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轩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济南 250031)
民营经济在提升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总数突破了4 500万家,民营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GDP的76%,上缴税收占全社会总税收的70%以上。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民营经济体吸纳了我国就业总人数的75%以上,极大提高了社会的就业率[1]。以上数据充分显示,我国的民营经济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民营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民营企业筹资难且筹资成本高、整体利润率低、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另一方面,在资金的管理和运作上又呈现出粗放的管理模式[2]。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和高水平发展。
我国的民营企业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从家族式小作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从管理方便以及财务安全的角度出发,民企创业者往往更倾向于让熟悉的亲朋好友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这种由“自家人”组成的管理层往往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对于财务管理的认知仅限于保证企业财产安全,而对于资金的使用效率、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专业概念缺乏认知,缺少基本的财务管理意识。
另外,家族式企业还具有裙带关系严重的问题,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往往对公司基本的财务制度视而不见,甚至严重破坏公司基本的财务制度。严重的裙带关系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外部优秀人才的引入,进一步加剧了民营企业缺乏专业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现状。
财务机构是企业的利润中心,负责企业资产的运营与增值。财务机构的合理设置对于规范企业的财务秩序、强化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民营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集团公司层面财务部与分公司财务部门间职能分工界线并不清晰,分公司财务核算、考核等工作量往往在总公司层面需要重复进行;不同层级财务考核的标准也不尽相同,集团公司和分公司财务报表内容出现一定偏差;部分财务部门岗位设置不全,尤其是在分公司这个层级,由于财务工作量并不饱满,出于节省开支或者压缩编制的考虑,一个员工同时承担了多个岗位工作的现象十分突出,甚至是关键岗位与不相容岗位分设的原则都无法落实到位,部分企业出现银行票据和印章都交由出纳一人掌管的现象,存在公款私自挪用的隐患[3]。
企业财务的内部控制包括对资金、负债、融资、对外投资、成本以及存货等多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是保障合法合规经营、保证资产安全、提升经营成效的重要举措。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分注重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财务内控体系的更新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内控制度更新慢,财务制度不能覆盖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相关业务部门内控职责不明确,仅仅是被动配合财务部门完成相关工作;针对财务部门内控效果的评价和监督不到位,影响后期内控体系的持续改进。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内部融资不足”和“外部融资单一”这两方面。我国民营企业虽然体量大,但中小型民企占较大比重。民企规模小、资信水平低、生产能力弱、缺乏可抵押资产,银行等外部金融机构更倾向于资信条件更好的大型国资企业,对民企的信贷配给热情不高,这是现阶段民企融资难的最主要原因。
为了满足企业日常经营急需的现金流,民企不得不寻求民间高额借贷、小型金融机构高息贷款、吸纳投资人直接投资等筹资方式。虽然国家层面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但在“砍头息”等民间借贷潜规则之下,民企实际获得贷款所付出的成本远不止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民间借贷融资成本甚至超过了行业的市场预期收益率,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
而吸纳投资人直接投资虽然降低了企业经营融资的风险,但投资人的投资分红是一种企业税后的资产收益分配,无法享受抵税的好处,进一步拉高了民企融资的成本[4]。同时,吸收直接投资则会分散企业的控制权,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贯彻实施不利。
资金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动力和血液,贯穿于采购、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产出,保持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者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面对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困境,民企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必然应有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在资金使用效率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部分民企为了降低经营风险,账面上闲置大量运营资金,虽然企业的偿债能力有了充足的保障,但是导致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偏低。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时间长)、应收账款回款能力不足、库存产品较高(库存周转率低)等严重影响资金周转速率的问题。资金调度和变现的能力跟不上、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慢,最终还是影响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了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
财务机构的完善应从明确集团公司和分公司两级财务机构职责入手,明确各级财务的职能分工。集团公司财务机构主要负责总部费用的核算、分公司预算外费用的审核,必要时对分公司财务机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协调,并对其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分公司财务机构在遵守集团公司财务制度和年度财务预算的基础上,可以充分行使财务核算自主权,为分公司经济活动提供支持,同时对于分公司财务状况定期、准确地向集团公司汇报。民企财务机构岗位应本着定岗定责、不相容岗位物理隔绝的原则进行设置,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充分保证公司内部的财务安全。
财务内控体系的健全应从内控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两方面入手。内控工作的开展需要由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来组织和协调,财务部门是该体系的中心,也是内控工作的执行者,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在各自经济活动中按照内控工作的要求开展工作,并向财务部门提供相关资料。在健全内控组织体系的过程中,不同部门岗位职责应做到细化,尤其是涉及到部门间交叉作业时,尽量做到岗责明确,避免出现责任留白。在财务部门主导下开展内控制度的检查清理,对于不适应企业现阶段业务流程的制度进行完善,形成新的内控制度体系。确保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有章可依、有据可查。
企业的融资方式可以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内部融资就是通过入股、中长期信用借贷等方式从企业内部职工中募集资金。该融资方式明显具有低风险、低成本、低利息的优点,并且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外部融资最常见的是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企业债券,这种融资方式成本相对适中,但是对企业的资信要求较高,且周期长,手续相对繁杂,适用于具有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中小型民企可以采用融资租赁、资产抵押以及民间信用借贷等融资方式,虽然这些融资方式成本高,但是对于企业的资信水平要求较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企业经营急需的资金。
另外,企业发展中会经历创业阶段、高速成长阶段、成熟稳定发展阶段以及衰退阶段,不同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不同。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要依据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科学合理地制定融资策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利用效率。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在创业阶段和高速成长阶段对资金需求量大,适当采用股权融资的方式来降低资产负债率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成熟稳定发展阶段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强,采用债券融资的方式更易获得稳定的大额资金注入。民营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经营情况来确定融资渠道,制定融资方案和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分散融资风险[5]。
1)在保证企业维持良好偿债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对流动资金预算做好规划,将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环节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最常用的标准是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金/流动负债),国际上一般以流动比率为2作为一个企业能够保持安全运营的标准。民营企业在生产运营中可以将流动负债总额2倍的流动资金留在账面上,其余部分投入到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从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角度出发,强化“早收晚付”策略、降低存货周转期、提高资金周转速度。所谓“早收晚付”就是对于应收账款要做到尽早回款,对于应付账款应在合理的信用期间内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让企业资金最大限度长时间留在本企业账户。而企业存货周期越短、资金周转越快,就相当于加大了资金投入、节约了流动资金,相同时间内可用于生产的资金总量也就越多,同样的资金总额可以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民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内控体系不健全、融资难且成本高以及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针对财务机构设置、财务岗位及人员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在明确集团公司和分公司两级财务机构职责的同时,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完善岗位配置;针对内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应着眼于内控组织体系的建设和内控制度体系的完善;针对融资难问题,民企应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相结合的同时,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科学合理的制定融资策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针对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一是通过降低风险准备金的方式将更多流动资金投入生产来获取更多收益;二是通过强化“早收晚付”策略、降低存货周转期、提高资金周转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