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与构造:新时代地方广播文艺创作思考

2022-02-08 07:57:04熊健梅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文艺节目新文化文艺

熊健梅 王 曦

(作者单位:自贡市广播电视台)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从选择社会主义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带领人民从理论到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文艺创作也从理论到实践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文艺道路。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我们明白了社会主义新文艺作品该歌颂什么、鞭挞什么,该给谁看,该表现谁,该从什么地方获得创作源泉。新时代文艺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及其与时代的关系。社会主义新文艺理论为文艺创作注入了新的灵魂,使得文艺实践有了新的方向和依托。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的原因。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具有时代特点、时代意义的新阶段,未来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勇气去创新理论,去创造性地实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这一探索中,包括地方广播文艺在内的文化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在这个新阶段地方广播文艺应该怎样找准自己的位置呢?

1 社会主义新时代地方广播文艺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1]在这一表述中,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前面有三个定语:“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几个定语深刻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内涵,这也是地方广播文艺节目创作的方向。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三个内涵呢?

首先来看“民族的”。在坚持自己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本就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缘由。不过近代西学东渐,由于军事失利、半殖民侵蚀以及逐渐拉大的经济落差使得国人在文化上渐失自信,文化的话语权也丢失了。时至今日,中国的文艺作品如果没有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上获奖,在国人的评价中就不算好作品。这些年我国的西方文化“二道贩子”很多,通过在中国贩卖西方甚至伪西方文化赚得盆满钵满。文化不自信,加上金钱诱惑下的刻意颠倒,中国的文化一度被插上落后、腐朽、狭隘的标签,而西方文化则仿佛代表着先进、科学、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现象有所改善,但中华文化的复兴任重道远。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守住“民族的”这个根是首要的。当然,这个“民族的”也并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有发展的传承。

再看“科学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说道: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它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的生成过程[2]。也就是说,生产实践—经验认识—将经验认识上升为理论—再由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是人类历史的运动轨迹。因此,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一定是在曾经通过实践检验的文艺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新的实践,再总结新的理论。而不是完全抛弃传统,想当然的实践。当然,文艺和很多事物一样,是发展的,故步自封是没有出路的。可以说,“科学的”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质”。

最后是“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被称为新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些根本性质都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艺创作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创作和服务对象的,绝不是历史上那些为少数当权者、特权阶级歌功颂德、打压异己的工具,也不是为少数具有特殊癖好的对象服务和少数创作者自怨自艾的排泄口。“大众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魂。

民族的根、社会主义的魂和科学的质构成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创作明确的方向,也为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有力的保障。习近平同志说:“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1]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锚定方向、创新思维,创造性发展新时代的新文化。地方广播文艺作为中国文艺创作的一个分支也责无旁贷。但是,对照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文化的要求,当前一些地方广播文艺节目的创作还有很大的差距。

2 当前地方广播文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第一,投入不足,占比不够,影响力减弱。目前,一些地方媒体普遍生存状态不好,体制机制的问题一大堆,加上新媒体的冲击,维持艰难,投入大、见效慢的文艺节目就成了被压缩削减的主要对象。如果不是每两年的创优送评和零星的文艺创作指定经费,恐怕在地方广播中已经听不到多少真正意义的文艺节目了。

第二,违背文艺节目创作规律,文艺节目缺少文艺味。艺术的创作有其特定的审美、手法和技巧。与新闻等节目形式相比,文艺的表达是形象化、意象化和感性化的。这些都决定了文艺节目需要积累、沉淀、久久为功。但是由于对文艺节目缺乏正确认识和有效管理,以致机制僵化和经费没保障。地方广播文艺节目维持都难,更谈不上精雕细刻。久而久之,不少地方广播文艺节目就成了加了音乐的新闻或社教专题、减了文艺元素的文艺节目。

第三,娱乐节目代替了文艺节目。文艺节目有娱乐的功能,但是文艺节目不等于娱乐。但是,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某些文艺节目也被“异化”成了娱乐。过去经典的广播文艺节目类型,如音乐节目、文学节目、戏曲节目、长篇连播、广播剧等,基本上从地方台中消失或简化了,让不少新来的广播文艺创作者误以为文艺节目就是娱乐节目。

第四,把低俗化当成了接地气。媒体的“三贴近”要求是为了促进媒体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群众。但是有些地方媒体让贴近成了迎合,把通俗变成了庸俗。本应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节目语言变得比生活中的语言更庸俗;节目粗制滥造还美其名曰接地气;主持人混淆主持角色和个人生活角色;文艺节目创作者不看书、不懂音乐和不研究戏曲……

第五,商业运作成了节目脖子上的套。生存下去是很多地方台文艺节目的第一要义。因此,率先进入市场化运作的由商家赞助的文艺节目的主动权不知不觉就交到了商家手上。但是,商家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不具备节目的把控能力,导致不少文艺节目商业味十足。

第六,停留在过去的创作意识当中。“从新中国成立之初80%的文盲率,到如今94.2%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3],再到2020年我国“大学的毛入学率54.4%”[4]。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出国旅游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新技术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改变着地方广播受众的思想认识、收听节奏和审美趣味等。但是地方广播节目大部分还延续着广播时代的大时段杂志型节目形式,少有根据由于信息爆炸而形成的窄播化、垂直化、精准化的定位和设计。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5]新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建设内容。70多年来,在国家的倡导下、在广大文艺创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地方文艺广播也创作颇丰。在我党迈进第二个百年的新时代新征途上,地方广播文艺也要听从时代的呼唤,乘势而上,守正创新,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节目。

3 新时代对地方广播文艺节目的要求

3.1 要筑牢底座、守住根本

地方广播文艺节目创作需要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节目守住两个根基: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新文化。习近平同志说:“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开展交流。”[1]我们可以学习世界上所有优秀文化,但目的是为我所用。没有民族这个根,文化的复兴就是空谈;没有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个魂,文艺创作就会变味。这两个根基决定了文艺创作的立场。比如,最近连续出现的“眯眯眼”事件就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文艺创作者没有守住这两个根本,无视民族感情,无视受众心理,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感觉当中,连续翻车就不足为怪。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河南广播电视台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等一系列优秀文艺节目持续受到好评和热捧,以及2022年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和饱含中国人诗意和浪漫的冬奥会开幕式,说明了我们的时代和受众需要和喜欢什么样的作品。自信的中国年轻人已经自发地将汉服、民乐、中国舞蹈等带到了世界各地的街头,作为时代瞭望者的主流媒体更应站稳“民族的”和“社会主义新文化”这两个根本位置。

3.2 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有什么特征?一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开始,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绝佳时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新的考验和挑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前,文艺必须成为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这个时代更需要昂扬的、能凝聚力量的、有历史纵深度和国际视野的文艺作品。这样的文艺作品才具有感染人、凝聚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这样的文艺作品才是与社会主义新时代相匹配的作品。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武汉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联合录制的广播剧《金银潭24小时》就抓住了新时代的脉搏,将创作的点放到了“希望”二字上。编剧俞霞婷说:“在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无数医者和患者身上的闪光点,也看到了很多绝望和无奈。当我们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困境,或迷茫或绝望或踌躇,但永远也不要放弃希望,坚信真理,永不言弃!我想,这也是《金银潭24小时》想传递给听众的勇气和信仰。”

3.3 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

不知守正的作品必然根底浅,没有创新意识也会失掉生命力。陕西广播电视台的戏曲专题节目《有一种记忆叫守望》是对古老秦腔的一种精彩呈现。节目创作者有着对民族文化深厚的感情和坚守意识,作品中处处可见创作者的创意和巧思。比如用谈话节目的方式做戏曲专题,独辟蹊径选了一位最不适合做谈话节目的采访对象——一位失忆患者,用手札式的语言风格做串联等,这些创意构成了一个拨动听众心弦的节目。同时,又引发了一场戏曲人和受众的集体性怀旧和对当下秦腔艺术现状的深刻剖析。四川自贡人民广播电台坚持文艺的守正与创新,用多种文艺形式大量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创作了《自流井往事》等将近20部长篇连播和广播剧;30集专题《红色记忆》、30集专题《盐都英雄榜》;《红心向党》大型主题文艺晚会;20多件历史和文化题材的公益广告;50集报告文学《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三线建设中的自贡》等文艺形态的广播节目。并积极尝试新的创作和播出形式,其长篇连播等节目单部作品在喜马拉雅等平台的网络点击量达到了十万、百万级。采用新技术,针对受众新的审美方式的栏目、节目更是层出不穷,如栏目《微声音》《翼人类》,微剧《抉择》等。2021年,自贡人民广播电台进行融媒体改革时策划的新节目《盐都故事汇》采用总编辑策划提出选题,广播电视全体播音员主持人参与编辑录制,广播和新媒体同时发布的融媒体方式。目前已推出红色少年、党史故事、人民军队、乡村振兴、大国脊梁、时代楷模六个系列156期节目,节目播出后不仅得到听众的好评,也被同行广泛借鉴。

3.4 要有历史眼光和天下视野

文艺作品不是及时信息,它需要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要求创作者有跳出具体人物和事件,从人类发展的大纵深和天下视野的大格局来看问题的眼光。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受到国内外普遍好评,就是巧妙地将中国文化中顺应天时、浪漫、和谐、以民为本等元素融进了世界的大同,人类的团结和命运与共的大主题当中,用人类共同的情感去打动和凝聚全世界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信仰的人们,拉开了北京冬奥会团结、和谐、真诚、温暖的序幕。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1]

文艺作品应该是走心之作,但是,走心首先就要真心。没有参透时代走势的觉悟和敏锐,没有文艺创作者的初心和真心诚意,就出不了适应社会和时代的精品。地方广播媒体虽然只是中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个小触角,但是,它理应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并自觉与之同频,随其舞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文艺节目新文化文艺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话筒前的声音——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文艺范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综艺报(2017年1期)2017-02-17 16:22:31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13:20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新媒体时代对广播文艺节目的思考
视听(2016年2期)2016-08-21 07:51:04
广播文艺节目“碎片化”探析
视听(2016年2期)2016-08-21 07: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