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云 李 超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智慧社会”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和“智慧社会”战略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1]。“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的建设为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论从疫情防控,还是从维持社会稳定运行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智慧社会”是建立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和数字社会基础上的新概念,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智慧社会”将会逐渐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教育方式、改变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2]。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正在逐步展开,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成为研究热点并开始了初步实践[3]。2021 年3 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4]。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为最终实现智慧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智慧图书馆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十六章“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智慧图书馆等,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经历了近10 年的发展,国内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挑战,需要学界和业界站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高度上,从不同维度和角度对未来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行探讨。
自十九大以来,国内学者对“智慧社会”的探讨逐步深入,从最初只是智慧城市的不同表述到现今从不同维度给予了智慧社会不同的解读。关于智慧社会概念的起源,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信息社会”“智慧城市”“智慧经济”等几种起源,但其理论基础都是出自信息社会理论[5]。信息社会理论大致又分为知识主义和技术主义两个主要流派。目前对智慧社会内涵的解读主要从技术主义维度和知识主义维度展开:从技术维度解读智慧社会,其要旨是科技创新及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数字经济、智慧治理和智慧生活等新形态;从知识主义维度解读智慧社会,其要旨是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变革、从而激发知识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引发社会形态的改变[6]。信息社会到智慧社会的演变呈现出技术主义和知识主义的双重进化趋势,一方面智慧社会离不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智慧社会在新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向知识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发展,知识呈现公共化趋势,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知识创造,知识资源由社会共享,智慧社会为创新提供更加便利的社会环境,推动大众创新创业,加快知识生产、流通和利用,提升整体社会的创新能力[7]。
智慧社会同时也是技术主义和知识主义的融合,科技创新和知识生产呈现数字化、网络化、大众化特征,知识生产的过程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支持,而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不再局限于部分机构和企业,而更依赖于整体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国家层面的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依赖于整体社会知识生产环境的建设和优化以及对社会大众知识生产环境的改善。智慧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应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建设,它不仅仅是智慧的社会,还应是智慧的社会化,让社会大众成为智慧社会的主体。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服务等最终要服务于社会大众,同时也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大众参与社会治理和知识生产的主观能动性。智慧社会通过政策引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和便利的信息环境,促进社会大众参与智慧治理和知识生产的过程,促使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使个体智慧成为群体智慧,提升社会整体知识生产能力,实现社会生活数字化、社会服务个性化、社会治理精细化、社会创新大众化的新型社会运行模式[7]179。
我国当前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新发展理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保障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2006 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2016 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统筹推进高效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等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创新主体能力。构建多主体协同互动与大众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教融合发展,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8]。2021 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创新体系仍处于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阶段。当前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是加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各类创新主体并促进各主体之间的相互链接、优化组合和深度融合,通过完善制度、组织和服务体系等措施提升各主体间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促进人员的高效流动和优化调节,形成完善、繁荣、自我进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智慧社会建立在数字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数字技术和发达的智能技术深入渗透社会各个领域,各类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完善,数字鸿沟、信息壁垒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将得到有效消除,社会治理实现高度智能化,社会主体知识化大大提升,社会文化多元化繁荣发展。届时,知识传播的社会壁垒开始消除,创新资源的组织边界逐步消融,社会创新的成本大幅降低,社会创新体系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创新模式、创新组织方式、创新流程以及创新生态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创新成为智慧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资产、工具的数字化促使创新由实转虚,并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传播和消费。数字化网络的发展和完善将促使创新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专业研发机构和少数研发人员扩大到广大的中小微机构和社会大众,各类创新平台将不断涌现,创新资源的组织、流通和成果转化呈现网络化、开放化和便利化趋势,并开启大众创新创业、迭代创新和微创新等各类创新模式共存的创新时代[7]168。
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在“2021 第五届智慧图书馆发展论坛”上指出,智慧图书馆已不仅是一种适应技术变革的图书馆新发展形态,正日益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图书馆发展新理念[9]。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智慧图书馆建设作为建设数字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与国家战略发展紧密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人才培养,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10-11]。智慧图书馆要想深度融入社会创新发展过程,就需要对创新体系变革的特征及其对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智慧图书馆服务变革路径进行探讨。
创新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强力支持,可以提升科学数据的获取速度、规模和精确度,加速海量科学数据的准确分析和处理能力,搭建数字化仿真环境从而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速度等。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重要内容。它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强5G 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 网络技术储备。大力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构建基于5G 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在智慧能源、智能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随着数字社会中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实践和推广,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持和实践借鉴,为实现智慧服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载体[12]。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势在必行,但是现阶段需要采取谨慎态度,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在各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践才能进入应用成熟期[13-15],而且新一代信息技术目前费用不菲,对经费紧张的图书馆而言是不小的负担,可以在经费较充足、实力较强的图书馆进行试点应用后再逐步推广;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还缺乏统一标准,这也是目前图书馆界讨论和关注的焦点,改变目前技术厂商完全主导、各厂商之间标准体系不统一、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图书馆需求,图书馆各自为战、各成一体的困境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三是智慧图书馆的“硬件”和“软件”需要协调发展,紧密配合,不能一味追求硬件的智慧或者表面的智慧,而忽视智慧图书馆本质属性,数据建设和服务依然是智慧图书馆的核心[16-18]。虽然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需要面对各种难题,但是随着技术应用的成熟和逐渐推广,智慧图书馆必将实现“物”、“人”和“服务”三要素的智慧化并有机协调发展。
全面数字化、高度透明与高度智能化是智慧社会的基本属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也是智慧社会的发展理念。消除信息闭塞与不均衡、打破数据垄断,创造公开、透明、公平、安全的创新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创新的重要保证。“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和开发利用端口,鼓励第三方深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推进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加大开放共享和应用力度,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鼓励企业开放搜索、电商、社交数据,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这些举措将有力地推动智慧图书馆资源数字化进程,因为规范高质量的数据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基础;同时,公共数据和企业数据开放,将为智慧图书馆解决开展智慧服务时面临的信息孤岛、数据垄断等信息障碍问题提供可能。图书馆与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社交平台、网络信息服务商、书店、出版社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各方合作,通过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搜索记录、社交、图书采购、参观等各类数据,构建全面、清晰、精准的用户个人画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真正的精准个性化服务、终身知识服务、社会化服务等智慧服务。数据垄断与信息壁垒的逐步消除,将有力推动第三方数据服务产业的发展。各类专业提供数据服务的公司也将大量出现,这将给智慧图书馆服务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智慧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专业数据服务商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体创新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协同化创新成为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相对于产业链协同等模式,网络协同创新是最高级的合作模式,通过资源共享、知识快速流通、创新资源高效最优配置,可以更好地发挥整体创新体系的优势,也可以实现各创新团体的利益最大化,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同创新网络中,协同创新更加扁平化、社交化。产业技术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等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多边合作,各类创新主体同步开展线上线下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跨领域聚集和融合,知识外溢效果更加显著。“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智慧图书馆服务于科技创新,就需要适应创新体系变革,协同合作、开放共享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协同合作研究中的知识管理、分析、融合、共享与传播水平,实现信息的增值,是智慧图书馆服务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探索图书馆面向创新的信息共建共享和信息平台建设机制,以及组织机构调整优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机制,也是今后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研究内容。
科学研究成果开放获取(Open Access)是近年学术出版界开展的提倡学术信息共享的运动,虽然历经波折,但是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2021 年3 月16 日,经过了3 年多的胶着,美国加州大学与爱思唯尔期刊签订了“里程碑式”的协议,爱思唯尔同意把由加州大学研究人员作为通信作者发表的文章无偿提供给全世界读者阅读,在开放获取进程中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19]。科研数据开放获取指将各类科研项目的中间成果(包括试验数据、测试数据等)以及最终成果(如论文、专利和报告等)以便于利用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这将会极大地加快知识的传播、降低信息不对称、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和效率,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果,对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研数据开放获取是近年欧美发达国家一直致力推动的运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于2015 年3 月发布了《国家科学基金会公共获取计划:今天的数据,明天的发现》,以促进其资助项目科研数据的开放获取,欧盟也于2015 年10 月颁布了《地平线2020:科学出版物和研究数据开放获取指南》以推动科研数据的开放获取[20]。我国在2018 年4 月也发布了《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则提出要加强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设科学大数据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推动国家科研平台、科技报告、科研数据进一步向企业开放,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开放科学对科研体系和社会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学术体系而言,将打破论文与科研数据独立的局面,改变目前科研交流的模式;对于科研体系而言,打破科研壁垒,降低科研成本,缩短了科研周期,对提升科研诚信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而言,将极大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推动科学研究范式和知识交流生态体系变革,有效推进社会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21]。为了应对目前开放获取面临的重重困境,世界各国进行了大量实践。秉承“自由、开放、合作、共享”理念的开放科学运动不仅仅是科技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需要。随着世界各国开放获取运动逐步推进,开放获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将深刻影响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22]。智慧图书馆需要参与开放科学,这是智慧图书馆重构知识服务格局,满足社会创新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在资源建设方面,开放论文资源和科学数据资源成为图书馆新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好开放资源,进行科学数据管理,实现知识增值是图书馆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服务方面,开放科学促进了各类新形态知识交流模式的出现,图书馆需要关注知识交流形态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及时调整服务模式,同时开放科学将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图书馆服务也需要适应协同创新的新生态体系的发展需求,与其他机构和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将成为常态。开放科学对智慧图书馆服务定位、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将带来改变,也为智慧图书馆带来了发展机遇。虽然图书馆面临着资源“中介”地位受到冲击的影响,但开放获取期刊论文采购经费的降低给图书馆减轻了负担,图书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增值和服务转型上,进一步提升自身在智慧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离不开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离不开社会大众知识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素养整体水平的提升。“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背景下知识文化生产环境正处于巨变时期,知识文化生产、呈现和传播方式呈现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在向智慧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文化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正逐步从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转变,在目前的大众化、社交化、碎片化、热点运营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走向多元化、深度交互融合发展、智能自动化文化生产也将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文字作品、音乐等文化产品创作上的逐步成熟,特别是在机器翻译、智能对话上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降低文化交流的语言障碍,大大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促使知识文化产品的呈现方式多样化,特别是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逐步成熟,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将得到广泛应用,可触摸式全息投影等也将成为知识文化产品的展示方式。在智慧社会高度互联互通、大数据开放的大环境下,知识文化传播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消除了互联网时代数据孤岛问题后,每个人都将成为数字社会中的数据投影,即使不主动参与,也会被动卷入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文化传播将从直接传播方式演变成间接传播方式,传播的扩散率将得到极大提高。
随着文化生产、呈现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变化,智慧图书馆服务也随之发生改变。信息时代个人文化生产的独立性持续增强,以创客为主要代表的个体生产者不断涌现[23],文化生产向后现代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各类网络化知识文化创作和交流平台大量涌现,除了传统的文字方式、音像方式,可触摸式全息投影等新的展现方式也将被广泛应用。以人类社会记忆为本质的智慧图书馆,面对着数量巨大、来源多样、展现方式不同的知识文化产品,是否扩大资源收藏类型和范围,以及如何应对数据标准、知识产权等问题,都是未来智慧图书馆要去思考和解决的。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创新体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并将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未来智慧社会中,支撑和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激励创新的环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导向成为主流,创新体系将逐渐转变为高效动态调整、良性自我进化、各创新元素高效流动、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智慧图书馆角色定位、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及组织结构必将随着创新体系的变革而发生改变。智慧图书馆目前应以服务“十四五” 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为重点,同时也需要考虑智慧社会发展过程中创新体系将会出现的新变化,对高校智慧图书馆支撑创新服务路径进行探讨。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深入实施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搭建青年成长成才和建功立业的平台,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为社会培养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还具备创造力、能够识别并抓住市场机会,促进产品商业化的能力,以及领导与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创新型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高校面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重在培养其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创业素质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在各方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难题,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24]。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理念影响深远、具有培育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不足、资金短缺、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单一等问题限制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致使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与理想相差较远。
如何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业内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积极探讨[24-25]。综合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力推广全新的创新创业教学理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借鉴国外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各校实际情况的现代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第二,打破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只是由传统的经管学院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程的单一模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管理与专业技术知识结合,建设新型创新创业课程,以技术导向型项目为脉络向学生传授创业与技术研发创新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辅以以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先进的企业思维模式。第三,打破学院专业之间的限制,探索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导向进行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的培养方式,可以尝试引入国外高校的创业辅修、创业双学位、跨学科创业学术项目等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发展路径。第四,改变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产学研合作薄弱的困境。探索高校与企业、社会团体合作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加以推动,充分整合利用学校的一切可利用资源,如空间、实验室、学术资源等,充分利用科研项目合作、校友会、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建立与企业的纽带,协调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主动寻求和挖掘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共同利益意愿,与企业合作进行师资培训和引入创新创业型师资人才,建立以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最终目标的新型合作关系。采用校企合作方式,通过合作创建创客空间、企业孵化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第五,建立有效的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可以设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内外专家评审、选拔和培育机制,对各类省部级、国家级竞赛获奖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发掘有价值的项目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或引入风投基金支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服务。
随着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应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承担起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创新交流场所和基础创新实验室提供者、多方合作的协调者等多重角色,树立起图书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图书馆需加强创新创业信息资源建设,满足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和信息的基础要求和深层次的需求。图书馆应收集和提供创新创业需要的各类不同层次的信息资源,如初期创意的产生、项目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项目预算、市场营销、知识产权保护、项目计划指导等资源或获取途径,方便学生查询和咨询。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图书馆可以根据掌握的个人或团队信息及创新创业项目进展情况,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指导如何利用校内各类资源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如何申请校外资源支持。其次,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图书馆可以自建或引入创新创业类课程,一般应以创新创业涉及的基础知识为主,包括商业计划、市场分析、知识产权、投资预算等方面,也可以通过与各学院合作,建设以不同学科领域创新创业项目案例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最先进的创新技术与思维模式。第三,加强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智慧图书馆应为创新创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和空间支持,如创建创新创业中心,提供如3D 设计与打印、数字媒体制作、激光切割与焊接等基础设施与服务,探索适合本校基础的创客空间建设,与企业、政府合作拓展实验基地、申请专项基金支持等。第四,加强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建设。在图书馆联盟基础上,各联盟高校应逐步建设共建共享的创新创业平台,共享创新创业信息资源、专业资源以及成功案例经验,联合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推动创新创业师资的交流与培训,促进学校之间的创新创业项目合作,以优促优。
“十四五” 规划强调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创新元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社会发展,智慧社会背景下企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主体的地位依旧不会改变,创新体系各主体间的融合会愈加深入,包括人员、知识在内的资源流动会加速。高校智慧图书馆应根据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推进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目前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多以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服务为主,少数与企业有深入合作的高校图书馆提供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文献情报数据服务。高校图书馆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尚未有统一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标准,也缺乏评价机制,图书馆主动服务意识较薄弱,企业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认可度比较低[26-29]。2019 年3 月教育部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遴选出北京大学等23 所高校作为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2020 年7月又确定北京工业大学等37 所高校为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标志着我国高校开始正式进入规范化、专业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领域,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30]。
以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为核心,培育企业信息服务品牌是高校智慧图书馆贯彻服务社会理念,增强在智慧社会建设中地位和话语权的契机。高校智慧图书馆应根据各校和地区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地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构建完善的企业信息服务体系,从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机制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建设:①在服务主体方面,要优化组织结构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设立专门的企业信息服务管理机构和专业服务队伍,扩充人才队伍,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完善多层次的晋升和薪酬分配激励机制。②在服务对象方面,要根据各高校专业优势和区域特点,明确服务的领域、产业和企业类型。发挥高校的专业资源优势,根据地区的创新发展重点产业和企业分布,明确重点服务企业,尽快树立在某个或者某些产业的信息服务品牌。③在服务内容方面,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特别是专业资源优势,调研服务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信息服务策略。例如大型企业实力较强,大多有自己专业的信息服务团队或稳定的信息服务合作方,中小企业往往缺乏专业信息服务,信息来源渠道和信息筛选与分析手段比较单一甚至落后,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挖掘企业的信息服务需求,从企业外部环境与市场类信息需求,如所涉及领域的产业资讯、行业发展动态、政府政策信息、国际市场动态、进出口数据等,以及企业内部运行信息资源需求,如企业运营、发展、产品研发、产品推广、知识产权等方面展开。④在服务机制方面,构建协同合作、共建共享的合作共享机制。一方面在高校内部由图书馆牵头组织,与各学院和学校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加强优势资源建设;另一方面联合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如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联盟、各地区已开展企业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地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区域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快速有效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信息服务。⑤在服务模式方面,由目前的被动服务模式向主动服务模式转变。高校图书馆应主动走出校园,深入企业进行访谈、调研与宣传,在各合作方的支持下与企业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各类活动,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知名度。通过培训讲座、检索服务、科技研发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建立基础信息服务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地调研情况与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如企业竞争情报分析、深度专利技术分析、科技成果对接与转化等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可通过基础信息服务与深层次信息服务结合的方式,逐步树立在某产业内的信息服务品牌形象。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逐步深入,公共数据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有利于高校智慧图书馆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等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向企业提供精准化、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高校智慧图书馆提供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实现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还可以拓展高校图书馆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18 年9 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强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实现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有着重要作用。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下,随着智慧社会中知识的广泛共享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坚实的技术支撑,将进一步推动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将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形成创新生态体系,创新主体由少数研发精英扩展至社会大众,创新模式由独享转向共享,万众创新将成为智慧社会创新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创新创业主体日益多元化,创新创业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还存在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大中小企业间融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31]。降低社会大众的创新创业门槛,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充分调动社会大众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为此政府整合各部门力量从环境建设、政策扶持、升级平台服务等各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开始进行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平台建设。如百度智能云服务不仅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云存储、云服务器、云安全等云服务基础硬件平台,还提供人脸识别、文字识别、语音技术、内容审核、场景识别、地址识别等人工智能服务支持,可以大幅降低创业者人力资源与硬件购置成本,使创业者致力于核心技术开发和创新应用。此外,智能云还推出了云市场、企业服务功能,可以为创业者提供建站推广、企业注册、商标、税务、法律、专利等创业有关的系列服务。虽然目前其中一些服务仅列出了可以提供该服务的公司的购买链接,但也反映出百度公司要建设全面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发展规划。腾讯公司的腾讯云、阿里巴巴公司的阿里云也都拥有与腾讯智能云同样或类似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功能。此外百度公司还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级深入合作,在常州、宁波、青岛、长沙、西安等地合作创建了百度创新中心,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和创新。阿里巴巴公司也创建了阿里云创新中心,提出“以必成之心创未有之业,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的口号。创新中心可以提供创业咨询,协助解决技术难题,帮助寻找办公场地、融资和进行业务推广,提供成功企业案例资源及创业培训等服务,还与国内部分城市合作设立城市站,针对合作城市设有创新创业政策、产业动态、入住创新基地申请及扶持项目申请等服务栏目,目前城市站还仅有上海、郑州等6 个城市,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高校智慧图书馆也应积极响应社会发展需求,根据自身优势确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的角色定位,培育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品牌。目前由各科技巨头公司牵头创建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和创新中心主要利用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金融融资能力和品牌效应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企业升级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新创业门槛,但对创业者的专业知识还是有较高的要求。出于商业经济利益考虑,对创业者资质也有较高的要求,这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普通社会大众而言,还存在很大的限制。社会大众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最广泛来源,创新是思维与知识的具体实践,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换。提升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是实现万众创新最重要的基础保证,这也是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社会大众创新创业的优势所在。高校智慧图书馆可以在面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面向企业的信息服务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资源,以提升社会大众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为社会大众创新创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在组织结构上,高校智慧图书馆应设置专职部门来负责面向社会大众的创新创业服务,统筹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企业信息服务等职能部门的合作,协调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工作,为社会大众提供在线专业知识以及课程学习的相关指导和在线指南等。在服务内容上,可以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企业信息服务资源,同时还应该加强社会大众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提升。首先,高校智慧图书馆应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基础上,逐步向社会大众开放自身资源,包括纸质和电子书籍、学术资源、创客中心资源以及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其次,高校智慧图书馆应结合各校特点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提升社会大众的职业能力。第三,面向社会大众开展模式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改变唯学历的教育方式,探索开放式、多元化合作模式,提升课程质量。高校智慧图书馆要实现面向社会大众的创新创业服务,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需要政府层面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政策、财政经费上给予支持。《意见》鼓励高校勇于探索,在“双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探索面向社会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新模式是高校智慧图书馆迎接创新体系变革的发展机遇。
坚持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也是智慧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智慧社会是建立在数字社会充分发展基础上的新型社会形态,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智慧图书馆也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信息高度开放、数据共享的背景下,我国创新体系也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同时也给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高校智慧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抓住发展契机,培育高校智慧图书馆在社会创新服务中的品牌,拓展图书馆在未来智慧社会中的发展空间。
(来稿时间:2022 年 4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