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龙,贺秉花,尹莉
在中国古代,鼎是建立国家的标志,是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史记·孝武本纪第十二》记载:“闻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1]326-327人文始袓轩辕黄帝,在统一华夏三大部落之后,“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1]329,在荆山渭水之间铸鼎开国,昭示了一个民族划时代的飞跃。
荆山亦称荆山原,位于今陕西省富平县①、阎良区和三原县交界之处,秦汉时期称为中华原,北周时设中华郡②。投资30亿元、占地2,000亩的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以下简称“中华郡”)以富平荆山原生态地形地貌为基础,以黄帝铸鼎故事为文化背景,以延续鼎礼根柢、镌刻时代信仰为己任,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保护传承等,实现了对鼎礼文化的守正与创新,特别是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三大融和”,企业让地建馆、让台展艺、让利惠民的“三让情怀”,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研学教育的“三学并举”,彰显出现代文旅企业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使命担当。
中华郡以轩辕黄帝荆山铸鼎故事为文化核心,形成集旅游产业、演艺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现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为一体的复合“产业链”。其中,围绕鼎礼文化传承,分别建有人文初祖堂、中华文化传习中心、荆山铸鼎群雕、祈福广场和黄帝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人文初祖堂是一座封闭的建筑群,由始祖殿、乾元殿、坤元殿三座独立建筑构成。始祖殿主要展示黄帝降生、成长、发明创造、教稼耕种、制冕作裳、联合炎帝战蚩尤、融合三部、铸鼎荆山、肇造华夏的历史过程。乾元殿主要展示从苍宇形成到文明初成的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以荆山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载体和缩影,展现中华民族根脉的源远流长。坤元殿通过展示姓氏源脉、天文历法、医药渊源、文字发展等文化印记,建筑、服装的演变发展等,展现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传习中心由国学馆、刘少椿纪念馆、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富平县图书馆中华郡分馆和中华郡大舞台组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国学馆是以国学文化为核心、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而建立的文化交流与研学基地。刘少椿纪念馆是为纪念富平县北陵堡人、中国现代古琴大师、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先生而建设的,先生的后人联合社会各界捐赠30多张古琴,协助开办古琴培训班以培养人才、弘扬古琴文化。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中展示了阿宫腔及富平石刻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汇聚了朱氏正骨术、老庙老鼓、流曲琼锅糖等30项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9位传承人、160件技艺作品、300余件(套)历史实物,成为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富平县图书馆中华郡分馆馆藏图书3,000余册且定期更新,空间布局典雅、设施设备齐全,成为群众全面了解黄帝铸鼎、中华原和中华郡等历史文明文化的阅读场所,“一馆一阅读推广品牌”活动加强了阅读引领,涵育了阅读风尚。中华郡大舞台一方面组建以地方传统戏曲阿宫腔为主的演艺队伍,秉持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理念,通过文化演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情景互动、教学实物展示等特色活动策划,让群众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荆山铸鼎群雕反映轩辕黄帝统一中原各大部落后,采首山铜,汲鼎湖水,于荆山铸天、地、人三鼎,进行群臣告祭以昭示华夏民族建立,荆山铸鼎见证了中华民族最初的统一。大禹治水成功后,秉承黄制,于兹再铸九鼎,象征着中华九州统一、归一天下的决心,鼎遂成为安邦定国之重器。群雕总长33米、宽11.9米、高13.9米,以黄帝、嫘祖、应龙形象居中,表现了从采铜、冶炼、制范、浇铸、成型等铸鼎工艺流程,再现了轩辕黄帝铸鼎荆山的宏大场景。
祈福广场是由金水桥、鼎湖、中华姓氏鼎、九鼎广场等组成的颂祖祈福之地,以弘扬鼎礼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其中,中华姓氏鼎以司母戊方鼎为创作原型,总高16.99米,收集中华民族736个姓氏,是华人世界最大的姓氏鼎,《百家姓》中的300余姓氏均铸于其上。中华姓氏鼎传承、弘扬“黄帝铸鼎,肇造中华”的人文圣德,并以此为纽带,促进海内外的中华儿女紧密相连,增强华夏儿女的民族认同感。
黄帝文化博物馆是以上古文化为陈列展示主题的历史博物馆,该馆的建成填补了国内以专业性博物馆题材形式展示远古文化的空白。馆内陈列以史前文物为主,包括仰韶文化时期中华原(荆山)、石川河周边的各类石质生产工具、彩绘红陶、灰陶器物等生活用具,是华夏文明克服蒙昧和野蛮,发展到新石器农耕畜牧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凝聚着黄河中游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先民的智慧,开辟了人类生活史上的新纪元。
中华郡先后开展了系列主题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有“望荆山-颂鼎祈福”、舞台剧《黄帝铸鼎荆山原》等大型活动,而且每月还策划开展不同主题并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效满足了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1)望荆山-颂鼎祈福活动。活动在九鼎广场举行,时长约30分钟,议程内容分为迎宾仪式和正式仪式,正式仪式分为严鼓巡视、整肃衣冠、仪仗迎宾、佾礼颂鼎、随诵明志、行深揖礼、乐舞颂鼎等7个环节。仪式所需的相关制品,严格规范,遵循古制,符合礼仪要求,大小用具用品近百件。仪式规范完整,古朴典雅,场面壮观,严肃庄重,富有礼俗文化内涵。在严鼓巡视、整肃衣冠、仪仗迎宾等环节均有通赞颂词,随诵明志环节其祝文谓曰:“荆山苍苍,漆沮汤汤,帝制三鼎,铸魂立纲。山不在高,铸鼎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祥!感恩先祖,开国奠基,给我们以富足安康;感谢祖先,时播五谷,予我们以菜蔬食粮;感恩始祖,创制医学,赐我们以平顺健康;感谢始祖,开创文明,赏我们以无上荣光!愿祖先保佑,国泰民安,地生小康;愿一带一路,世界大同,天降吉祥!”通过祈福活动,结合古老的传统颂祖仪式,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宏扬了中华文化。同时,群众通过参与深揖礼、明志向两个环节,亲身体验感受中华鼎礼文化的魅力,寄托对中华始祖的追思。
(2)舞台剧《黄帝铸鼎荆山原》。该剧是大型历史音乐舞蹈剧,演出分为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炎黄融合、农耕舞、嫘祖缫丝、崭新联姻、逐鹿之战、统一伟业、黄帝铸鼎等9个篇章,再现了五千年前黄帝部族融合炎帝部族、蚩尤部族形成华夏民族,在黄河岸边、渭河岸边、荆山原上,发展农耕、铸鼎开国的历史故事。带领观者开启神奇穿越之旅,感悟华夏文明恢弘史诗,彰显了中华魅力。
(3)主题鲜明的月度文化活动。以2021年为例,主要有:元月的“华夏有衣,汉韵天地”活动、二月的乐游中华郡祈福中国年系列春节活动、三月的“集秦岭四宝”免费畅游中华郡活动、四月的群星演唱会和全民朗读大赛、五月的“五一乐翻天”活动、六月的“盛世中华”书画名家作品展、七月的红色文化集邮展、八月的线上七夕节、九月的“明月映九州,中华同欢庆”中秋嘉年华活动、十月的“明月映九州,中华同欢庆”国庆七天乐和“爱在深秋,情暖重阳”活动等。这些文化活动在设计上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形式新颖,广受欢迎。从发掘、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宣扬到当代绿色环保理念的躬行实践,以形式多样、主题各异的活动服务满足群众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在统筹协调“活动开展”“文化服务”两者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出宜地宜时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
互联网时代,中华郡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凝心聚力,彰显文化自信。
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宣传发布活动信息、活动报道,借力抖音网红发布短视频;联合腾讯陕西、凤凰陕西、新浪陕西、搜狐、三秦王、华商网、一点咨询、西部网、今日头条、渭南文旅等众多平台进行宣传报道。以2021年为例,中华郡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和抖音网红分别发布109篇、135篇和20篇相关报道,电视、网络媒体分别报道约50条、2,000条景区相关信息;公众号累计浏览量约40万次,抖音累计播放量约900万次,抖音网红宣传和网络媒体累计播放浏览量约2,000万次和5,000万次。有效的宣传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得中华郡参观流量明显增加,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中华郡的国学馆、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刘少椿纪念馆和中华郡大舞台等文化场馆均实行免费开放,将公益性文化性活动的承办、宣传作为其责任担当,高频次举办线下线上各类公共文化活动。中华郡将观光旅游、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有机整合,使文化的传承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出击,走向社会,接近群众,其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创新使文化传承具有了主动性,是对政府和民间力量基于文化自觉性传承的重要补充。
作为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发源地及轩辕皇帝铸鼎、大禹铸鼎分九州、汉武帝祭鼎、武则天重铸九鼎、商鞅变法立信等历史文化为背景,充分融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元素而打造的复合型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华郡自建成开放以来,以富平为中心,辐射西安乃至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周边省份。据统计,2020年接待参观者190万人次;2021年接待参观者410万人次,其中2021年春节接待量约60万人次,“五一”接待量约45万人次,“十一”接待量约70万人次;2022年春节接待量约55万人次,“五一”接待量约40万人次。节假日举办的系列“主客共享”群众文化活动深受欢迎,如2021年春节举办的“群众才艺展演+网络直播”活动,通过在景区设置多个演出点以分散游客避免聚集,同时免费提供景区大舞台给群众进行才艺展示,舞台按专业演出的要求准备音响、灯光及直播设备,呈现出专业的演出效果。该活动累计时长89小时,现场参与演出群众达千余人,现场驻足观看的群众达5万余人,抖音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数达7.4万人,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掌声不断。中华郡提供专业舞台和设备、群众表演群众欣赏的“主客共享”演出方式,增强了群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节约了演出成本,丰富了演出节目,广受群众赞誉。
中华郡自开放以来,参观者及专家学者给予了全方面的肯定。在大众点评、携程网等社交网络平台上有数万条点评,有参观者幽默谈及中华郡是西安周边遛娃好去处,也有参观者诗情画意地分享:“远古部落旨在塑造中华远古部落文化体验地,通过历史古迹还原、科技文化展示、真人情景表演等创意化设计对史前上古部落生活场景进行直实还原。部落民宿、篝火广场、手工艺作坊等为游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型史前文化活态体验区,让游客在游览中探索我们的祖先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感受华夏文明沉淀下来的魅力与精髓。建筑设计团队借鉴了远古部落的房屋外观,在中华郡景区内建立了这家酒店,酒店整体造型就像另一世界独特而神秘。木屋间的矮墙、肆意生长的绿植都能带你回到过去的慢时光里,呈现出一幅古色古香的图画,洋溢着生生不息的生态美景。古朴却也精致;这里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又充满民族特色。错落有致的民宿,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暖暖的路灯亮起,这时候相约在河畔漫步,呼吸着这里清新的空气……”[2]西安交通大学黎荔认为,“中华郡”这个古称,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笔文化遗产,所在的荆山原自古就是一块神奇之地,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破晓之地,更被史书称为中华民族的“人间砥柱”,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脉之一[3]。作为中华民族核心文明事件发生地,从文明破晓到中华立信,这里是中华诚信文化之源点。诸多文化学者认为,中华郡所在的荆山原作为黄帝铸鼎地是中华立信的源头,商鞅变法是国家第一次将诚信纳入国家战略,诚信文化亟需溯源、传承,利用先祖智慧,进一步建设完善社会诚信机制,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4]。
中华郡远古部落是基于历史遗迹、远古生活场景还原再造而形成的文化体验地,旨在让参观者于游览中寻访中华民族初心,探索远古风情,感受中华古代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在挖掘、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有益尝试,使其成为陕西省惟一的国家首批甲级旅游民宿。中华郡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配备有课程讲解辅导老师20名、安全员30名,可满足千余人全天候科普研学讲解需求。作为以黄帝铸鼎文化为特色的基地,其已成为众多中小学生及亲子团队参观学习、开展活动的首选目的地,并成功入选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省级文化产业“十百千”工程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省返乡创业示范园区、文化和旅游总评榜“年度最受欢迎亲子游目的地”等称号的获得者,中华郡在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体现了较为显著的服务效能。
中华郡在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和社会成效与文化呈现、文化服务和文化传承之间相得益彰的关系,其实质是做到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三大融合”,并形成了独特的创新体系。一是以讲好故事,发展文化事业带动文化产业。景园在空间规划上一分为二,先期投入建设休闲娱乐项目,后期重点投资以黄帝铸鼎为文化主线的文化场馆、农业基地、祈福广场等建设项目,彰显景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整体呈现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二是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打造文化科技融合体验区。景区造筑了人文始祖堂仿古建筑群、中华姓氏鼎、神农百草研学基地等,后期即将投入荆山文化高科技体验中心,这体现的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意。同时,在人文初祖堂、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刘少椿纪念馆等场馆利用AR、VR、数字投影等新型体验技术,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三是充分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不同风格和主题的文化活动策划,开展线下线上文化活动。祈福活动就是古今文化理念传承融合的经典策划,体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近年来,各地以文旅融合为主题打造旅游景区的为数甚众,但很多不能避免严谨与随性、厚重与浅薄、惠众与逐利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有的古镇侧重于小吃街文化,巷子或胡同里布满鳞次栉比的小吃店,除了店面仿古、店员衣着复古、吃食用具仿古外,再无其他特色,少了些许文化底蕴,本质上还是商业街,徒有古镇之表;有的旅游景区虽是历史文化重地,但只有零星的仿古物什置于其中,看起来仅似广场公园。
中华郡将美食街、游乐园、酒店等作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坚守顺承“鼎”礼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追求。国学馆、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富平县图书馆中华郡分馆等设施建设便捷了文化的传播,其“让地建馆”展示了中华郡以国家方针政策为主的大局观;疫情期间,景区对于春节假期未能回家留守在富平的外省市人员非常关怀,邀请滞留游客上台表演才艺、参与展演直播,“让台展才”体现出中华郡的人文关怀;中华郡园区内多数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于大众,“让利惠民”体现了中华郡的社会责任感。客观而言,中华郡的“三让”做法探索出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样态。
中华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并未囿于再现历史文化和开展文化活动两个层面,所开展的“三学并举”即学术研究、跨区域文化交流、研学教育活动也颇具特色。为推动学术研究,中华郡成立了以“弘扬鼎礼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的黄帝铸鼎文化研究院,通过挖掘、研究、整理中华郡及黄帝铸鼎文化资源,组织学术研讨、文化考察、培训及交流活动,开展先进经验学习以提高研究水平;举行联谊活动为研究人员创造宽松环境,构建研究成果发布平台以夯实研究基础;对文化资料进行挖掘、搜集、整理,出版发表系列研究成果及有关历史文化资料,以此来提升文化影响力;围绕华夏文化主题策划、组织切实可行的文化活动以提高运营效益,同时开展相关社会化服务。
研究院的宗旨和研究范围整体上体现了“三学并举”理念。另外,中华郡的神农百草研学基地作为亲子种植体验项目,体现的正是研学教育理念。中华郡设立学术与教育机制,可在有效发掘中华郡更深层次的人文礼仪内涵基础上,以融合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其赋新,从而持续丰富中华郡的礼仪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地域特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是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也是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性短缺”的重要举措。富平县中华郡以荆山铸鼎故事为文化核心,围绕鼎礼文化建成了系列富含底蕴的文化设施,基于这些设施保护与传承优秀文化,同时开展了系列公益性品牌化群众公共文化活动,丰富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社会力量提升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独特实践。中华郡的实践亦是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中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公众免费开放并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等[5]的有效探索。更为重要的是,中华郡以公共文化服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已任,有效履行了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使命担当。
注释
①《后汉书·郡国志》记载:“首山属河东蒲阪,荆山在冯翊怀德县。”这与《汉书·地理志》所记相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以及《括地志》《长安志》《富平县志·山川志》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古左冯翊怀德之地就位于今富平县城南一带。
②据《富平县志·大事记》记载:“北周孝闵帝二年(557年),在中华原(今城关镇石佛原一带)设置中华郡,辖富平”。详见:富平县人民政府网.中华郡与中华原[EB/OL].(2017-05-31)[2022-06-03].http://www.fuping.gov.cn/Home/Article/detail/id/17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