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强
(作者单位:微山县融媒体中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行业的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广播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新媒体因其时效性强、内容丰富、渠道多元等特点,受到了大众的喜欢,传统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样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变革,积极开拓工作创新路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守住阵地并获得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影响着广播电视新闻的质量。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媒体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正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路径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质量的重要保障。
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起步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当时的情况下,广播电视媒体因其较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媒体行业长期保持着龙头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精神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新媒体具有时效性强、渠道多元、内容丰富等特点,满足了大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迅速吸引了大批的受众。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有所流失,且受众中的中老年受众占比较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作为广播电视媒体的重要环节,对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内容、编辑方式等进行创新,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水平,是提升广播电视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1]。
广播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广播电视新闻的准确性。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在播出之前,需要经过新闻编辑的多次、反复审核,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2]。在过去新闻信息来源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这种方式能较好地保证新闻内容的准确性,但在信息爆炸、各种新闻信息层出不穷的今天,仅采用传统的新闻采编方式,不仅会消耗新闻编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不能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因此,新闻编辑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有效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对新闻采编的方式、内容等进行创新,以保证新闻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提升工作效率。
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媒体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广播电视媒体是受众获取新闻内容的主要渠道,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同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这使得各种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和蔓延,这些虚假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和扩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创新工作路径,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权威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为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引导社会主流思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时效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受众对媒体平台的选择,所以能够第一时间播报新闻内容的媒体,其受关注度往往更高[3]。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需要新闻编辑经过多次、反复核实,而且还要经过层层的审核才能够在固定的时间发布,这保证了新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闻发布的时效性。而时效性强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新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全国各地的受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内容。与之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就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更愿意通过时效性更强的新媒体来获取新闻信息,这导致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减少,不利于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当前,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新闻的内容,但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呈现出快餐式的特点,新闻内容的深度不够。同一个事件在不同平台上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报道,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编辑在编辑新闻的过程中,在新闻内容的编辑方面缺少创新和深度,平平无奇,与其他平台的新闻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存在文字堆砌、套话多、编辑内容质量不高等问题。例如,在某一则新闻报道中描述“公安机关从去年开始,对社会突出问题进行整顿和治理,破获了一批刑事案件”,内容仅仅是一些表面上的套话,没有具体数据和时间点,缺乏说服力,传递的信息没有太大价值,更缺乏深度。
电视新闻内容是可以通过声音、图画、视频、文字等多种元素来展现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通过创新编排形式和灵活运用编辑方式,可以提高新闻的可视性和生动性,吸引更多受众,扩大新闻的影响力。然而,不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表现形式单一,以画面加解说的方式为主,缺少对动画、视图等元素的应用,编排形式大多是各种素材的堆积,容易让受众产生收视疲劳。
融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还要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较高的政治素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但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还不能满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的需求,大部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政治素养,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新闻信息的整合、洞察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思维方式比较固化,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小屏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而大屏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工作路径,应取长补短,强化大屏与小屏之间的融合,聚合新闻内容,优化组织架构。这就需要打破大屏和小屏新闻编辑之间的资源分享壁垒,充分整合资源,使小屏可以利用大屏所具有的行业资源,开拓市场,筑牢基础,大屏可以利用小屏的前沿数据和热度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提高新闻编辑的时效性[5]。具体来说,首先,改革原来以时间为顺序的内容编发模式,突出前瞻性内容编排的原则,通过大小屏的融合,构建垂直式的内容品类。比如,将新闻内容按照军事、科技、体育等类型进行划分,在各个类型中再结合地域、时间等因素进一步细化分类,通过对海量新闻进行整合,保证新闻渠道的统一性,各条新闻不再是罗列式的排队播报,而是相应的内容会在对应的大小屏渠道播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而且能够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在对应的渠道找到想了解的新闻,满足受众多种多样的需求。其次,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之间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保证大小屏能够信息传递顺畅,一方面利用小屏的先进技术和数据积累,为大屏的新闻编辑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提升新闻内容的价值性。
与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的画面感相对较弱,但广播电视新闻同样可以通过应用多种编辑元素使新闻更具吸引力。广播新闻主要通过多种声音元素进行传播,电视新闻可以通过声音、文字、动画等多种元素进行整合传播。综合应用多种编辑元素(如画面加字幕、同期声加字幕、动画演示等形式),可以极大刺激受众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提升新闻的吸引力。例如,关于我国“神州六号”升空的新闻报道中,编辑人员采用了动画模拟的方式演绎“神州六号”升空后在太空中的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受众对“神州六号”的直接印象,提升了新闻的价值。再如,新闻《北京二环路改造竣工通车》因应用多种编辑元素展现出良好效果和新闻价值而获奖。该篇新闻在编辑的过程中,采用了特技元素、图例元素、抠图元素等,通过新旧公路的对比,既让受众深刻感受到了工程所带来的改变,又高度展现了工程的特色,丰富了新闻的信息量。
交互性是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与时俱进,在采集新闻内容时,要选择贴近受众生活,能够使受众产生共鸣的内容;在进行新闻编辑时融入可以与受众互动的内容,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以提升新闻互动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广大受众征集新闻素材,对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和价值导向进行把关,筛选具有价值的、真实的信息,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融入受众所提供的素材,提供新闻反馈渠道,以提高受众的兴趣[6]。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编辑新闻内容时,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符合情境的、诙谐幽默的网络词汇,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内容编辑时还可以辅以地方方言,加入有地方特色的新闻内容,激发受众的故乡情,从而获得全国各地家乡受众的关注。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于新闻内容的挖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持续的挖掘,有始有终、有表有里,不仅带领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过程,而且要帮助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理解,引导受众进行思考。当今社会新闻信息层出不穷、参差不齐,受众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声音时很难看清真相,需要具有权威性的声音对新闻信息进行梳理和解读。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编辑新闻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对新闻内容做出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受众理解新闻,理解新闻信息的价值,通过提高新闻的质量,获得受众的认可和关注[7]。
编辑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让受众感受到艺术的美感,是新闻编辑工作的职责之一。新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要重视画面的美感、色彩的美感和节奏的美感。比如,在编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料的显示、镜头的衔接、剪辑的合理等,搭配与主题相适宜的颜色,注意版块设置、主持人语速等,使新闻播报节奏适宜、张弛有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融媒体时代,信息呈现出海量性的特点,而在实际采访、搜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全面地了解事实,记者编辑会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的信息材料,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效信息,也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用到编辑的内容中,因此,新闻编辑人员在进行新闻编辑时需要对信息进行概览,再进行分析判断,筛选出与新闻主题相契合的、信息价值含量高的素材,并运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编辑,要在有限的新闻报道时长内传递出尽可能多的信息,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插入链接的形式补充说明前因后果,增强新闻的完整性,满足受众获取新闻内容的需求。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要进行工作创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对编辑人员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不仅要求编辑人员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还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掌握新媒体信息技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扩充知识储备,才能在采编新闻信息时融会贯通。同时,新闻编辑人员要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新闻来源于生活,新闻编辑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能力,注重日常素材的积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自身的编辑能力。广播电视媒体也要为新闻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创造机会和条件,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对新闻编辑人员进行培训的方式,拓展新闻编辑人员的知识面,提升新闻编辑人员的素质。与此同时,高校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人才的培养阵地,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不断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行业输送优秀的、符合要求的人才。
作为广播电视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编辑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不仅是广播电视媒体提升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其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所在。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创新编辑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挖掘新闻的深度和广度,以市场和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发展,提升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