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华
(鲁担(山东)城乡冷链产融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1995 年,“绿色金融”一词首次在国内被提及,其从环境金融、低碳金融等概念发展而来,涉及多重维度。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绿色金融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大体上可以将其分解为环境金融、可持续金融、生态金融和碳金融4 个方面。对绿色金融较为认同的观点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金融业日常运营中,结合金融创新与环境保护,借助绿色金融解决环境和资源约束等问题,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结合学者已有的研究,文章认为绿色金融是国家以宏观调控政策制度为保障,借助金融机构的资金调度能力,以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基本出发点,在投资决策中注重潜在的环境资源,通过金融制度的安排和产品创新,发挥金融杠杆的调动作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优化转型高耗能、产出低的产业,带动绿色产业,引导市场主体投身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行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1]。
落实传统金融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推动,绿色金融除了具备传统金融这一特征外,还具有独特的特征,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绿色金融将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借助自身业务的开展影响相关主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进一步服务周边环境。乡村发展缓慢,对绿色金融的需求较为强烈。绿色金融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带动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生态经济圈建设;完善农业区域各个部分的整体布局,培养一批紧跟时代的农业经营者;开发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乡村可持续循环发展。
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的关系密切、二者互相促进。一方面,加强绿色金融服务,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可促进农村变美强富。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可激发农村绿色金融不断推出新产品与新服务,带动银行业务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2]。
近年来,国家出台并调整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文化娱乐等提供了制度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到,要极其重视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应促进农村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推进农业向着绿色方向发展,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带动乡村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加强乡村文化产业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逐渐兴起,涌现出许多乡村微商、乡村主播,农民借助网络宣传产品,使之与外界需求相匹配。农村产业通过延伸产业链和改变发展模式等途径,形成了网络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农村天然的环境优势和地理条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使旅游业初具规模。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家乐、度假村、生态农业观光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向往自然田园风光的城市居民,为农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创业的机会,带动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呼吁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友好发展,在发展绿色农业的同时,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形成了绿色农业生产方式。但由于缺少专业管理和政府引导,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缺乏规划、服务低端、观念缺失等问题,需进一步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开展规范化管理[3]。
近年来,我国气温逐渐上升,雾霾日益加重,各类垃圾泛滥,环境问题严重,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促使我国绿色金融理念和绿色金融发展得以普及。通过查阅资料得知,2016 年8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7 部门共同制定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架构得以确立。2021 年被称为“碳中和”元年,从政策层面,我国基于“双碳”目标明确了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迅速,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发展较快,促使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绿色金融间接融资的途径较多,绿色信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查阅中国人民银行的官方网站得知,2021 年末,绿色贷款余额为15.9 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2020 年末高12.7 个百分点,全年共增加3.86 万亿元。我国绿色信贷的投资方向主要为交通出行和运输绿色化、可再生能源绿色化、新能源项目、节能环保产业等,在有关乡村建设的自然环保投资、绿色农业、绿色林业及农村水项目方面投入偏低[4]。
直接融资离不开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在直接融资中的位置不可替代。随着“双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绿色债券的发展进入黄金阶段。2021 年上半年末,我国境内外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到1.73 万亿元。但绿色债券发行份额占我国债券总体规模的比重较低,发行主体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其他类型的绿色债券主体如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占比较低。
绿色保险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保险的发展对绿色金融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中国保险年鉴显示,2012—2021 年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240.13 亿元、306.70亿元、325.70亿元、374.90 亿元、417.71 亿元、479.04 亿元、572.65 亿元、672.48 亿元、815 亿元、965.18 亿元。可见,我国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呈上升趋势。我国2012—2021 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情况如表1 所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
图1 我国2012—2021 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变化趋势
表1 我国2012—2021 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农村绿色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制度。当前,碳排放、排污权等基础性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
首先,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业类型企业的激励作用有待提升,乡村振兴方面的财税政策亟须健全完善。
其次,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发展农业的成本较大,面临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稳定等问题,加之缺乏政策性担保,使得部分乡村振兴绿色信贷项目风险较高。
再次,监管机制有待加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没有详细具体的操作说明,现行的机制主要发挥宏观方面的指导作用,在约束力方面略显不足,使得信贷人员在操作方面存在困难。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对绿色金融的监管机制不健全[5]。
现阶段,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信贷为主,虽然有保险、证券、基金等其他类型的金融产品,但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缺乏适合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金融产品,绿色信贷产品更是少之又少。绿色金融产品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各类资金需求。同时,乡村振兴建设的项目存在用资急、周期长、回收难等问题,虽然在宏观上对社会发展有利,但是由于较多项目在短时间内无法收回成本,使得商业银行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导致商业银行在惠农贷款、普惠金融方面产品品种少、额度小。
目前,各金融机构虽然在业务发展中不断推出涉农信贷产品,但扶贫信贷产品比较单一,存在期限短、额度低等问题,无法满足农村环境保护、经营等多元化资金需求。由此看来,绿色金融产品更新不够及时,需要考虑乡村振兴的主体,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真正将绿色金融的产品服务渗透到农村。
农村发展绿色金融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员,目前绿色金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阻碍了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相比传统金融,绿色金融对员工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金融、会计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农村、法律、环境等相关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人员掌握的知识较为单一,缺乏专业素质过硬的绿色金融人员,不利于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相关体系的建立。持续缺乏绿色金融专业人才会使绿色金融业务不够专业与完善,在绿色项目的评估和识别上可能存在较大漏洞,使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受到限制。从当前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复合型金融人才较少,优秀复合型人才偏向于城镇地区的金融机构。
“双碳”目标下,应加强乡村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首先,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对绿色信贷业务取得的收入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税负,调动相关人员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带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
其次,优化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为解决绿色信贷项目风险高等问题,需设立绿色担保基金,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地区的绿色信贷项目中。
再次,完善监管政策。增设基层网点,建立专业的绿色金融组织机构,配备绿色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提供绿色金融服务。金融监管部门需用制度规范绿色金融业务,出台规范性文件,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例如,在绿色金融贷款项目审批中,加强对环境影响的考核,通过考核制度降低风险。
乡村振兴对绿色金融的需求较为多样,金融机构应加快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的步伐,创设符合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服务农村绿色生态产业,支持小微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切实解决融资难等问题。
首先,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探索信用、抵押、质押、法人担保、个人担保、担保金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扩大绿色贷款项目的抵质押范围,有效解决“三农”的抵质押问题。
其次,创新融资模式。关注农村普惠金融,推出产业扶贫信贷通、扶贫小额信贷惠、农易贷等多种新型金融产品。为降低银行信贷风险,需探索新型贷款模式,例如“信贷+保险+绿色企业”等,扩大银行与保险的合作范围。
再次,发挥信息技术的力量。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宣传金融产品,加深农民对绿色金融产品的了解,提升其对金融产品的认可度、信任感。同时,收集农村用户的需求信息,为其制定更为合适的金融产品。创新乡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可以更好地将绿色金融服务渗透到乡村市场,促进乡村生态经济长效发展。
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其不仅精通金融、财会等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保护、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为了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需开展对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
首先,提高从业人员对绿色金融服务的重视程度。向其宣讲乡村振兴战略,坚定其服务“三农”的决心和意志,让从业人员认识到绿色金融人才的重要性。
其次,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搭建绿色网络金融服务平台。引进高素质绿色金融人才,对内部人员加强农业金融、管理方面的培训。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区块链、云计算等平台有机结合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拓宽电子供应链渠道,线上线下同时抓,向农村地区延伸绿色金融服务。
再次,商业银行应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共同构建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对相关人员进行绿色金融与低碳环保等方面的培训,为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