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乙明, 李神美, 王蜜源
(1. 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2.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2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独居老人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空巢”现象日益严重,而对于空巢老人的照护问题,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年人是处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况都比较特殊,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1]。截至 2018 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约有 1600万人次[2]。2020 年,《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3]提出:将老年人设为重点干预对象,并每年在辖区内开展老年人精神健康筛查。通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随访数据,可以了解到国农村空巢老人在国家养老及扶贫政策下抑郁现状是否有改变,并通过分析和总结其影响因素,及时发现是否出现新的影响因素需要关注和解决。以此为契机,有必要再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改善中国老年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价值。
本研究所获得的数据是 2021 年 8 月在 2018 年中国健康与老龄化全国追踪的项目中提取,此项目采用多阶段抽样,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调查者范围广泛且信息丰富,是我国较为权威的有关老年人健康状况方面的调查数据[4]。本研究数据通过选取65周岁及以上并排除调查项目中存在缺失值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共获得1578个案例的样本。纳入标准:65 岁及以上独居老人;户口为农村者;自愿接受本调查研究者。排除标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自评健康状况等重要信息不完整者;拒绝或中途退出该调查者。
1.2.1 调查工具: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10)[5]:该问卷经黄庆波等[6]研究表明,该量表在中国老年人群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的总 Cronbach’s系 数 为 0.815,信 度 为 0.81。CHARLS问卷中抑郁量表共10个项目,询问调查对象过去1周内的感觉和行为,按照项目所反映的抑郁程度从低到高赋0~3分:①我因一些小事儿烦恼;②我在做事时很难集中精力;③我感到情绪低落;④我觉得做任何事都很费劲;⑤我对未来充满希望;⑥我感到害怕;⑦我的睡眠不好;⑧我很愉快;⑨我感到孤独;⑩我觉得我无法继续我的生活。每个问题的4个选项:①很少或者根本没有;②不太多;③有时或者说有一半的时间;④大多数的时间,其中“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我很愉快”这两项进行反向计分。抑郁分值总分为0~30分,分值<10分记为无抑郁症状,≥10分即判定为存在抑郁症状[7]。
1.2.2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于2018年7月2日—2018年8月2日进行实地访问,并于 2020 年9月23日正式公布的2018中国健康与养老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取得2018年CHARLS数据的使用权限。依据研究目的,筛选出65周岁及以上,并且关键变量值齐全的受调查者。
采用SPSS24.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78例我国农村户籍65岁及以上空巢老人一般资料数据显示,无抑郁症状966例,占比61.22% ;有抑郁症状612例,占比38.78%,在检出有抑郁症状的人群中,男性 274 例,占比44.77%;女性338例,占比55.23%;生活不满意及一般477例,占比77.94%;小学及以下学历504例,占比82.35%;无配偶193例,占比31.54%;无养老保险504例,占比82.35%;夜间睡眠时长不足6小时333例,占比55.04%;个人年收入≤499元人民币276例,占比52.47%。有无抑郁症的农村空巢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自评健康、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养老保险、夜间睡眠时长、个人经济收入情况等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有无抑郁症状的农村空巢老年人的年龄、有无医疗保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1578例有无抑郁症状的农村地区空巢老人一般资料比较[n(%)]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将是否抑郁(否= 1;是= 2)作为因变量,并将生活满意度、自评健康状况、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有无养老保险、夜间睡眠时长、经济收入状况、年龄为自变量,对65岁及以上的农村空巢老人的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各因子赋值情况见表2,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2 65岁及以上老年人抑郁Logistic回归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65岁及以上老人抑郁情绪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出现了人口规模大、高年龄组、失能、半失能、空巢等困难群体。中国老年人是弱势人群,而空巢者又是弱势群体中的一类特殊人群,有着特殊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本研究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简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 得分为(8.9±6.7)分,分析显示1578例有效样本中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8.82%(612/1578),胡依等[8]研究的2011、2013、2015年的截面数据分析显示,我国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2.6%~41.6% ,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群抑郁症状检出率一直居高不下。进一步研究观察发现,低生活满意度、自评总体健康状况评价低、受教育程度低、无养老保险、夜间睡眠不足、收入低是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这与李磊[9]等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2.1 生活满意度: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生活满意度在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症状上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相较于对生活满意的农村空巢老人,对生活不满者抑郁的发病率更高。生活满意度主要来源于家庭成员的情感支持以及社会支持,这是最直接地对人的生活状态的表达,而失去家庭支持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抑郁[10]。郑晓冬等[11]研究发现,无论是家庭在财务上的支持还是在情感上的支持,都会对空巢老人的主观福祉产生积极影响,而情感支持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影响则更大。金霞[12]研究结果发现,居住方式对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无显著影响,而对其精神卫生的抑郁倾向则有显著的影响。
3.2.2 自评总体健康状况: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自评总体健康状况在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症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相较于自评总体健康不好,自评总体健康状况良好是农村空巢老人发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这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13-15]基本一致。自评总体健康是受访者的主观感受,评价结果是其对生活状况的体现,而身体健康状况日益下降,导致老人无法正常地活动、工作,给家人带来经济、照顾压力从而加重心理负担。
3.2.3 性别: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在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症状上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此项研究结果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农村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较高(OR=1.781),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调查结果[16-18]的观点一致。在农村地区老年人这一群体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农村妇女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她们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一般都低于男性,易产生情绪的变化,进而发生抑郁情绪。
3.2.4 受教育程度: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在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症状上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高(82.35%),而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低(6.37%),受教育程度高也是一种保护因素,这基本符合刘意等[19]的观点。较高教育文化水平人群往往有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自我保健意识与思维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心理状态。这一类人群更容易意识到并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尽早发现、尽早接受治疗。
3.2.5 养老保险: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养老保险在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症状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国家实行“养老”和“精准扶贫”的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在农村地区推行了“新农合”、“低保”制度,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制度上的一些弊端,导致了其缺乏相关的国家社会政策和法律支持,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没有养老保险的农村老人抑郁症状占比82.35%。社会在飞速的发展,劳动制度也在不断地变化,就业竞争愈演愈烈,传统家庭内部的护理服务正在逐渐丧失[20],这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宋佳美等[21]研究表明,我国政府通过积极推进社会养老,使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得到了全面的保障,从而缓解了农村老人在物质和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性,从而帮助农村老人减轻心理负担。
3.2.6 夜间睡眠时长: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夜间睡眠时长在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症状上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本次调查研究发现,与夜间睡眠时长在 6~9 h及睡眠时长 >9 h的相比较,睡眠时长<6 h是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因素,这与杨展[2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充分睡眠能够帮助身体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消除不良情绪,而睡眠时间过短、睡眠质量差的人往往出现失眠的症状,而失眠的人往往心理状况较差[22],容易使人心情忧虑焦急,而心理状态不好也会间接影响到睡眠质量,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3.2.7 经济状况: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经济状况在农村空巢老人抑郁症状上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抑郁症状的检出率较高,这与孙秀娜等[23]的观点相符。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24],影响老年人抑郁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及社会支持。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在经济上具有消费的主动权,因此,当他们出现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或生活中发生某些消极的事件时,他们能够自由地支配和解决。总体来说,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空巢老人能够更好的抵抗不良的生活事件。
3.3.1 完善政策制度,加强社会支持: 生活满意度也受社会支持的影响。高蕾等[25]认为农村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社会支持十分具有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经济水平较低、日常生活质量较差、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赵晓晗等[26]、谭云楚[27]指出,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基金补贴,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逐步健全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他们得以享受到更好的养老生活。
3.3.2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卫生服务需求:改善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教育,是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措施[28]。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发展水平、医疗技术水平落后于城镇,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医疗费用申报手续繁杂等。为此,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村医疗的投资,加强社区卫生机构和医疗资源的调配,建立健全老年人的健康档案,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29]。应鼓励更多受过优秀的医护人员下乡支援农村地区,对农村医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医疗服务团队[30],以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高修银等[31]人指出,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的农村空巢老人,其相应的心理状况也相对较好。为此,医疗部门应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一些常见慢性疾病防治及保健的知识指导,提升空巢老人的认知水平,改变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健康意识,提高躯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能间接地改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农村空巢老人,要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3.3.3 强化家庭作用,提高生活满意度: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讲,家庭在其生活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积极鼓励儿女多与年老独居的父母进行沟通、多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承担起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赵晓晗等[26]提出,对有孩子的农村空巢老人,可以鼓励住在附近的孩子轮流赡养、陪伴老人,让他们体会到来自孩子的关怀,有条件的可以聘请专门的护理人员,让老人得到陪伴的同时,又保障健康。强化家庭作用,帮助空巢老人实现爱与归属需求,进而提升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满意度。
3.3.4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在乡村的休闲活动方式很少,他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因此,我们要鼓励农村空巢老人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增强自己的体质和精神状态。为此,应积极在乡村中建立休闲、健身设施,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团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生活,缓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寂寞。同时,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帮助农村空巢老人调整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间接改善失眠、入睡困难等睡眠异常情况。赵晓晗等[26]、谭云楚[27]提出,可以在农村老年人之间建立起互助小组,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定期聚在一起沟通交流,使其互相的帮助、互相的解决问题,为这些空巢老人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空巢老人抑郁症状受生活满意度、自评总体健康状况、性别、受教育程度、有无养老保险、夜间睡眠时长、经济收入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这提示医护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应针对相关的影响因素制定适合的教育方式、宣传形式并加以落实。加强对患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人群的心理健康预防和控制措施,从而推动开展老年心理健康与关怀服务,为需要缓解或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患者、想要减轻自身照料压力的患者家属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以保障健康老龄化。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次研究的数据是横断面调查所得,其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论证,且只针对农村空巢老人较常见的抑郁因素进行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