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提升新闻直播品质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2-02-08 07:57:04刘小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4期
关键词:漳州

刘小婷

(作者单位:漳州电视台)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直播专栏节目“王冰冰走街串巷带你看两会”中,央视的出镜记者王冰冰在北京的社区、公园、医院、商圈等地采访不同人群,通过与现场民众就热点话题进行互动交流,让观众感受到“两会”的氛围,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实现了直播报道的高质量开展。究其原因,该直播节目主要探讨贴近生活的话题内容,带给了观众轻松的互动氛围和融洽的情感交流,这些与出镜记者王冰冰敏于发现、勤于思考、长于沟通、精于表达的新闻报道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分不开,恰恰是出镜记者的这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强了新闻直播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1 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存在的必要性

出镜记者顾名思义就是出现在镜头前的记者。不同于主持人,他们要在新闻现场传达新闻事件、采访新闻人物,甚至有时还需要简单点评新闻事件。

现今的新闻直播活动往往时间较长,在1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要将新闻信息更加有效地呈现给电视或手机屏幕前的观众,让传播多重交互,满足大家对新闻报道的期待,就需要一个带领观众详细感知现场情况的人,即出镜记者。

1.1 观众视觉延伸的“依托人”

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很多观众没有亲身经历,也无法到达现场真切感受,但是通过出镜记者的采访与叙述,观众可以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感受现场的气氛。

1.2 新闻内容选取的“把关人”

新闻事态的发展往往具有不可预见性,新闻直播要对新闻内容和报道角度进行选择,而编辑较难进行远程的即时把控,于是交由出镜记者来完成“把关”任务,可以使直播更好地贴近新闻事实,展现新闻价值。

1.3 媒体形象呈现的“代言人”

新闻事件发生后,尤其是突发事件,观众均期盼事态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出镜记者在报道的同时还代表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来引导观众情绪,尽可能地使观众情绪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出镜记者呈现的是媒体“代言人”的形象。

2 出镜记者在新闻直播报道中的不足之处

在新闻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既是新闻的传播者,也是事件的参与者,其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往往影响着新闻直播质量[1]。如果出镜记者业务不精,对新闻直播把控不力,很可能会导致报道内容的呈现无法尽如人意,最终影响整场直播的效果。

2.1 内容缺乏张力,采访提问模式化

部分出镜记者由于准备时间不充裕,案前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直播的内容空洞、深度不够,直播节奏平淡,难以调动受众的视听感受。此外,采访提问时的问题模式化、语态生硬,也容易让受众感到疲劳。

2.2 互动交流不足,现场把控能力弱

在直播现场中,有的出镜记者一味地自说自话,以求快速报道新闻,却忽略了观众对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还有些出镜记者现场把控能力较弱,容易因为摄像机的移动而改变自己的报道节奏,削弱报道内容的传播效果。

2.3 现场表达情绪化,传播效果受影响

在突发事件现场,有些记者为凸显现场氛围,在镜头前过度渲染情绪,以至于报道中语无伦次、不知所云,观众自然无法感同身受。例如,在报道突发交通事故时,部分出镜记者沉浸在车祸现场的悲伤氛围中,导致出镜报道过于情绪化,而忽略了伤者医治情况以及车祸后续处理情况等重点信息。

可见,出镜记者是新闻直播中的关键要素,是决定新闻报道是否成功的关键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直播节目的质量。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当下,想让新闻直播报道有价值、有态度、有温度、高质量,就需要出镜记者拥有更高水平的“内功”。

3 出镜记者提升报道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实践路径

围绕“替观众看、替观众体验、替观众揭秘”的目标,出镜记者只有不断提升应变能力,增强新闻发现、信息传播、交流互动等职业素养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对新闻直播报道的驾驭水平。

以漳州电视台为例,该电视台组建了一支业务较为精干的出镜记者队伍,如被漳州电视台喻为“五朵金花”的五位女记者,她们通过长期的电视节目出镜报道,已经在漳州当地具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把“五朵金花”甚至更多的“网红”出镜记者打造成素质过硬的新闻直播“特种兵”,成为“漳视新闻”直播节目质量取胜的关键。

3.1 快速反应,凸显直播优势

与传统报道相比,新闻直播的最大优势就是“快”,传统新闻报道时效性不强,而新闻直播能够实现同步传输。新闻直播的“快”要求出镜记者拥有“快”能力,即快速反应、快速到达、快速播报。时效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以“秒”为计算单位的新闻传播环境下,对于很多大型新闻事件,新闻直播无疑就是在“抢新闻”,因此,需要出镜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对新闻事件做第一播报,“快”能力是每位出镜记者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例如,“漳视新闻”于2016年农博会·花博会期间尝试使用网络新闻直播。在农博会·花博会的开幕现场,漳州电视台通过出镜记者在第一现场快速播报新闻消息,实现了新闻播报与现场情况同步。当时,“漳视新闻”还联合央视新闻移动网和新华社现场进行云同步直播,实现三端共推,在线观看直播的人数超过26万人次,实现了第一时间、最大范围的快传播效果。

首次尝试成功后,“漳视新闻”瞄准了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将新闻直播方式运用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漳州地处闽南地区,夏季是台风的高发期,在台风等突发性灾害来袭时,直播最能体现新闻报道的“快”。出镜记者在台风现场第一时间传播台风路径的动态消息和台风带来的风情、雨情消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直播的优势,有效满足了受众的收视需求。

3.2 细心观察,发掘新闻价值

现今,新闻直播屡见不鲜,某一热点事件发生后常出现各媒体蜂拥直播的现象,新闻报道内容容易同质化。由传播学理论可知,凸显新闻价值必须秉持又“快又好”原则,内容质量过关是新闻直播中的核心元素,出镜记者必须在内容的发掘上下功夫,练就“火眼金睛”。

2020年4月14日15时30分,漳州第三批援鄂医疗队40名队员在圆满完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后平安归来,这是第三批返程的援鄂医疗队,与前两批队员一样,同样以最高礼遇,警车、铁骑开道,迎接英雄归来。这是第三次同样内容的新闻直播,采用常规的迎接过程现场报道会略显平淡,观众的期待值肯定也会大为降低,这时就需要出镜记者具备强烈的新闻敏感度,以找到合适的新闻传播视角。当天,出镜记者在直播现场发现,欢迎仪式后,漳州市第三医院援鄂医疗团队3名队员骑上了漳州交警支队机动大队的铁骑,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回家”,引得市民拍手叫好。在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细节后,记者了解到,为满足3名医护人员的愿望,漳州交警支队机动大队特意批准用铁骑载他们回家,随即记者以《曾经你在前方为我们“拼命” 今天让我用铁骑载你回家》为题进行了报道,这段细节处理亮点突出、表达准确,也让新闻直播有了新看点。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新闻视角影响新闻直播的质量。在直播报道的过程中,如果出镜记者善于捕捉细节、发掘新闻价值,新闻直播就会更有感染力[2]。

3.3 信息储备,把控直播现场

当前,新闻直播活动涉及各行各业,新时代、新媒体的相关话题也层出不穷。出镜记者若想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把控新闻直播现场,不仅要努力成为一个“杂家”,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还要成为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的“半个专家”,熟悉其中的方针政策、专业术语,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3]。这种储备就是直播的最好准备,它是一种知识积累、一种信息储存,可以随时转化为新闻,较好地把握现场节奏,使直播内容更有深度。

当然,现实中记者的工作十分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去学习、去积累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出镜记者在接到直播任务时需要突击性的“进补”,特别是面对不熟悉的行业领域,对被采访事物缺乏应有的了解,就要想方设法搜集有关资料,基本掌握直播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直播节目主题,紧扣新闻实质,然后带着受众关心的问题投入采访,全面把控直播现场。

例如,在2021年全国税收宣传月期间,“漳视新闻”联合漳州市税务局开展了“税收惠民办实事 深化改革开新局”主题新闻直播。记者对税务专业知识内容较为陌生,所以在新闻直播活动前一个月,记者深入税务局熟悉各种税收新政策,耐心询问多家企业在涉税、涉费方面碰到的问题,翻阅书籍了解我国税收改革发展的历程。最终,出镜记者在直播中顺利完成了提问、串场各个环节,呈现出较好的直播效果。

出镜记者提前“充电”,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完美完成直播任务。可见,直播对出镜记者素质的要求更高。出镜记者在直播前的策划越周密、越详尽,对文案内容越熟悉,直播就越得心应手,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3.4 精准表达,生动描述现场

新闻直播记者不仅需要有把控新闻现场的采访能力外,还需要有强大的即兴表达能力,这也是对现场报道的重要保障。既要简洁明了、精准表达新闻事件,又要生动形象、符合受众口味,这对出镜记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网络新闻直播不同于传统的电视直播,必须由“播报式”向“交谈式”转变,才能符合观众口味、满足观众需求。

2021年9月26日,奥运冠军卢云秀回到家乡漳州帆船帆板基地休整,当天的新闻直播中,“漳视新闻”记者摒弃较为正式生硬的“我播你听“式的直播词,而是采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如“现在室外的温度大约是30摄氏度,而我本人的温度则有两个30摄氏度那么高,因为我即将见到奥运冠军”。“漳视新闻”出镜记者在精准有效的信息描述中尝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显得有个性和新鲜感,极大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兴趣。

可见在新闻直播的表达语态上,出镜记者要用口语化、形象化、生活化的语言生动描述现场,如能结合形体语言符号,便可锦上添花。新闻直播的出镜记者需要不断锤炼语言基本功,注重积累语言表达技巧,如此才能产生较强的表达张力[4]。

3.5 加强互动,增强直播黏性

在以往的电视直播中,出镜记者与受众之间互动交流少,基本上是“我为你们直播”一类的“灌输式”新闻内容,这样的直播难以“黏”住观众。而现在的新闻直播最大的优势就是互动性,借助移动平台的技术支撑,新闻直播得以实现出镜记者与观众的双向交流,包括屏对屏的语言交流,或者是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对观众意见、问题留言、情感抒发等信息进行回复,这些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使得新闻信息的互动性增强,而互动恰恰是增强受众黏性的重要途径[5]。这种互动,不仅可以提供受众对新闻直播的关注度,还可以让出镜记者即时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愿望,进而对报道方向和重点进行调整优化,从而增强节目的服务性。

例如,在“漳视新闻”《直播送岗 乐业漳州》新闻访谈系列节目中,针对就业政策内容,出镜记者在直播现场请就业服务中心的人员详细解答,网友们互动热情高涨。同时,节目组利用新媒体技术把招聘岗位信息嵌入直播界面,出镜记者也强化过程操作,用轻松活泼的贴近式语言与网友展开交流、分享,让互动环节、互动元素有机融入直播过程,使直播热度持续提升。第一场直播就有4万多人参与,之后还成功带动了全市各地线上招聘活动开展,实现了“直播送岗不停步,人社服务有温度”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直播的互动内容来源于千千万万个不同用户,而且直播互动又是实时的,出镜记者在加强互动的同时应做好风险防范,要有预判把关的能力,及时过滤有争议的话题,时刻把握好直播舆论导向。

3.6 融入关怀,体现新闻温度

作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特别是在重大新闻事件或者是突发灾难现场,出镜记者在报道灾情时除要传递新闻消息外,还要从言行举止中透露出对受灾者的关怀,把人文关怀意识贯穿报道的始终[6]。

漳州地处闽南地区,夏季是台风的高发期,在台风等突发性灾害来袭时,“漳视新闻”利用新媒体直播方式来及时发布气象消息和抗灾救灾情况。在转移救灾群众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做连线报道时,通常选择较远距离的地方做连线报道,这样既能把救灾现场作为报道背景呈现出来,又能避开人群不影响救灾工作的开展。此外,记者在直播报道中始终以抗灾救灾为主线,让观众能够通过镜头感受到救灾队伍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对出镜记者来说,在新闻直播报道中如果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恰到好处地加入深得人心的评论式语言,融入更多对社会、对人的关怀,新闻报道就会更有温度,这也是极高职业素养的体现。

4 结语

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是新闻直播成功的关键之一,影响着新闻直播质量的好坏。出镜记者应立足于新闻直播的特性,从多方面增强能力、提升素养,在新闻直播中有效传递新闻信息,提供较好的新闻服务,从而增强新闻直播的吸引力和传播力。除此以外,出镜记者还应了解新闻直播的各个环节,熟练掌握新闻直播的传播规律,如此方能在新闻直播中挥洒自如,在镜头前淋漓尽致地施展才华,为直播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漳州
买鱼
闽南漳州畲民与香菇渊源考述
古今农业(2021年3期)2021-11-20 06:03:46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海峡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08
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首个妇女组织在漳州成立
海峡姐妹(2019年7期)2019-11-18 09:19:07
漳州理工职业学院作品
雨露风(2019年1期)2019-09-10 07:22:44
南康漳州龙
国道G324线漳州九龙岭段公路二期工程获批
石油沥青(2019年6期)2019-02-13 04:24:34
福建漳州面煎粿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气象影视素材库的建立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