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强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发展和壮大产业创新集群是推动城市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其显著特征就是城市本身的产业形成“创新集聚”效应,区域之间的产业创新集群的外溢扩散。当前许多产业集群正在“智改数转”,推进传统模仿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有助于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的兴盛在于不断创新,如果不居安思危地持续注入“创新”元素,把“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上升到对城市和区域竞争力的高度,激发其“创新”内生动力,将会丧失现有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机遇。
产业创新集群是集聚互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与研发机构以及服务机构的产业集群,实行分工协作,能带动区域和行业创新,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其主要特点是“创新”,主体是“创新企业”和“人才集聚”。
以重大科技突破为前提,密集应用大量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1],以知识创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产品为特征,且在“赢利模式”和“组织架构”等方面不断创新的产业集群,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除创新程度高和知识技术密集外,它是“产业集群”经过不断升级迭代后的现代产业集群。在产业创新集群中,除创新型企业外,还应包含创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和金融机构等,它们在政府政策主导下,通过市场主体调节,银行业提供养分与土壤,形成协同成长和互相交融的“共生共长”创新集群。
1)必须具有持续不断创新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它们可能是上游的供应商,或者是下游的用户企业,也可能是相关产业链中的企业。
2)高新技术产业,或是知识技术密集产业,也包括正在进行转型升级的传统型产业。
3)在产业群中始终应该有“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的自主创新,也有“组织架构”与“营销体系”的不断创新,以及在产业创新集群的内部或周围,具有许多高校、研发机构、行业协会、银行业、市场要素和国内外品牌产品等资源要素。
4)必须要有一种促进创新创业的机制体制,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文化氛围,以及具有包容失败的宽松环境。
近年来,苏州十分重视产业转型与升级改造,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万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其中生物医药产业集聚4 100家创新型企业,产值破3 000亿元。目前苏州正在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和主赛道,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与数字经济相互融合,培育新市场,开拓产业新增长点,“十四五”期间将投入千亿元资金,以强链、补链和固链的形式打造产业创新集群,以数字经济产业为引领,全力打造产业创新集群和引领产业转移升级[2],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融合发展。
苏州正在谋划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集群,苏州经济具有GDP总量高和企业发展潜力大、人才集聚多和创新支撑好等优势,但仔细分析仍然面临如下挑战:苏州产业集群中仍然存在许多传统产业,它们正在或加快转型升级。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与上海相比,医疗大数据、智慧医疗较少,也缺少像百度、腾讯和阿里这样的数字平台型企业[3],因此需要坚持不懈地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
苏州也缺乏拼多多、小红书和喜马拉雅等新型知名平台。因此,应加快推进在线经济发展,精准把控“数字经济”与“创新集群”之间互相促进、共生共长的关系,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激发新动能。
苏州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 342.55亿元、R&D研发经费750亿元、发明专利授数9 909件,少于深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8 460.79亿元、R&D研发经费1 510.81亿元、发明专利授数31 138件。产业集群内模仿较多,缺乏创新,造成产品相似度高;定价策略与营销模式相似,导致产品低质低价竞争;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缺乏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创新人才;企业与研发机构合作机制不健全,在创新力不足的前提下,自主独立研发能力不强;没有长远发展远景规划,产业集群缺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目前苏州“卡脖子”技术清单中,集成电路、芯片涉及面最广,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是“卡脖子”技术最为集中的环节。2021—2023年苏州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6 000亿元,与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8 000亿元相比还有差距。苏州数字经济试验场景的某些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基础设施仍需要大量投入,一些产业创新集群亟需顶层设计,以便吸引大量创新主体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内企业仍处在产业价值链利润中低端,代加工企业的产业价值链附加值较低,处在整个价值链低端,造成制造业大而不强。
2020年苏州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值1 148.42亿元,与2020年无锡软件和集成电路产值1 350亿元相比有较大差距。苏州在设计、制造和封装等产业链重点环节中,封装占据了65%左右,高端芯片设计与制造的投入力度尚需加强。苏州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正在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集群内企业零部件或产品同质竞争程度太强,友好协作较少,没能在制造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环节优化整合与发力,没有充分发挥真正的产业集群效应。工业互联网处在应用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互联网软件[4],也没有把工业互联网延伸到全产业链,在推动数字赋能涵盖全产业链、全生产要素和全生命周期,实现价值链环节的全闭环运行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苏州政、行、企、校、研五方主体互动合作太少。2020年苏州财政科技投入219.62亿元,研发投入超750亿元,而同时期的上海,财政科技投入406.20亿元,研发投入1 600亿元,上海拥有3大国际科创中心和4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占全国的32%,相比之下,苏州差距较大。苏州许多产业集群企业仍然停留在独立创新阶段,没有实现多方主体联合创新。
精耕细作新经济,必定锚定数字经济主赛道,聚焦产业创新集群主战场,潜心研究创新集群与数字经济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以数字化知识技术为产业创新集群的关键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产业创新集群的重要载体,不断激发产业创新集群的创新动能。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产业创新集群,关键要素是“创新”,对于低附加值的中低端产业,必定在全球分工中始终处于劣势,其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力不强,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因此,对于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应加强创新源头导入,集聚顶尖科学家、原始创新技术等要素,促进开展“原始创新”研发,在重大科技前沿上实现突破。同时也须加快原创品牌的原始创新,在高精尖零部件上实现国内产品替代,有效推进传统产业集群(模仿型、劳动密集型)向产业创新集群全面升级换代,加速关键节点突破,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动产业价值链上游产业集群融入数字经济。产业创新集群虽然是以企业为主体,但集群中也包含高校、研发机构、金融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要素机构,主体与机构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实现政、行、企、校、金的共生共长和整体创新。
产业创新集群应该集聚顶尖创新人才、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主体,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开展前沿研发。制定以5G技术为基础,万物感知、万物互联和万物智联的数字技术创新研发计划,建立围绕5G技术增强演进技术产业创新平台;在产业创新集群的引领和主导上发力,集聚万亿级产业创新集群。借鉴国外汽车、航空产业创新集群做法,鼓励企业主体深耕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专精特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建设全新的数字经济试验场景,以数字经济试验场景重塑企业创新主体、科研院所和顶尖人才的一体化体系,改进企业要素配置方式,实现企业的生产要素重组和优化。数字经济场景既是新技术又是聚合器,它将创造大量新机会,吸引各种创新企业集聚,苏州政府应加快顶层设计,高水平和高标准地规划设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适应数字化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数据存储、生产运输与加工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当前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
通过整合和重组来实施“苏州自主品牌创新工程”计划,秉承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和协同理念,鼓励苏州品牌企业走向国际,积极培育“沙钢”“恒力”“亨通”和“波司登”等大批苏州品牌,同时推进由品牌代工生产模式向自主产品设计和营销模式转变,真正发挥龙头企业品牌效应。
数字经济通过大数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再生,打造数字经济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抢抓“十四五”数字经济的关键期,苏州将动态投入1 000多亿元资金,支持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以数字经济激发传统制造业,以现有数字技术为支撑,与数字经济平台头部企业百度、腾讯和阿里开展合作,共同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与制造产业。如昆山手提电脑产业创新集群,按照零部件去招商引资,围绕手提电脑的所有零部件和原材料,获得系列化的产品对接,就是按照产业链条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所有的零部件企业既专又精,可以达到完善产业链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加大研发投入与产业化转换,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优化协同创新机制。一家企业力量毕竟有限,在创新集群赋能苏州制造业态势下,充分利用政府推动创新集群和协同创新来实现跨越发展。
1)加快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系统化。通过自主创新与政策体系的深度融合,解决创新政策滞后的难题,通过滚动修订科技政策,调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普惠式政策鼓励机制。
2)增强科技政策对创新的内生驱动。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促进科技创新,关键看能否找到创新的动力来源,是不是从激发创新者的内生动力入手,使科技政策真正起到促进创新机制完善、激发创新动能、凸显创新主体、孵化创新产业、优化创新环境的政策导向作用。
3)借力外生驱动推进科技创新。从苏州市某区或某县级市的产业创新集群入手,探索性地进行科技政策创新试点,逐步加大科研投入,改革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再将科技政策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借助科技知识产权政策普及和优化人才评价和创新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激励和资金配套,迫使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研发上加大投入,在基础前沿研究中取得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的外生动力。
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正在深刻重塑着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生活。因此,要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加快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行业领域互通互联[5]。在新一轮数字经济转型升级时期,抢抓机遇,发展与壮大产业创新集群,不断催生科技创新新模式,实现前沿技术和关键“卡脖子”技术突破,是提升苏州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也促使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结合,培育出崭新的苏州创新模式“数字制造”[6]。通过数字技术、工业互联互通技术来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实现生产过程全自动化和绿色制造的重要手段,也是苏州培育和发展产业创新集群的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