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倩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离退休工作处,北京 100088)
据统计,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1], “十四五”期间该占比将达14%。面对日益壮大的老年群体,如何发挥其价值,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提出要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在全社会倡导积极老龄观,积极开展“银龄行动”,建设高层次老年人才智库,在调查研究、咨询建言等方面发挥作用[2]。《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也强调,“要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尤其是要发挥低龄老年人作用,同时要全面清理阻碍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不合理规定”[3]。由此可见,离退休人才资源再开发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对高知老年群体的再开发。这一群体集聚着各类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创造性,是亟待开发的宝藏。
Z院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被公认为中国教育智库之首。该院离退休群体是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高贡献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富。因此,结合该院实际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做好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的适度开发利用。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通过对Z院离退休人员访谈获取录音及文本资料,并借助三级编码对原始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1.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依据离退休人才资源再开发现有研究成果及Z院离退休群体实际,编制访谈提纲。初始访谈提纲形成后,通过预访谈对初始提纲进行调整,最终形成正式访谈提纲。
1.2.2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正式访谈采用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的选择考虑年龄、专业、职称、性别等差异,以保证结果的代表性,在访谈结束后统一对录音进行逐字转录。在本研究中,共访谈Z院离退休人员6人,访谈时间共计124 min,形成约1.5万字的转录稿。
1.2.3 访谈资料的分析
利用NVivo 12对原始访谈资料编码,不断建立树节点。在开放编码中共归纳出255条意义单元;在主轴编码中主要发现以及建立开放编码间的联系,并将这些概念进行初步整理与合并,共形成16个类属概念;在选择编码中,将16个类属概念深入分析后选择各自的核心类属,最终结果为“再开发现状”“再开发必要性”“再开发影响因素”“再开发对策”“再开发成效”。
2.1.1 特征
作为国内一流教育智库,Z院科研人员在教育领域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该院的老同志虽已退出一线,但仍能在促进教育事业持续繁荣,助力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一般的老年群体相比,Z院老同志具有5个方面的优势:①“大”,该院离退休群体队伍庞大,现有离退休干部261人(离休干部16人),总人数高于在编职工。②“高”,总体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高级职称以上124人,占比47.5%。③“丰”,他们曾长期工作在教育、科研、文化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④“强”,他们都有强烈的为社会、为国家奉献余热的热情,就业动机简单。⑤“易”,他们当中绝大多数自身条件较好,家庭牵连也少,其中70岁及以下低龄老年人群占比约46.3%,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大,容易把他们团结、动员和组织起来,成为科教兴国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1.2 总体情况
研究发现,Z院约26%的老同志在离退休后仍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余热,为教育科研领域作出新的贡献。从再开发的时间看,老同志退休后大多能继续工作5~10年,这主要取决于个人身体情况。从再开发的途径看,老同志退休后受到很多外单位和个人的邀请,为其发挥余热提供平台。从再开发的形式看,老同志退休后主要通过参与课题、担任专家顾问、撰写学术成果、参与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继续从事学术活动。从再开发的内容看,老同志发挥余热时会依据个人兴趣开展研究。从再开发的薪酬福利看,没有统一标准,由返聘单位及个人灵活掌握,老同志价值发挥也不以物质回报为主,更多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参与感。从再开发的状态看,老同志学术研究更为自由,同时与在职相比,多以专家顾问的身份参与而非课题负责人。
2.1.3 意愿与需求
访谈发现,老同志对离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从事本专业的学术活动普遍呈支持态度。尤其是低龄老年人,他们有强烈的返聘意愿,希望能充实退休生活,不太看重经济回报。因此,这些老同志大多“退而不休”,积极与课题组或外单位联系,主动参与相关的学术研究工作,继续活跃在教育科研领域的第一线。
2.1.4 存在的问题
访谈发现,虽然科研院所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丰富,具有人才资源再开发的条件,但在实际的再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对访谈资料编码并统计参考点发现,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再开发存在的问题参考点数排序依次是:经费困难、人才外流和人才浪费、欠缺传帮带。有受访者表示,“退休后,院里在经费方面有所限制,老同志从事学术研究没有经费支持”“我想出书,但院里也不能给提供经费”。可见经费限制是离退休高知人才再开发时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离退休老同志的价值发挥。其次,人才外流较为严重。部分老同志被返聘到外单位参与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但在本单位却缺少施展才能的机会,存在人才浪费现象。目前Z院缺少专门的制度或平台,不能充分挖掘离退休高知人才自身潜能,为其价值发挥提供支持和帮助。
通过对原始访谈资料编码,发现个人、社会、家庭和单位等因素均对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再开发有影响,且各个因素又包含多个自由节点。通过归类比较,对访谈资料编码并统计参考点数发现,4个影响因素的参考点数排序依次是个人因素、单位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在质性分析中常以编码参考点的数量作为判断归类项重要程度的依据,且两者呈正相关。由此可见,个人和单位因素对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再开发的影响明显大于家庭和社会因素。
2.2.1 个人因素
老同志是人才资源再开发的主体,因此个人因素是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再开发中十分重要的主观因素。①从自身素质看,Z院老同志具有较好的自身优势,其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专业水平普遍较高,这为再开发提供现实可能。②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老同志大多淡泊名利,发挥余热主要是获得精神满足,不存在“抢年轻人饭碗”的情况。③离退休同志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尽管退居二线,但大多数老同志仍心怀教育科研事业,有强烈的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余热的热情。④具有浓厚的科研兴趣,老同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研究并乐此不疲,这为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再开发提供源泉和动力。⑤从健康状况看,良好的身体状况是老年人才继续从事再开发工作的前提,低龄老同志有更多的精力和意愿发挥余热。
2.2.2 单位因素
单位因素是影响科研院所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再开发的客观因素。①重视度,目前Z院在学术研究、专业发展等方面侧重于在职人员,并未将老同志的科研需求考虑在内。②单位支持,Z院缺少对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再开发工作的政策和平台支持。③经费限制,Z院也没有专门的科研经费为老同志价值发挥提供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同志的学术热情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老同志在办理完离退休手续后,先前的课题经费使用也受到了多方限制,也妨碍了老同志继续完成后续的课题研究工作。④课题限制,Z院在课题申请、科研成果申报、课题经费使用等方面都没有向离退休群体开放。
2.2.3 社会因素
①外部环境,虽然单位没有为离退休老同志价值发挥提供官方平台,但访谈发现部分老同志也通过其他途径间接参与Z院学术研究工作,但多是从事间断性、临时性工作,不具有稳定性。②传统观念,不少单位和组织对离退休人才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仅仅把老年人当作被照顾关怀的对象,而忽视了其身上具有的创造性、价值性,因此对老年人才资源再开发仍持怀疑或观望的态度。
2.2.4 家庭因素
访谈发现,家庭支持也是老同志能发挥余热的重要因素。有受访者表示,“自己家庭没有负担,退休后可以继续做些感兴趣的事情,家人也比较支持。”Z院老同志的子女大多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其思想较为开放,对老年人才资源再开发有正面认识,能够尊重老同志意愿,鼓励老人积极养老,发展自身兴趣爱好。
Z院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丰富,具备人才资源再开发的基础和前提,但当前该院老同志潜力尚未得到有效挖掘。从客观条件看,受到单位政策、平台等因素的限制,老同志退休后不能从单位方面获得有效支持;从主观条件看,健康状况、个人素质等因素是影响老同志价值再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从社会氛围看,对离退休人才资源再开发尚有一些不合理的认识;从家庭条件看,家庭支持为老同志继续融入社会、促进“人生价值再实现”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是观念转变。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开发老年人才资源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要营造尊老敬老重老的社会氛围,打破老年“无用论”“抢饭碗论”等错误观念,全面清除老年人才资源再开发的思想阻碍。其次是加强立法,完善制度,让离退休人才资源再开发有法可依,从制度层面调动老同志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第三,改革退休制度。“十四五”规划[4]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因此,可以根据老年人才特点,尤其是高知人才资源特点,以弹性退休代替强制退休,提高劳动参与率,为老年人才资源再开发提供政策依据。
一方面要提高对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的重视度,Z院老同志自身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和独特优势,是单位的宝贵财富,要正确认识,适度开发;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的再利用。在保障老同志基本生活的同时,多渠道为离退休群体价值发挥创造条件。在学术研究中,创立以老专家、老教授牵头的课题组,搭建平台为其指导咨询、调研实践创造条件;在课题申报、立项、成果发表中,设立专门的资金和制度支持;建立离退休高知人才信息库或资源共享平台,为老同志与需求单位对接搭建有效沟通平台。
离退休高知人才是开发和利用的主体,是离退休高知人才资源再开发的关键因素。要建立和完善老年教育制度,根据老年人才特点和需求开展培训,充分挖掘其自身潜能和智力,以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奉献社会,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