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华莹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远广播电视台)
时政新闻报道是广播电视台不可或缺的重要新闻内容,也是广播电视台安身立命之本。时政类的新闻报道具有非常明显的时效性和权威性,还具有重大性和重要性等特征。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既包括党和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也包括各种官方发布的信息和决议,并且会对各类政治会议进行总结报道,还包含重大的社会、民生内容以及国际局势等。可以说,只要是与政治层面相关的内容,都属于时政新闻报道的范畴。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要想在时政新闻报道上有所建树,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就要结合融媒体时代的特征,转变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拓宽新闻报道平台,加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切实发挥地方台时政新闻的舆论引导、信息传播以及思想引领作用。
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时政类新闻报道呈现出新的发展和变化态势。首先表现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与新的舆论生态进行了融合[1]。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步实现了融合发展,新闻传播的途径不断拓宽,人们接收新闻资讯的渠道也日益多元化,不再单纯地以广播电视或者是报纸为主,人们可以依托于互联网,借助身边的各类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来进行有关新闻资讯的浏览。而这也催生出了新的舆论生态,以广播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不再具有绝对的舆论控制力,人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参与到有关时政新闻报道的讨论当中,形成了相应的新媒体舆论[2]。地方广播电视台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逐步将官方舆论和新媒体舆论进行有机融合,并且通过入驻新媒体平台来进行新媒体舆论的把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更能够积极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舆论引导功能,在新媒体领域掌握话语权,通过报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时政新闻,塑造更为风清气正的融媒体信息传播环境。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地方广播电视台在进行时政类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新的发展表现为对受众多元化需求的满足[3]。当前社会公众不再是被动地守着电视机,在固定的时间通过固定的时政新闻节目获取有关的时政新闻,而是可以主动地选择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甚至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基于此,社会公众对时政新闻报道的需求更为多元化。而为了适应多元化的受众需求,不断提高自身在媒体市场中的竞争力,地方广播电视台在时政新闻报道中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将时政新闻分成不同的版块,既有国际时政新闻版块,又有国内时政新闻版块,同时还包括地方时政新闻版块以及民生类新闻版块等,以此满足不同受众的实际收视需求,方便受众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时政新闻的获取和浏览。
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更为立体化和多元化,相比于各类新媒体平台的新闻资讯来说,地方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选材普遍缺乏新意[4]。通常报道的内容大都是转播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的新闻,以及当地的领导活动或者是相关会议的新闻。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公众来说,这样的内容会稍显枯燥,难以激发社会公众的观看兴趣,逐渐失去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所以就容易导致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受众群体流失,进而影响其时政新闻报道的收视率。
地方广播电视台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于时政新闻的采编报道方式基本都是相同的,这就使得时政新闻报道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一定的表现力[5]。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大多都是沿用《新闻联播》的模式,也就是由主持人在演播室内通过播报式的语言进行有关时政新闻的播报,形成一档严肃严谨的时政类新闻节目。一般来说,这类时政新闻节目缺乏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对于时政新闻题材的选择范围也比较狭窄,受众存在比较明显的局限性。与此同时,从事时政新闻报道工作的相关采编人员的新闻理念和思路有待创新,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策划时,难以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形成了比较固化的工作模式和话语体系,导致地方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的表现力不足。
在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时政报道的传播平台单一。地方广播电视台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较为短缺,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其全媒体传播链条的构建[6]。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传播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仍然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缺乏对新媒体的研究和应用。在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地方广播电视台虽然开通了官方微博账号或者是设立了官方微信公众号,但是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仍然不足。因此,在融媒体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台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为自身的传播助力,是其在发展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信息开放化程度越来越高,地方广播电视台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采取灌输式的传播方式,单向地对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播,而是要更加注重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仍然缺乏与受众群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得时政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人们缺乏充分表达观点和需求的渠道和平台[7]。反观各类新媒体大都设置有评论、转发及分享等专区,新媒体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性很强,能够让公众有参与感,这是需要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借鉴和学习并积极实践的。
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做好时政报道,首先就要做到转变新闻传播理念,进一步突显时政新闻报道中的受众意识。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应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受众思维,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不再仅仅是负责时政新闻的播报,观众也不再是单纯地进行新闻的观看。因此,无论是在时政新闻报道的选材上还是传播方式上,都要紧紧围绕着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制作出更为生动、更加灵活、更有温度、更有价值的时政新闻报道,从而赢得广大社会公众的喜爱,增强受众黏性,提高自身在媒体市场中的竞争力[8]。其次,采编人员要基于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将重大决策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时政新闻报道的着眼点放在重大决策是如何维护群众利益、改善民生,以及具体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实际的利益等方面,从而使得时政新闻报道更具价值,提升社会公众对时政新闻传播内容的关注度。
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新闻选材,深化新闻主题。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和核心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所围绕的核心是为人民谋幸福,因此归根到底无论是重大会议、领导讲话还是重要决议,都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9]。在此基础上,地方广播电视媒体要实现时政新闻主题的丰富,首先需要利用自身的地域性优势,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中,了解社会民生,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来加强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针对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和热议的话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的报道。其次,要突出重点新闻信息,不要刻板地按照套路来进行领导讲话的复述和会议的总结。比如,在某市公布了有关机构改革方案之后,该地的广播电视媒体就可以对机构改革的方案进行详细的解读,并且提炼出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的重点内容,即机构改革后,人民群众在办理一些相关业务时,只需要跑一次进行一站式办理即可。再比如,在一些重大节日期间,地方广播电视台可以策划推出专题类时政新闻报道,如新春走基层、劳动节深入一线等,帮助人们了解一线职工的生活和工作,在契合以人为本新闻理念的基础上深化时政新闻报道的主题。
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表现形式的创新,进一步增强时政新闻的可看性。首先,可以尝试采用直播的形式来代替传统的演播室播报。比如,在直播时,主持人可以尝试改变新闻播报的语言风格,用更加平易近人且极具亲和力的播报方式与受众进行有效的沟通,还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网络语言,拉近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其次,在新闻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除了传统的文字和视频,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漫画、动画等的形式来进行有关时政新闻内容的展现,使时政新闻更具观赏性。比如,在进行有关“两会”的新闻报道时,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突出“两会”的重点和核心,化繁为简,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要集中人力、物力等资源,搭建全媒体传播链,真正实现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首先,利用好各类新媒体平台,结合不同平台的用户特征,做到分众化的传播,而不是简单的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转发[10]。其次,在保留传统广播电视传播渠道的同时,要加大对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宣传力度,同时要注重传统广播电视传播渠道和新媒体传播渠道的融合。例如,可以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增加新媒体互动版块,让广大网友参与话题互动,也可以筛选出网友的观点进行展示,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使得时政新闻报道更加鲜活,以此增强时政新闻的互动性,强化与受众群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融合,有助于增强时政新闻的吸引力。具体来说,地方广播电视台可以借鉴央视《主播说联播》的节目模式,该模式是时政与民生新闻融合的良好示范,在播报时政新闻的同时,还能够对时政新闻报道进行延伸,在节目中融合社会热点和民生话题等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其中。此外,主播在节目中结合叙事手法对民生大计进行解读,更多地关注百姓生活,让群众认识到自身日常生活与时政新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增强了时政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站在时代前端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实现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这要求地方广播电视台要重视对时政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工作,尤其是要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各类新媒体软件,熟悉新媒体运营模式,从而确保采编播发的新闻能够与融媒体进行完美的融合。另外,要培养一批具备策划能力、创新能力、推广能力的复合型时政新闻采编人才,切实提升地方广播电视台时政新闻的质量,推动媒体的创新发展。
融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做好时政新闻报道,就要在理念上、内容上、形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不能故步自封,要积极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需求,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互动性的时政新闻报道与传播模式,切实发挥时政新闻的舆论引导和思想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