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侯铜钺小考

2022-02-08 03:34翟晶晶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周天子战国天子

翟晶晶

(河北博物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灵寿城(今河北省平山县)考古发掘揭开了尘封两千多年的战国中山国的神秘面纱,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掀起了一阵研究中山国历史文化的热潮,其中不乏有关中山三器、错金银虎噬鹿屏风、错金银铜板兆域图、鸟篆文铜壶等器物的研究。有一件刻铭青铜器——中山侯铜钺,对于研究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但尚未发现针对此文物的专门研究。为厘清围绕此钺的诸多问题,笔者多方搜集资料及考证,整理成文,以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参考。

中山侯铜钺(图1),长29.4厘米,宽25.5厘米,中部最厚处0.6厘米,重2.3千克。钺刃部呈椭圆弧形,中部有一圆孔,双肩各有一长方形穿,偏阑一侧饰云雷纹和三角纹,长方形直内(nà)上饰有云雷纹和直棂纹。钺身单面刻铭,孔刃之间有铭文两行十六字,铭文内容为“天子建邦,中山侯㥯(yǐn),作兹军钺,以警厥众”(图2)。意思是:中山国是周王朝的封国,中山侯受命于周天子,其威严不可侵犯。铜钺出土于M1墓二号车马坑一号车右侧,一同出土的还有铜帽和铜鐏。铜钺现藏于河北博物院,在基本陈列“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厅展出。

图1 中山侯铜钺(选自《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图录》)

图2 中山侯铜钺铭文拓本及摹本(选自《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

1 铜钺的功能

钺本作戉,形似斧而较大,多为金属制,也有用玉石制作的。①商朝早期的铜钺是没有阑的,容易和木柲断开,不便于把握,因此商朝中期逐渐改进,制钺时加上了阑。

1.1 用于实战

钺脱胎于斧,因形制大,砍砸力强,白刃近战时发挥的杀伤力很大,所以最早是作为兵器参加实战的。但是,由于钺使用起来比较笨重,加之战争使用弓箭多,近战的机会少,钺逐渐退出战场。②

1.2 用作刑具

《史记·周本纪第四》有云“以黄钺斩纣头”“斩以玄钺”,商周青铜器上也有用钺斩首的图像。《战国策·秦策》范雎语曰:“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腰)不足以待斧钺。”由此可证,钺是施行砍头、腰斩等刑罚的刑具,但普通人并没有资格用钺,施刑者和受刑者都必须是贵族。

1.3 象征兵权

虢季子白盘铭文记载“赐用戉,用政(征)蛮方”,意为周天子赐给子白大钺,用来讨伐蛮夷。天子赐钺,即赋予军事统帅权,上至天,下至渊,可制之,同时有祝福征战胜利之意。钺亦有治军功能。《战国策·秦策》张仗说秦王“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即打仗时若有士兵临阵脱逃,后方督战的人就会用斧钺杀掉逃兵,以正军威。

1.4 用作礼器

林沄先生认为:王字之本形象不纳柲之斧钺,斧钺是王权的象征物。③钺因其古朴庄重,有肃杀之意,常常作为祭祀的礼器或出行的仪仗。例如“战国雄风——古中山国”展厅有一顶复原的中山王圆形军帐,帐中竖立着中山侯铜钺复制品(图3),钺身装有长柄木柲,散发着威严气息,用作中山王狩猎出行的仪仗。

图3 中山王帐圆形军帐复原图

2 制于何年?所为何事?

关于中山侯铜钺的制器年代和目的,目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百度百科词条将中山侯铜钺解释为“铸造于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年)中山武公主政之前”④。宝才、韩云平等人认为中山侯铜钺铸于公元前506年之前,是周敬王姬匄(gāi)赏赐第一代中山侯建国之物。刘昀华认为此钺制作与中山伐燕有关,即公元前314年请命于周天子所得。⑤笔者以为,伐燕之说更为可信。

公元前316年,燕王哙听信苏代与鹿毛寿的谗言,效仿尧舜让贤,以求美名,将国事交予相邦子之,不忌诸侯,臣宗易立,以致朝纲不振。子之称王,旧燕王哙则北面称臣,此事显然是不符合周礼的。公元前314年,将军市被与燕太子平进攻新君子之,事败身死,燕国内乱。《战国策·燕策》仅记载了这一时期齐宣王趁机伐燕,掠夺财物和领土之事,但从墓出土的铁足铜鼎、铜方壶、铜圆壶三器铭文可知,中山国也参与了伐燕之事。

《礼记·王制》云:“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斧钺然后杀。”诸侯被天子赐予弓矢之后,才有权力代表天子征伐其他诸侯;被天子赏赐斧钺以后,才有权力代表天子诛杀有罪的诸侯。中山乃千乘小国,且是游牧民族所统治,而燕为万乘大国,又是周王室同宗,中山伐燕,需师出有名,取得合法身份。这一时期礼崩乐坏严重,周王朝式微,天子名号虽存,实则成为列强操控的政治傀儡。于是,中山王借机向周天子请封为侯,秉钺出征,以“正君位”为名,打着王师的旗号,兴兵伐燕。

从钺的出土位置也可旁证此器与伐燕战争有关。铜钺出土时位于墓葬外藏系统二号车马坑一号车右侧(图4),一号车根据形制推测为“象路车”,是国王出行作战时的前导车。⑦相邻位置还出土有剑、戈、木皮铁仗等作战兵器。中山王生平最得意的大概就是伐燕之战,毫不吝啬用大量铭文颂扬此事,并将与此相关的印记带入墓穴陪葬。

图4 中山王墓平面图(选自《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

3 中山侯㥯的身份

既然中山侯铜钺是公元前314年因中山伐燕之事所铸,当时中山国的统治者是中山王,那么铭文中提到的中山侯㥯又是谁呢?与㥯是否为同一人?如果是的话,那他到底是王还是侯呢?

《礼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之”,说明古代男子不仅有名,还有字。《仪礼》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说明字是名的涵义的阐发与延伸。⑨成人后根据名的涵义立字,常用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两种方法,即字与名两者意思相近或相反。

为什么既是中山王,又是中山侯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这个时期的特殊性讲起了。西周立国之初实行分封制,赏赐宗族、功臣和前朝首领后裔三类人,依亲疏远近及功劳大小,依次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孟子·万章》记载“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描述了一个严密的爵位等级结构。依礼制,公爵国国君称“某某公”,侯爵国国君只能称“某某侯”,但这只是觐见天子或诸侯会盟等正式场合才严格按照爵位相称。一般情况下,诸侯间不互称爵位,国君之间相互尊称为公,春秋时期诸侯死后谥号也称公,如春秋五霸只有宋襄公是公爵,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侯爵,秦穆公是伯爵,楚庄王是子爵。随着诸侯实力逐渐增强,不再满足于周天子所封的爵位,例纷纷僭越自立为王。楚国最先称王,吴国和越国紧随其后,魏、齐徐州相王,秦君嬴驷称王。至公元前323年,韩、赵、魏、燕、中山结盟以对抗秦国,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国君为王,史称五国相王。《史记》记载:“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后持。”中山国称王之举也惹怒了其一直依附的齐国,齐王认为中山乃千乘小国,羞与之同称王。中山因称王之举,而与强齐交恶,以至于赵攻中山时,中山王逃亡投奔齐国,而齐袖手旁观,中山王竞死于齐,可谓图虚名而招实祸也。

中山虽称王,但这只是对国内和诸侯间而言,名义上还是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从中山三器铭文可知,此时的中山国君自称为王,称周王为天子,称他国为诸侯。

4 中山国是否为周天子所建邦国

厘清了上述问题,中山侯铜钺是中山国建邦的标志之说便不攻自破。所谓“天子建邦”不过是中山国为取得伐燕的合法身份请求周天子封侯而已。那么,中山国为什么迫切需要这个“合法身份”呢?这与中山人的族属有关。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楚国的例子。

《史记》记载:“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这段话是说楚国要挟同为姬姓宗室的随国出面请求让周王室提高爵位的事。当时楚国只是子爵,加之地处蛮夷,不被华夏文明认可,楚国国君便想以被周天子加封的方式,摆脱蛮夷身份,获取和其他大的诸侯国平等的地位。

中山国和楚国一样,长期以来被华夏正统视为蛮夷,这正是中山虽自立为王仍要请封于周天子的原因。中山国是白狄族鲜虞部的一支,自春秋时期由陕西、山西北部一带东迁到太行山麓。⑪太行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天然屏障功能,给了这个游牧民族在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并发展壮大的机会,因此他们“以山在邑中”建立城池,并且有崇山的习俗。中山侯铜钺内上的直棂纹形似“山”字,遗址出土有一组陶人俑拜山、铜山字形器,这可能都是中山国人崇拜山神的表现。

何艳杰认为,中山国君的名号经过“子、侯、公、王”四个阶段的演变,称谓的变化反映了中山国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王权逐渐加强。⑫从三器铭文及史料来看,目前已知战国中山国君世系表为: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尚七世,并没有关于中山子的记载。笔者以为侯、公、王只是出于不同政治目的的称谓,不代表中山国的爵位变化。中山文公应当是战国中山国的开创者,而鲜虞中山国起源尚无据可考。

两千多年前,在广袤的河北大地上,白狄族人来到巍巍太行山一带,建立了以鲜虞为首的部落联盟。之后联盟成员肥、鼓、仇由被灭,而鲜虞却保存了下来,并且建立了中山国。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始见于《左传·定公四年》,至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其间二百余年,晋屡伐未灭,魏并之而复兴,以千乘之国力与万乘大国相抗衡,书写了一段慷慨悲歌的传奇。正如郭嵩焘在为王先谦的书作序中所言:“战国所以为兴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而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当时得失之林也。”⑬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深刻影响了战国局势。中山国后期因内政腐败,加上外交失利,最终被邻居赵国所灭亡。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综上,笔者以为,中山侯铜钺制于公元前314年,是周赧(nǎn)王姬延为支持伐燕而赏赐给中山国君的,中山侯只是出于特定政治目的的封号,与中山建国无关。

历史的迷人在于我们无限追求并且接近真相,而永远不可能还原真相。博物馆提供的也只是相对正确的解释,而非真理。展览阐释的魅力恰恰在于讲述不同的历史故事,构建文物和当下生活的联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中山侯铜钺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战国风云的冰山一角,领略大争之世的列强角逐,感知同一片土地不同时空发生的故事。

注释

①闫艳.“钺”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5):86.

②李梦琦,欧阳林君,崔怀猛.商周时期钺的文化价值研究[J].武术研究,2021(10):25.

③林沄.说“王”[J].考古,1965(6):311-312.

④参见http://baike.baidu.com。

⑤刘昀华.中山国的秘密[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6.

⑥刘翔,陈抗,陈初生,等.商周古文字读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⑦刘卫华.车辚辚 马萧萧 中山雄风尽显昭:战国中山国车马器探析[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7(24):35-38.

⑧商承祚.中山王厝壶、铭文刍议[M]//上海博物馆集刊编辑委员会.上海博物馆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2-74.

⑨李庶民.略谈名与字、号的关系[J].青少年书法,2006(8):38-39.

⑩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厝墓:战国中山国国王之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⑪刘卫华.战国铭文 大美在兹:中山三器铭文的文化艺术内涵[J].收藏家,2018(1):15-20.

⑫何艳杰.战国中山王权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4):41-44.

⑬王先谦.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周天子战国天子
英文提要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如果回到过去当周天子,会比现在吃得更好吗
战国讨债传奇——围魏救赵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从儒家思想“礼”的角度看曹操奉迎天子及其政治影响
无字碑随想
刘康公的“乌鸦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