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浩
(山东工商学院经济学院,山东 烟台 264600)
农民收入的提高与乡村振兴战略关系密切。乡村振兴战略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乡村地区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会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问题,老龄化所带来的要素变化相当显著且重要,所以从老龄化的角度来分析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有助于开辟出新的解决途径。
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共有2.6 亿人,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共1.9 亿人。在全国31 个省份中,有16 个省份的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 万人,其中有6 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 000 万人。
二是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2020 年,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 个百分点,65 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 个百分点。与上个10 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 个百分点和2.72 个百分点。
三是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乡村60 岁、65 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 个百分点和6.61 个百分点。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缺少必要劳动力。因为城市发展程度远超农村,很多年轻劳动力放弃乡村而转向城市,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老年劳动力的生产率以及工作能力相比年轻劳动力相差甚远,很多乡村产业缺少必要劳动力[1]。
二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未富先老”,对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乡村只有很少的子女有较好的能力赡养老人[2]。子女不仅要赡养老人,还有抚养下一代的压力,仅依靠务农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且务农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入比率远不及城市打工,迫使乡村的年轻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入,加快了城市发展,因此城乡差距又再一次扩大,形成恶性循环[3]。
三是政府财政负担不断加重。各地方政府对于养老金的增加逐年上涨,再加上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增大了地方政府的负担,见表1。老龄人口生病的概率极大,需要更多医疗方面的服务,政府对于医疗方面的补助投入也要加大。因此,政府的财政负担会不断增加。
表1 2019—2020 年部分省份养老金数据摘选
一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年人群体会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可以为老年产业的发展提供广袤的市场空间。而我国养老产业方面的发展还有所欠缺,这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市场不断扩大,急需要对该方面市场进行开发利用。部分老年人追求高质量的养老模式,仅仅是简单的提供住宿、食物方面的养老院并不能满足所有老年人的追求,有不少老年人追求高质量的老年生活。养老产业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并且利润丰厚[4]。
二是我国老年人拥有储蓄习惯,老年人的日常花销较少,其大部分收入都储蓄起来。并且由于老年人缺乏较先进的金融知识,所以老年人不会将储蓄用于投资或其他金融项目。因此,老年人的储蓄是极其庞大的资金[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农民的收入总体有所提高,但是无法赶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可以从以下4 个方面对人口老龄化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进行分析。
务农被很多乡村家庭视为主要经济来源,小家庭的独户生产仍占主要部分。而人口老龄化致使年轻劳动力占比减少,对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的乡村,加大了农业转型的难度。
用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解释,就是乡村经济发展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收入以及生活条件方面都无法与城市相比,城市比乡村拥有更大的优势,所以很多年轻劳动力向城市涌入,流出效应十分显著,而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流出效应远大于回流效应,乡村的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失。年轻劳动力外流,年老的劳动力生产率又无法得到保障,农业方面的收入降低。在乡村中也不注重乡土情怀的培养,老年人鼓励子女在城市落户,很多劳动力进入大城市后,并不考虑回到乡村建设乡村,而是想方设法在城市定居,导致年轻劳动力不回流到乡村。年轻劳动力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将父母接到城市中生活,因此加剧了土地流转的难度[6]。
不只是年轻劳动力,从乡村中走出去的很多人才选择留在城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收入低,无法满足收入预期。缺少人才和劳动力,导致农业发展缓慢,仍是小农式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导致收入增长缓慢。
购买农业集约化生产的大型生产机械需要的资金相当庞大,一般家庭难以支撑,在农村很少有家庭可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和运转,虽然现在贷款门槛不高,但是贷款条件严格,外加担保条件严格,农民对地方政府的政策了解不充分,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低,导致农业的集约化生产无法贯彻落实,土地利用率下降,收成降低,导致农民收入不变甚至降低。由于小家小户的生产需要有专门的中介组织去各家庭中收购粮食,增加了运输成本和人工成本。企业购入的生产原料价格上升,产品价格也会相应上涨,变相地导致了农民收入降低[7]。
大龄劳动力随着年纪增长,学习能力下降,知识学习耗费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也会上升,很多大龄劳动力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导致产生结构性失业。
在农村很多家庭拥有很大的宅基地建设居住房。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 年数据可知,2019 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是39.8 m2,乡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是48.9 m2。大面积的居住房占用了很大部分的农业耕地,并且居住房分割大片的农业耕地,导致无法进行集约化生产,且老年人留在村中,这些居住地利用率不高却又无法拆除。年轻劳动力去往城市,老年人留守村落,文化活动匮乏,老年人并没有动力转租家中的土地,这又加大了土地流转的难度,农业生产率得不到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缓慢[8]。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措施。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在乡村经济发展并不冲突,可以在乡村发展养老产业。养老产业和旅游业都属于第三产业,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及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肯定会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由于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相应的市场规模巨大。现在,乡村地区的养老产业并不完善,养老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9]。
养老产业可以和乡村特色农业联合起来,在乡村建设养老院,让城内的老人去乡村游玩居住,这样不仅可以带动乡村特色农业发展,也可以促使养老产业优化升级。随着乡村养老产业的不断扩大,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劳动力回乡就业,相关人才也会逐渐回归乡村投入建设,发展为完备的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一个区域的发展要利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而耕地在乡村中是丰裕的生产要素。积极实行土地流转,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充分利用由于没有年轻劳动力劳作而闲置的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生产,使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轻劳动力可以获得一份额外收入,可以更加安心地在城市从事劳动生产。中小城市可以相应降低落户要求,让年轻劳动力更好地在城市落户,年轻劳动力可以带着家里的老人去城市居住,相应的减少老年人在乡村的比重。当更多的家庭向城市转移,会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乡村中可以闲置出更多的土地资源,这有利于土地流转。当地政府可在乡村建设用地建设集约化居住用地,连接更多被分割的农业耕地,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劳动率。当然,这需要政府对“三块地”改革试点,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乡村人民的合法权益[10]。
在诺斯与戴维斯合著的《制度变迁和美国经济增长》中,强调了制度变迁对美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政府无法避免在养老方面的财政投入,但可以创新更加便利的政策和制度,让社会资本的预期收益大于需要其承担的预期成本,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乡村。
政府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力度,社会资本的加入可以引进并留住相关人才。人才可以创新乡村产业的联合发展模式,使特色旅游业、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相互联合、创新发展,建设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并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区域内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更多的乡村资源得到利用,保障乡村产业后续发展沉稳有力,提高农民的预期收入。乡村产业得到发展后,基础建设也会随之得到发展,可以吸引年轻劳动力回流,减轻乡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形成良性循环。
可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引导老龄人口再就业。土地流转以及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旅游业发展中,可以雇佣老年人作为劳动力。
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 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可以支撑其进行适量的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当老年人拥有了相应的收入之后,我国的储蓄也会相应增加,只要加强老年人对相关金融知识的了解,让老年人的储蓄变为投资,例如让乡村老年人将储蓄投入到当地乡村产业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投资得到的红利又提高了老年人收入水平,并且增强了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促进养老产业进一步发展,推动更多的人才向养老产业进军,开发老年人市场,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面临极大的困境,为了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需要从新的方面、新的角度重新进行考量和研究。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乡村地区,提出发展乡村养老产业,发展以特色农业为基础的旅游业,加快土地流转,政府政策支持,降低中小城市落户要求等措施,希望可以为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