,教师教育必须“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发展教师的实践能力,将实践体验纳入教师教育课程,提升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和实效性,加强对教育见习、实习的指导管理和评价等[2].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共同体建设,提升师范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尤为迫切.
随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河南省中招“4+6+1”模式的施行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推进[3],高招将采用“3+X”或者是“3+1+2”模式[4],致使目前中学生物师资逐步呈现紧缺的现状,这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为深化教师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南阳师范学院牵头成立豫南片区教师教育联动发展共同体,形成由“南阳师范学院—地方政府—中小学校”组成的UGS教师培养模式[5],这一培养模式目标是解决计划、培养和就业问题.“产出师范人才”的“施工过程”即人才培养,主要由高校来完成,地方中学由于各种原因不太愿意接收和指导学生教育实践活动,导致目前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无法真正落实,更不用说“教育研习”了.依据南阳师范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开展情况和师范专业认证专家反馈的整改意见,教育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师范专业学生在通过见习之后,正式到中学开展教育实习前,都会安排校内讲练环节,通过试讲、微格教学等形式对中学教学进行模拟演练,因此,有人称之为“教育演习”.我校生物科学专业亦是如此,学院提前把学生分组安排专人指导,但大量的练习时间还是靠学生自己组织,组内进行,缺少了老师的随时指导,很多学生积极性不高,时间和精力投入不够,说课稿和教案大都采用“拿来主义”,更没有下功夫去吃透教材并实现教材到教案的转化;指导教师只是在最后验收阶段进行听课、评课,到此阶段已经没有时间再去进行强化训练了.其结果是,试讲与微格教学流于形式[6],学生从备课、教案撰写、说课、讲课等环节的训练严重不足,最终导致学生进入中学开展教育实习时,部分学生白板还不会使用,教学基本技能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其未来从事教师职业的核心能力,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基础和红线,也是衡量师范生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是“实践取向”[2],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教研实践”在内的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7].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其中教育研习的缺失和对教育见习重视不够的问题最为突出[8].教育见习一般都有安排,但大多走个过场,没有实际目标任务,当然也谈不上大的收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是培养方案制订的问题,没有完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进行;二是具体执行时的问题,没有真正落实培养方案.其根本原因是重视不够,没有真正理顺“三习”的关系.
师范生教育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加强教师指导是发挥学生中心地位的重要保障.目前专职从事学科教学论教师的数量不足、积极性不高、年龄偏大、梯队未形成、年轻教师师范生指导能力不足等仍是困扰师范生培养的主要问题.同时,与地方中小学校建立的教育实践基地,部分只是一块牌子,没有形成实质性合作、协作关系,“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更不必说.师范院校专职教学论教师不接地气,中小学优秀的教师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这势必影响到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难以支撑学校师范特色的形成.
虽然教育部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接纳师范生教育实践作出了明确的规定[7],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小学校不愿意接纳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尤其是地方中学有升学压力,接纳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学校建立了大量教育实践基地,但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并不多.有些教育实践基地可以接纳师范生教育实践,高校的指导教师只把学生送到实习学校就完事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期中学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指导没有什么实质差别,都只停留在随堂听课、批改作业和辅助班级管理等方面,教育实习时期也很少允许他们登台上课.
为了解决生物科学专业教育实践的现实问题,亦即“产出师范人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们提出并探索实施了“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学生物师资培养共同体”,其核心就是“师范院校与地方中学教育实践共同体”的构建.
专业培养方案一旦确立就要保持数年,相对稳定,影响几届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根本性的主导作用.基于我院师范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查环节反馈的问题,为健全“持续改进”机制,在落实“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正向施工”落实和评估培养效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产出师范人才”的施工过程延伸到用人单位,让地方中学从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开始,就直接参与师范人才培养,与师范院校共同担负起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
“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培养目标要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毕业要求要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要对接毕业要求,类似于企业的订单式生产.为此,我们在修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培养方案时,除邀请省内外师范院校的生物学教育专家外,同时将地方中学相关教学和管理岗位上的优秀教师也邀请过来,让最了解基础教育教学岗位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共同商讨修订师范专业培养方案,从而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目的,从源头上对将来“产出师范人才”——生物师资有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定位,保证按此方案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岗位.
“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还比较薄弱”,是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共性问题,这与目前高校教师考核与评聘机制有关,直接影响教师的发展取向.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现状,南阳师范学院分别从学院和学校层面,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把学科教学论等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下基层经历作为刚性要求,创造条件鼓励青年专业教师下中学工作,合作研究.同时在已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的地方中学选聘校外导师,明确工作职责,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解决教育实践导师不足和指导不力问题.每个教育实践基地择优选拔聘请2~5名教学及管理高级教师担任我院的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导师,每年不定期到高校进行专题讲座或项目交流,每个实践基地每年承担15~20名生物科学专业实习生的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建立教学论专职教师和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轮流进驻实习基地,进行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指导及基础教育改革调研,落实“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机制,这样既充实了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解决了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又为教学论教师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合作机会,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随着国家“万人计划”和河南省“千人计划”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学名师不断涌现,名师工作室也相继兴起,同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程也在深入开展,如南阳师范学院从2020年开始由省级教学名师和学校校长教学奖获得者牵头建立名师工作室,组建名师工作团队.如何发挥名师和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在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名师挂帅”,即高校相关专业和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的中小学校名师必须进入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指导团队,共同承担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和教育实践指导任务,如《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生物学微格教学实训》《中学生物学教学技能综合实训》《中学生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指导》等课程及教育见习、校内讲练集中指导,充分发挥中小学名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示范作用,集中进行示范教学或分散开展校内讲练及微格教学指导,让学生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中,从学习教学到学会教学、从学习育人到学会育人,真正提高教学基本技能,这样在教育实习环节才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升课堂管控和班级管理能力,实现教育实习的目标任务.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将接纳师范生教育实践作为应尽义务和重要责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接纳师范生教育实践作为中小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特色评选的重要内容”,但地方中学积极性不高、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不足的现实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地方师范院校.为打破这一瓶颈,我们在原有“UGS教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主动与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协作,解决中小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提高的问题,同时,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经费专项支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每个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可以申报1~2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校每个项目资助经费1万~2万元,项目周期1~2年,纳入校级教研项目管理,让承担有师范生教育实践任务的中小学校教师,都有机会申报和参与教学改革项目.一方面为有教研需求的中小学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得到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以项目为驱动,指导教师引导师范生从教育见习开始思考制定教研方向,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完成教研方案制定和前期调研工作,为后期的教育研习打好基础.同时,我们把师范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由过去纯科研型向教研方面引导,鼓励师范专业学生选择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选题,同时将部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选题纳入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SPCP),让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着手,与教学见习同步开展,把SPCP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一种很好的途径[9].通过项目驱动,既调动了中小学校教师参与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积极性,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中小学指导教师主持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或者相关的SPCP项目带到教育实践过程中,让毕业论文中有关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选题落到实处.
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是保证教育实践健康发展的根本.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与师范生教育实践相关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师范人才培养尤其是教育实践环节,促进师范人才培养共同体健康成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则把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纳入教师业绩考核范围,作为中小学教师评奖评优和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作为中小学教师评选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条件.师范院校包括中小学校建立并落实教育实习双导师制,制定专业教师进驻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指导和调研的制度,保障相关教师目标、任务及待遇问题;建立校外指导教师(兼职教师)的遴选、考核、奖励及淘汰机制,鼓励他们积极投入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指导及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工作;建立学校和学院支持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的机制,纳入校级教研项目以解决经费来源和管理问题,落实教改项目的考核验收机制及奖励机制,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稳步前进.有了制度保障的教育实践基地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行稳致远.
南阳师范学院的师范专业教育实践共同体建设始于2020年2017级教育见习,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效果.
在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理顺和重新制定了有关师范生培养尤其是教育实践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两年多的推进落实,由最初选定的南阳市区的三个中学建立和完善了教育实践基地,随着政策导向和“双向互聘”“协同教研”等机制的落实,中小学教师从事师范生教育实践指导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教研项目有了新的申报渠道和经费支持,研究团队也由本校或校际联合转变为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提升了教研实力,发挥了强大的引导示范作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也出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新气象,过去都是高校到地方找教育主管部门或中小学校协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现在是地方中小学校领导直接到学校来寻求合作,要求给他们提供建立教育实践基地的机会.目前,我校在本市建立的真正意义上的与生物师资培养相关的教育实践基地数量,已经由最初设立的三个,增加到11个,完全能够满足目前学生规模的培养需要.
由于落实了“双向互聘”机制,聘任了充足的校外指导教师补充到教育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中,以加强在校内讲练环节的指导和后续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的指导力量.从教育见习开始将师范生进行分组,分配到相应的教育实践基地,与校外指导教师建立联系,明确双导师,在校内讲练环节,校外导师也根据需要来校进行示范课教学或分组指导,双导师制贯穿在师范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教师队伍和培养机制的保障,师范生校内讲练也更加重视各个环节,无论是教案编写、试讲还是微格教学训练,学生积极性普遍高涨.同时随着各级各类教学比赛的需要,我们在校内讲练环节增加了“说课”内容,训练并掌握说课、课的导入、课的结束、板书设计、直观教具的演示等基本教学技能,尤其在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手段、说教学程序和说教学效果预测等方面,提升教师基本功,具备初步的生物学教学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随着师范生培养共同体的日臻完善,在政策导向和示范带动作用下,师范生教育实践逐步向教育部要求靠近,过去不重视教育见习,不落实教育研习的现象得到彻底改变.目前,我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从大三教育见习开始,在双导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关注基础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在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增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与反思,选定教研方向,为教育研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提前选题,做好前期准备.经过教育见习选定的教研方向,在教育实习期间便在导师指导下确立研究方案,开展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在教育研习阶段,就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高效的教学研究工作,只需补充必要的调研数据和完善调研资料,就能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调研报告,甚至直接完成相关毕业论文的撰写.我院师范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基础教育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选题比例已经由三年前的不足20%,逐年提高到今年的45%,其中,由原来的SPCP项目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占到将近一半.
突出名师的师范引领作用,是调动师范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双导师制落实过程中,最初每个实践基地仅选聘2位生物专业高级教师,三个实践基地共选聘了6名优秀中学生物教师,其中有一名为河南省2020—2022年中原名师培育对象,建有名师工作室;到2021年秋期共选聘校外指导教师12名,今年准备再选聘一批校外指导教师充实到教育实践导师队伍中.我院在学校也建有一个名师工作室,组建有11人的名师工作室项目组,学校以项目形式每年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名师工作室业务开展;学院要求名师工作室项目组成员全部参与师范专业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以充实校内导师队伍,在加强与校外导师的协作的同时,也为名师工作室项目组成员到中小学进行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机会.
“师范”是师范院校的“本色”和“特质”,我院始终把师范专业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不断增强教师教育活力,稳步提升教师教育内涵,着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按照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认证理念,依据认证标准开展自评自建,生物科学专业在多年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办学特色.因此,与地方中学建立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共同体,通过深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引入项目驱动机制,共同打造符合培养目标、满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地方中学需要的、接地气的合格师资,实现师范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