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畔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近年来,一批农村扶贫电视剧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重点频道,以及各大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获得好评。这些电视剧让广大民众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同时也鼓舞着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巩固脱贫成果,为其在振兴乡村新历程中共同奋斗提供了鲜活的范式。
近些年来先后播出了《索玛花开》《一个都不能少》《绿水青山带笑颜》《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我的金山银山》《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枫叶红了》《金色索玛花》《山海情》等一批农村电视剧,尽管内容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都是现实生活的投影。它们以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用生动的人物与故事,对不同地域、不同扶贫对象、不同扶贫方式以及艺术上不同的表现手法与风格进行多样化开掘,讲好脱贫攻坚故事,诠释了精准扶贫战略的重大意义和艰难过程及取得的历史性重大成果。
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中国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之所以认同中国共产党,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阶段,在党中央领导下的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为取得精准扶贫的胜利和促进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党对于农村的扶贫政策得到有效的落实,各级党委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农村基层的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执行作用。当下农村扶贫电视剧大多塑造了村第一书记、村支书以及不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他们在脱贫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演绎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金色索玛花》中的医生万月放弃城里优越的工作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来到全国脱贫攻坚最艰巨的凉山谷克德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自然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群众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的工作环境,在上级党委领导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她和村支书阿依带领村民克服重重阻碍,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花繁叶茂》里枫香镇党委书记石晓锋与花茂村第一书记欧阳采薇、村支书唐万财等党员干部吃尽苦头,克服重重困难,牺牲个人利益,带领农民群众在三年时间里改变了当地的贫困面貌,使花茂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纸房村和大地方村也如期脱贫。《山海情》中的党员干部马得福在极为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踏踏实实执行党的扶贫政策,在援建专家的帮助下,他和当地党员干部率领群众将贫瘠荒凉的“干沙滩”治理成脱贫致富的“金沙滩”。其他同类型电视剧也在不同的故事中塑造了一系列一心为民、可亲可佩的党员干部的典型形象。
这些第一书记、村支书和其他党员干部的故事真实生动地演绎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反映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带头作用。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成效,很大程度地改变了贫困地区民众的生存环境和命运,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电视剧中的党员干部并不是凭空塑造的典型,每部农村电视剧都有生活的原型,中国农村正是有了许多像他们那样的基层干部,精准脱贫工作才能在决战决胜阶段取得如期的胜利。他们的形象和故事不仅使人们认识到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也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在未来乡村振兴的新里程中具有不可缺失的重要作用。
近年众多的乡村扶贫电视剧虽然弘扬的是主旋律、正能量,但并没有回避乡村在现实条件下所存在的各种陈规陋习以及尖锐矛盾。在上映的此类电视剧中,观众能看到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主要表现在精准扶贫阶段的攻坚扶贫虽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个过程中却充满了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国农村扶贫与城市扶贫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40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就。但长期以来贫困农民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存在较多盲点和误区,部分真正的贫困农户没有得到帮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指针,近年来播放的一系列农村电视剧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政策精神,同时也真实呈现出精准扶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精准扶贫过程中不仅会有“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志的矛盾与困难,还会涉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乡村局部利益与地方整体利益、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等方面的问题。同时,部分当地干部或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与自私保守行为给脱贫扶贫工作带来重重障碍。在《索玛花开》中,精准扶贫工作刚开始就遇到谷莫村申报的贫困户因为营私舞弊有一半不符合政府所制定标准的情况,同时,不少村民因为“穷”过分看重眼前的利益,因为“懒”对外界的帮扶助力抱有过高的期待,另外还有因封建迷信思想阻碍开展扶贫活动的现象;《枫叶红了》里下台的村干部为一己私利拉拢人心,在第一书记上任后阳奉阴违,挑拨落后群众不断制造事端,阻碍扶贫工作,同时还不断出现村民偷卖“扶贫牛”、牧户酗酒致贫等问题;《花繁叶茂》中无论是与煤矿老板针锋相对,还是处理“三改”过程中村民不愿意拆自家酒坊的问题,都反映出小农意识和自发势力的顽固。当下播映的多部电视剧都客观反映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困难性,既让观众看到了脱贫攻坚的艰难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不易,也让观众对正在进行的振兴乡村历史重任有更深刻的思想认识。在电视剧中,经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先进与落后思想的博弈,重重矛盾都会在落幕时得到解决,但留给人们的思索是,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个人眼前的利益和恩怨,还有更多历史和现实深层次的原因,如教育落后、文化程度差、适应信息时代难度大等问题不是在攻坚脱贫阶段就能解决或被根治的。电视剧里的这些现象会让人们意识到,振兴农村的大业任重而道远,阻碍因素并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它们可能只是暂时得到了利益的平衡和现行制度的制约。要使这些现象得到根本的转变,还需要党和政府的政策进一步配套和完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全方位的贯彻执行,同时还需长期、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现代化素质。
我国在2020年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少贫困地区不仅在精准扶贫中解决了脱贫的问题,还率领民众走向了致富的道路,在新的起点上向着全面振兴乡村的目标迈进。这些值得肯定,让人民群众受到鼓舞的社会变迁在多部电视剧里得到了艺术再现,极大地鼓舞着广大观众,获得了共情、共振的效应。
特别是国家广电总局规划播映的多部乡村扶贫电视剧,不仅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还得到了影视评论界的好评。储钰琦等人认为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的大背景下,这些热播的扶贫剧通过脱贫攻坚一线的故事,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富有感染力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细节,让‘有意义’的故事变得‘有意思’,生动诠释了脱贫攻坚战略的重大意义和艰难过程”[1]。广大观众正是通过观看这些扶贫电视剧,对全国长期扶贫工作特别是精准扶贫攻坚阶段发生的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和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有了形象直观的了解,也对党的扶贫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取得的成效所产生的时代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从剧中各种先进人物的身上看到了担当精神和高尚行为。多部扶贫电视剧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带给人们不同的正能量和心灵冲击,如李跃森认为《金色索玛花》“作为一部具有现实主义感召力的优秀作品,用一个个生动饱满的艺术形象,真实展现了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历史背景下,驻村第一书记与当地彝族群众同心协力鏖战贫困,为贫困山区带来深刻变化的感人故事,在贫困地区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进程中融入了人性的光芒与温暖”[2]。罗星汉认为《花繁叶茂》这部电视剧“生动展现了基层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整个剧情就是一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活教材”[3]。多部电视剧所反映的扶贫攻坚的感人事迹,不仅对广大群众产生了教育鼓舞的积极作用,对于全国参加扶贫攻坚的驻村干部也是一种肯定和激励。曾做过村第一书记的吴增士观看《枫叶红了》后认为:“韩立书记克服困难,沉下身子融入村两委、融入乡村,积极为村民致富找路子,这就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缩影。作为扶贫干部,就是要拿出闯劲儿和干劲儿,坚守初心。”根据这些反映和评价,不难看出不少乡村扶贫剧都获得了良好口碑和社会效应。
近年播映的多部乡村扶贫电视剧虽然体现了主旋律、正能量,但并没有生硬地在剧中贴上政治和政策的标签,而是取材于扶贫工作中许多人物原型和先进事迹。不少剧作的原创队伍深入贫困乡村体验生活,了解扶贫工作的艰辛和成就,从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立场上积极探索新时代扶贫剧的表达形式,创作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中国扶贫故事。这些电视剧不仅使广大观众开阔了视野,更深刻地认识了乡情和国情,还增强了对我国迈向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征程的信心。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近年来播映的多部乡村扶贫电视剧是对我国扶贫工作的一次深情回望与展示,既反映出扶贫工作的艰难历程、工作经验和显著成绩,又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近年播映的一系列扶贫电视剧中,最核心的内涵就是“精准”精神。脱贫攻坚的“精准”精神,就是不搞形式主义、真抓实干见成效的精神,就是致力扶贫扶志结合的精神,就是实现公平、共同致富的精神。《索玛花开》里乡村党员干部顶住重重压力减去冒牌贫困户,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确定扶贫户的公正措施是“精准”精神的体现;《绿水青山带笑颜》里当地政府支持制造琉璃产品和发展生态农业,带动乡亲致富是“精准”精神的体现;《我的金山银山》里乡村干部帮助改变“等靠要”的懒人观念,传授现代乡村产业和营销知识给当地群众,炸掉水泥厂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是“精准”精神的体现;《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中,大学生村官窦豆等人致力用科技改变农民的命运,发展现代化乡村产业,带领下溪村成为生态新农村是“精准”精神的体现;《一个也不能少》中贫困的焉支村整体搬迁合并到该县最富裕的丹霞村,村委干部为解决两个贫富悬殊村子融合矛盾付出了众多艰辛,想尽办法不让一个村民在致富道路上掉队的努力,同样是“精准”精神的体现。在其他多部电视剧里,严格评定扶贫对象、量身定做扶贫方案、结对跟进帮扶到位、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扶贫等故事无一不体现着“精准”精神的巨大作用。
精准扶贫政策和“精准”精神改变了“长期以来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的现象”[4]。同样,这样的精神改变了农民的命运和农村的环境,为振兴乡村这一长远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精准”精神有助于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助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取得实际成效,而巩固脱贫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仍然离不开“精准”精神。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支柱,也是乡村振兴的硬道理,乡村产业的发展对于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精准扶贫和发展农村产业的要求中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因地制宜的科学态度,只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地方资源,扬长避短地找到发展出路。
在近年播映的多部扶贫电视剧中,人们看到了不少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开发农村产业,找到了脱贫致富道路。从《花繁叶茂》中可以看到因地制宜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成效,地处大娄山山脉腹地的枫香镇所辖的21个自然村庄多数仍处于贫困状态。其中,花茂村、纸房村、大地方村三个村是典型的贫困村,为了使乡亲们脱贫致富,镇党委书记石晓锋和各村的党员干部根据各村不同的地理条件和产业潜能,动员当地民众进行了不同产业的开发。花茂村开发文化产业一条街,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种植鲜花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纸房村利用传统的造纸工艺水质和原材料,发展传统造纸业,同时还开发养殖蜜蜂、生产蜂蜜等产业;大地方村种植有机蔬菜,利用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发展长效生态旅游农业项目……三个村的群众积极参与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金色索玛花》中,万月在村支书阿依的支持帮助下,带领村民开展了符合凉山高寒山区条件的水果种植和牛羊养殖项目,同时利用彝族非遗文化的彝族服饰元素进行创新改良,还为贫困妇女搭建了居家灵活就业的平台,让每个村民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脱贫方式,走上致富道路。《绿水青山带笑颜》《我的金山银山》《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枫叶红了》《最美的乡村》等也都展现了因地制宜开发农村产业的艰难创业历程和显著的成效,提供了鲜活有益的启示。
近年播映的扶贫电视剧在表现扶贫脱贫的艰难历程中,无一例外地反映出当地不同程度的落后传统意识和现代意识间的矛盾,在当地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长期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以后,当地人才慢慢接受了现代理念和科学技术,从而乐意参与具有现代科技含量产业的开发,并利用互联网拓展自己的致富道路。
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根本在于人,提升农民的现代化意识对于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和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保守落后的观念在农村较为根深蒂固,不少地区依然存在着人情攀比、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重男轻女与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这些都在扶贫电视剧里通过不同的形式有所表现。尽管在电视剧故事中,地方党组织和政府的政策能够有效落实,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耐心教育,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平衡下,许多思想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并不意味着那些落后的现象会很快消逝,也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已经彻底根除,加强农村现代化意识的教育无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大众文艺传播形式的电视剧对此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需要对观众进行引导。电视剧在传播现代意识、弘扬时代正气和移风易俗中都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电视工作者在反映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以及进行正能量的传播方面也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在扶贫脱贫取得决胜的历史阶段和在振兴乡村新的征途中,令人感动的先进人物和事迹以及出现的新问题都是取之不尽的电视剧素材,我国乡村电视剧的创作大有可为。扶贫题材剧呈现的精准化、风格化、个性化趋势,不仅对决胜脱贫攻坚有其自身价值,对其他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创作也有参考意义。人们期待更多的电视作品以创新的思路,在题材与艺术层面进行更多的尝试与突破,用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再现中国振兴乡村的伟大业绩,留下富有时代特色与历史价值的影像,为促进农村的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