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露露
(作者单位:临夏州广播电视台)
广播电视新闻借助声音、画面等传播符号来报道新闻事实,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呈现需要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这一关键环节作为支撑,因而需要不断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能力。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更大,信息获取方式更加多元化,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者应认识到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新诉求,要满足人们对新闻写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提出了“新媒体”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年来,新媒体也逐渐深入各行各业之中,并对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产生重要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其是在传统媒体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之后出现的新变化,具有时效性、丰富性等特点。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更加多样,除了以往的新闻报道,还包括社评、播报词、节目访谈、时事评论等,使新时代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应用范围更广,应用效果更好[1]。
1.2.1 内容真实性强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是对生活、社会事实等进行客观报道,在新闻写作语言方面需要描摹事实,因而具有客观、精准的基本特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以往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广播电视新闻需要从线上、线下多个角度对新闻进行写作。广播电视新闻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大众,因而在开展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等活动时,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即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下,保证采编信息的真实性。
1.2.2 传播速度较快
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下,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逐渐转向多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来报道新闻事件。同时,广播电视新闻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因而在写作时,面对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常使用口语化的叙述方式。传播方式为“声+画+文字”,接收方式则主要为“看”,因为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即追求生动性。此外,人们也能够及时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发表看法、跟踪动态、进行互动,提高新闻事件热度。在新媒体背景下,则强调信息、技术等的高度融合,且多渠道转发、传播更需要保证新闻时效性[2]。
1.2.3 市场潜力较大
当前,我国互联网的网民数量巨大,且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量逐年攀升,使用群体的年龄、地域等范围较广,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受众市场潜力较大。现阶段,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形式更加多样化,能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做到随时随地观看和获取信息。同时改变了以往被动接收信息的模式。基于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逐渐向着多元化、丰富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市场的新期待。
广播电视新闻在向外发布信息时,需要经过层层把关,形式、内容通常会有固定的模式,这会导致部分时效性较强的新闻无法及时发布出来,或者发布出来后事件又有了新的动态。同时,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创新性不足,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新颖性。
2.1.1 取材真实,积极向上
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重要任务。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同样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新闻写作者需要坚持素材的真实性与严谨性,关注国家大事,聚焦群众生活,提炼报道精华,在报道撰写中始终立足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真善美,反映人民呼声,发挥正面的思想导向与警示作用。
2.1.2 打破定式,创新思维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紧随时代发展需求,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写作。传统新闻写作通常是客观记录,虽然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但弱化了吸引力与可读性。鉴于此,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在写作上可以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如以叙事手法进行新闻写作,使新闻内容更具丰富性与可读性。这种写作方式可使传统的新闻写作更具亲和力,更贴合受众的实际生活,激发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2.1.3 立足受众,满足需求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新闻写作者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写作时,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闻内容,使受众在观看、收听新闻时,能够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细节,这也是广播电视媒介进一步“圈粉”的有效方式。在写作时,最佳的状态是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思考,明确写作角度和重点,能够抓住受众的心理和兴趣点。例如,在语言使用上要恰当,中国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词义相近的词汇也有各自独特的用法。因此,写作者在语言表达上要精准且客观,遣词造句仔细斟酌,确保词句贴切,对于文字不能切实表达的,可利用“语言+镜头”的方式展现新闻事件。选择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以书面语为主的方式,重点搜集受众喜闻乐见的素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使新闻写作呈现多样化、平民化的特点,以此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在语言使用上,写作者要利用流行语言,使新闻具有吸引力;借助地域性词汇,使新闻“接地气”,有效拉近与受众的距离[3]。
2.1.4 结合热点,增强热度
在新闻报道时,写作者可根据当下热点选择符合新闻特点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人们对体育新闻节目的兴趣较高,写作者在写作体育新闻稿件时,需要全篇充满激情、活力和阳光,并应用相对应的语言风格,包括体育用语、流行用语等。同时,在选取题材内容和角度上,要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贴近,真实地描述出赛场的实况,并进一步引申到体育发展现状、未来走势等深度话题,使整个文章更具有深度,确保选编内容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为人们展现更优秀的体育作品,从而不断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以达到新闻写作的实际效果。在采编内容时,要更注重互动性,可通过扫描二维码、留言等方式,使受众参与到新闻事件中,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受众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不断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的热度。
2.1.5 深入挖掘,展现特色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目的在于向受众传递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并采用生动的手法加以表现。作为新闻记者等内容采编人员,应注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避免程序化、格式化地处理采访素材,注重增加稿件特色。以《新闻周刊》节目为例,其特色即在于深入挖掘每一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深入分析原因、主动跟进及进行综合评论分析等。此时,新闻稿件与声音、图片等的密切结合,能够帮助受众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更加关注逻辑诉求,因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如短视频等,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发生变化,深度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渐淡化。基于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者应在采编稿件时高度重视采编逻辑,不仅要将新闻写作与事件背景相关联,而且要更加关注不同阶段、不同内容新闻之间的逻辑性,从而使受众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线,能够将不同的事件串联起来,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产生亲切感,达到引人入胜、情景交融的效果。
新闻写作者在进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和报道时,需要注重声音、影像、画面、文字的统一,要将优美的语句与清晰的现场拍摄画面结合起来,保证切换内容时,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保持一致,增加受众对新闻的印象。在撰写新闻报道时,要高度重视开场。在开场的短短几秒内,观众的目光会集中到主持人身上,此时需要将新闻画面与主持词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场的声音和内容都要能够抓人眼球,展现清晰的逻辑结构,使受众能够有效地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在写作方式选择上,写作者要注重创新,不仅追求写作结构、格式上的规范,更要将新闻写作作为一种表达和传达信息的活动。站在受众的角度,明确需要传达的内容,使广播电视新闻在声音、影像、文字方面能够完美契合,不断丰富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方式。
新媒体时代,面对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载量和需求量大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需要向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和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写作专业诉求不同,在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者除了掌握扎实的新闻写作功底外,还要掌握新技术的操作要点,包括计算机技术、融媒体技术等。
2.3.1 提高从业者素养
专业性是新闻媒体写作的必修课。首先,新闻采编记者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要真实、完整地解读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最终结果和内涵意义,要确保新闻的权威性和写作的专业性。在对已经发生过的新闻事件进行编辑时,一定要尽可能地还原事情的真实状况,降低受到外界环境干扰和新闻杂音的不良影响。此外,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在新闻写作时,对所使用的配图、用词和视频都要进行筛选,不能以一种欺骗性或者虚假性的词汇进行展示,要与社会风气相契合,与道德准则和要求相匹配,而不能完全为了抓取观众的眼球,获取不当利益,而盲目扭曲事情真相。长此以往,必然会降低广播电视新闻媒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2.3.2 运用广播电视专业术语
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面广,写作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应以口语化的叙述方式为主,但还是要穿插广播电视专业用语,体现出新闻稿件的专业性。同时,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应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对无法展现的画面进行文字描述补充,拓宽新闻报道渠道。
新闻写作者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做好新闻写作媒体的变革。为了满足人们收看、收听、阅读和点播等方面的需求,需要兼顾使用数字电视、手机、计算机等多种载体,并根据载体的特点进行写作,使稿件能够与不同载体的使用者的习惯相契合。对于手机使用者,要尽可能选择简短的新闻写作方式,重点突出,一目了然,并要图文结合、内容简洁,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到所需的信息,让他们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对于数字电视使用者,要使新闻内容更加多元化,确保标题醒目、颜色鲜明,能够吸引观众深入观看;对于计算机使用者,要采取多配图、内容多样、标题醒目的方式进行报道,篇幅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要契合网络新闻的特点,能够吸引网民进行浏览、点击和转载。新闻写作者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过程中,要坚守媒体人的操守原则,不能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而盲目报道,而是要提升新闻写作的新颖性,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高质量地完成新闻报道工作。此外,要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和地位,正确引导舆论,使人们能够掌握事情的真相,成为正能量的阅读者和传播者[4]。
信息传播的渠道逐渐增多,必然会使得传统广播电视新闻时效性差的特点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者更要保障稿件采编的时效性。新媒体发展背景对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时效性的诉求,体现为“具有前瞻性、对社会事件进行快速的真实解读,以及实时跟踪报道”[5]。
面对时效性的新诉求,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者在采编信息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具备前瞻眼光,尤其对于时事政治类新闻稿件,在采编时要提前谋划部署,如可提前编辑信息模板,包括文本模板和新媒体模板(如微信公众号文章模板、今日头条模板、抖音短视频模板等),待新闻事件发生后,可通过适当修改的方式完成编发,能显著提高信息编发效率。二是集中力量对社会突发事件进行真实报道与解读。要立即获得与事件发生地相关人员的联系,并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及时沟通和信息交流,在最短时间内还原事件真相,确保真正发挥新闻信息权威性的价值。三是对事件进行实时跟踪报道。部分事件发生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持续性的,为保证事件不产生负面影响,权威媒体应及时跟踪报道,及时处置出现的负面舆情,创设良好的新闻工作环境。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当注重与社会时事相结合,坚定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不断更新写作方式,创新文稿结构,提高写作水平。同时,要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在满足受众阅读需求的基础上,增强自身适应新时代的能力,从多种层面出发,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