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一麟
(作者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新闻中心)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特征、面临新变局。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
“四全媒体”的提出为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国有企业是国家的重要支柱,国企融媒体中心是国家全媒体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企业员工举旗定向、凝心聚力的任务。面对新的传播格局,如何准确把握“四全媒体”的内涵,推动建设新型融媒体中心,更好地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是当下国有企业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全媒体”的提出,将单线“条块”整合的全媒体,升维拓展为跨时空、全形态、多维度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为“十四五”时期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南。
传统的全媒体概念,是指将内容、渠道、载体等进行整合并开展传播,其在一定时期内指导了媒体融合实践,但存在未能从理论高度明确媒体融合方向等不足。“四全媒体”首次对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形态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予以十分形象的阐释,明确指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全程媒体,即全流程跟踪、全链条播报、全角度切入。指的是媒体超越时空限制进行信息传播,强调新闻报道与事件发生同步同频,更符合新闻真实、客观要求,能够全程进行舆论引导,确保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上不缺位、不失声[2]。
全息媒体,即全形态呈现、全维度体验。指的是媒体在技术支撑下的全形态表现、全渠道传播与全维度拓展,呈现出立体化、数字化、虚拟化等新技术特征,更加符合当前受众的接受习惯与偏好,能够更好地提高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全员媒体,即全员参与、全局动员、全面触达、全体互动。指的是在信息传播网络中各类主体的广泛参与,传受双方边界更加模糊,受众借由社交媒体、即时通信工具等载体,成为庞大的信息源与传播的发起者,这一概念强调媒体同受众的融合,能够更好地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
全效媒体,即更好的效益、更全的服务和更优的体验。指的是媒体功能的全面化和传播效果的精准化,媒体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更是服务的提供者,媒体能够更精准、即时地接收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反馈,更快速地优化传播内容,进一步实现效果提升、效能提高、效益转化。
“四全媒体”的提出,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全媒体的内涵与外延,在深化对全媒体概念认知的同时,推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充分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引导作用。
在时空维度上,全程媒体克服了传统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模式层层审核、时效性差的弊端,实现了对新闻信息的实时展现与传播。例如,央视频推出的“全景直击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最前沿”系列直播,全景、全程展现重大事件的发展,及时设置议程、把握舆论动态。
在技术维度上,全息媒体借助技术进步,不断升级媒介形态,极大丰富了信息内容,传播形式发展为全感官、沉浸式、虚拟化。如,在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利用5G网络、全息技术,将各地嘉宾的全息影像汇集一堂,实现了跨时空的握手和谈。
在主体维度上,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发展,传播格局由一元主导的大众传播转变为去中心化的交互传播,传受双方界限不断模糊,信息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传播主体完成传播行为,引导舆论发展,形成全员媒体的新传播格局。
在效果维度上,全效媒体将传播效果、社会效能、经济效益等相统一,集成新闻传播、社会服务、舆论引导等多种功能,成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有效载体,群众所需的社会服务、信息内容等均可通过智媒平台一键获取。
随着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建设“四全媒体”为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提高宣传效力、服务中心大局提供了科学路径。新时期的国企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把握时效性要求,第一时间传达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及时发声、引导舆论,始终发挥举旗定向的作用。就是要提高内容吸引力,生产更多员工喜闻乐见的内容,贴近员工设置议题,用员工语言讲政策,反映员工所思所盼,不断凝聚起全员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就是要提高效力与效果,统筹传播效果、社会效果、工作效果,集成新闻传播、思想政治、社会服务功能,成为社会稳定器与工作助推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力效能[3]。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内外环境多变、思想文化多元、传播场域多样,给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建设“四全媒体”,就是要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将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内容吸引力凝聚力。要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创新运用网络载体,发出主流声音、彰显主流价值,在网络场域中不缺位、不失声,运用前沿技术、创新报道方式。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宣传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为员工思想解惑、精神解忧、文化解渴。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就是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国有企业打造“四全媒体”,就是要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结合行业特色、专业优势、企业特点,打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主力阵地,补充完善国家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就是要因势利导、因人制宜,根据企业实际,积极探索自身融合发展新模式,成为展示企业发展成果、推动凝心聚力的窗口门户,成为反映员工急难愁盼、推进办好实事的桥梁纽带,成为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精神文化的精神家园。就是要深化改革、提升效能,建设集合多种功能的企业信息枢纽、综合服务平台、主流舆论阵地,推动提升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舆情跟踪研判,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强化融合传播与交流互动,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4]“全程媒体”强调新闻信息与事件发生的同步记录、同步传播,要求提升内容生产的即时性、实现舆情引导的全程化,做到先声夺人、首发定调,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5]。
国企融媒体中心承担着宣传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职责使命,对新闻宣传的时效度有着明确的要求。因此,国企融媒体中心要构建一体化的传播格局,整合内部媒体资源,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的传播网与资源池,不断提高整合传播能力,更好地宣传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优化全媒体生产机制,打造扁平化组织体系,实现传播“零时差”;运用直播、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聚焦重大事件、展现新闻全景,实现传播“零距离”;开展全媒体传播,统一资源调配与内容分发,实现传播“全天候”。国企党委要完善“大传播”模式,对员工关心的、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进行全方位、全流程、全领域的追踪报道,第一时间将权威信息传递给员工。要树立“大宣传”理念,承担起信息发布者、自觉把关者、权威定调者的职责,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先声夺人,赢得主动权,确保首发定调,牢牢占据舆论主阵地。要打造“大舆论”格局,配合好地方党委、政府做好乡村振兴等重大热点的宣传报道,在社会、企业层面营造推进重点工作顺利进行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全息媒体”强调媒体在技术支撑下实现新闻传播的全形态表现、全渠道传播与全维度拓展,并呈现出立体化、数字化、虚拟化等新特征,更加符合受众接受习惯与内容偏好。
全形态表现是通过技术赋能提高传播效果。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及时预判热点、自动生成内容、实时评估效果。要争取主流媒体与地方媒体的技术支持,打造区域共享、协同发展的云平台。要运用技术赋能进行创新,做好正面宣传,避免为了追求片面传播效果而忽视社会效果。
全渠道传播是丰富传播渠道,实现信息无处不在。要形成“报网台端微”一体化传播矩阵,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要融入上级与地方的融媒体体系中,打造技术支撑、生产协同、管理高效的云协作平台。要积极与新媒体平台开展合作,拓展自身的传播渠道与服务平台。
全维度拓展是丰富信息内容、拓展呈现维度。要根据可视化、交互化趋势,在生产端丰富信息内容,在传播端拓展呈现形式,让信息能看更能用。要开展对重大主题的深度解读报道,特别是要针对涉及社会民生的重大新闻开展深度解读,增强内容上的竞争优势。
“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全员媒体”强调传播网络中各类主体的广泛参与,传受双方边界更加模糊,更加强调群众参与,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传播领域的生动体现,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文化多元、思潮冲击的网络时代,发挥全媒体时代党组织联系员工的桥梁纽带作用。国企融媒体中心要增强员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贯彻,将员工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维护“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有效回应员工、关切员工。当前,改革攻坚进入深水区,企业员工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要创新运用全媒体,构建起员工与党组织、与管理部门的沟通对话机制,及时反映员工所思所盼,推动解决问题、提高治理效能,并及时反映员工的鲜活经验。“人人都有麦克风”是网络时代的典型特点,宣传思想工作由“我说你听”转变为“互动传播”,因此要大兴开门办报之风,吸引员工参与新闻生产传播,建好全媒体“通联部”,打造开放共享、技术支撑的全媒体平台,让员工参与新闻生产传播,发出声音,同时加强引导,做好“解压器”“通联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在哪儿,宣传思想的工作重点就在哪。”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全效媒体”立足社交化、物联网等新发展趋势,强调媒体功能的全面化和传播效果的精准化。媒体也不仅仅是信息的发布者,更是服务的提供者。
国企融媒体中心要聚合多种功能,将信息传播、党建思政、公共服务等多种服务功能集于一体,成为提升治理能力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助推器”。同时,将部分服务端口、服务功能让渡给社会平台、商业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效力效率,提高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实时评估效果,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生产分发流程机制,将传统的“人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人”,把重大事件、关键新闻主动、及时地推送给受众,并不断丰富内容、表现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主流舆论矩阵,切实提高传播效能。要优化评价标准,立足全媒体传播特征,将新闻宣传工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四力”标准不断优化细化,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技术,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文化引领能力,打造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阵地与舆论高地。
贯彻“四全媒体”理念,建设新型融媒体中心,是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提升传播效能的重要举措,更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占领舆论阵地高地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融媒体中心作为国家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时效要求建设全程媒体、强化技术支撑建设全息媒体、践行群众路线建设全员媒体、推进深度融合建设全效媒体,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承担举旗定向、凝心聚力的职责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