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慧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2021年2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的革命党人积极求索救国道路的感人故事。
宏大的叙事主题、严肃的历史题材,没有流量演员加持,也没有营销宣传,这部悄然开播、纯靠“内容为王”的主旋律题材剧被“Z世代”(在1995年互联网普及后出生的一代人被命名为Z世代)青年群体在网络上奉为“永远的神”(yyds)。剧集完结后数次包揽微博热搜,“看觉醒年代查资料”“觉醒年代yyds”“觉醒年代的隐喻绝了”“觉醒年代的选角”等话题热度居高不下,继而产生了新一轮“病毒式”传播,形成网友自发的口碑营销。截至2022年4月16日,《觉醒年代》的微博超话粉丝已超过13万,发表的帖子逾3.2万。
这部严肃、带有党史学习教育意义的红色影视剧为何会获得大量青年群体的青睐?它的主要受众群体为何是“90后”乃至“00后”?主旋律正剧需要板起面孔当“说教老师”吗?文章将主要围绕《觉醒年代》的创新创作、受众对该剧的解码、主旋律与亚文化的碰撞来进行解读。
第二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颁奖典礼中,《觉醒年代》包揽8项提名,更一举拿下三大奖项:最佳男主角于和伟、最佳导演张永新、最佳编剧龙平平。
截至2022年4月,豆瓣上有超过15万人标记自己看过《觉醒年代》,一向对国产剧评价严苛的豆瓣评分也由开播的8.3分涨至目前的9.3分。觉醒年代的百度搜索指数达12.8万,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3.3亿。视频网站统计数据显示,在《觉醒年代》发布弹幕的人群中,“90后”和“95后”占比是全站基准值的1.6倍。这意味着该剧核心受众是“Z世代”的青年人。蚁坊软件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剧关注人群中20岁以下的人群占比22.18%,20~29岁人群占比高达54.83%,30~39岁人群占比13.77%。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觉醒年代圈到了大量年轻粉#的微博话题讨论,陈独秀扮演者于和伟在采访中说:“不要低估现在年轻观众的审美判断力。”
2021年2月1日,《觉醒年代》开播,卫视与优酷平台每周同步更新,2021年3月19日完结。播出前期该剧知名度并不高,热度平平。但自3月19日剧集完结后热度节节攀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网络搜索量逐步走高,频频出现相关网络话题和微博热搜。大量观众的二次创作视频在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播出,其中,UP主(uploader,指在视频网站、论坛、ftp站点上传视频音频文件的人)木鱼水心的觉醒年代系列视频播放总量超千万。
1.2.1 热度酝酿期
《觉醒年代》首轮播出时曾停播两次且时间较长,导致部分观众流失,2021年3月19日《觉醒年代》收官之后豆瓣评分9.3分。此时,剧集观看人数已有一定基础,能产生特定圈层内的口碑传播,但对于该剧的传播依旧只局限于追剧粉丝群体,并没有“破壁”。4月,与该剧相关的舆情发展较为平缓,这一阶段不断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进行频繁推荐,关于剧集和主创人员的探讨依旧局限于小圈层内,传播效果和传播范围有限,尚未触达更多受众。
1.2.2 热度整合期
自2021年5月五四青年节开始,在“激励青年奋进”“铭记五四运动历史”等媒介议题的渲染下,《觉醒年代》开始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这部主要围绕“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革命历史正剧契合了当下的社会议题,叠加剧集首轮播出后积累的口碑,二创视频和网友推荐进一步提升了剧集热度。大量剧迷开始在微博超话发布自主创作的人物壁纸和卡通形象,关于剧情和人物的讨论越来越多。
1.2.3 热度爆发期
经历五四青年节的热度上升节点之后,5月13日的微博热搜#电影1921选角#引发巨大争议,部分网友对同是献礼片的《1921》选角表达不满。在这一争议的热度节点,《觉醒年代》选角形神兼具的话题也登上微博热搜,给该剧制作口碑带来了正面影响。在注水、抠图、魔改、与历史严重脱节的一众影视剧中,剧本扎实、剧情严谨、人物逼真、镜头语言优秀的《觉醒年代》直接被网友封神,数次登上热搜。此时,《觉醒年代》的热度真正实现“破圈”,成为有口皆碑的年度良心好剧,收获大批忠实粉丝。
1.2.4 热度持续期
2021年5月下旬至6月初,《觉醒年代》入围白玉兰奖八项提名,拿下三大奖项。该剧获得官方背书的口碑后被各大媒体转载与报道,由颁奖礼衍生的“白玉兰奖意难平”微博热搜将《觉醒年代》的热度推向高潮。进入6月,正是高考期,各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与《觉醒年代》密切相关,电视剧的艺术表达与社会现实产生良性互动,引发新一轮舆论高潮。正值2022年3月《觉醒年代》播出一周年之际,央视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引用《觉醒年代》片段,#诗词大会觉醒年代梦幻联动#成为22年微博热门话题。
从该剧走红的传播规律来看,内容质量是《觉醒年代》热度“破圈”的敲门砖,剧集口碑是引发受众二次创作与自发营销的原动力。青年人作为网络原住民自发地为该剧病毒式营销,剧集一轮播出的基础热度与社交媒体的助力增加了电视剧本身突围的可能性。对电视剧内容文本的文化认同正向助推了青年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
大众媒介具有文化教化的功能,但生硬灌输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难以获得受众青睐,好的主旋律电视剧往往不需要板起面孔对观众进行说教。《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接受采访时表示:“讲好故事的前提是真情实感。”电视剧开播后有网友发问,为什么一部历史主旋律电视剧,一部从头到尾都是一群文人演讲、开会、讨论、吵架的剧也能这么爽?回答是:高度的理性、直逼学术的严谨,让人有掌握知识点的爽感。编剧龙平平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写这部剧花了整整7年的时间。龙平平表示,这部电视剧不就是想说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来历和初心吗?它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初心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初心?今天的中国人应该知道并且牢牢记住这段历史和这份初心[1]。
《觉醒年代》关注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国家和人民最迷茫的时期。从1915年到1921年这6年,与很多宏大叙事相比,时空背景的选取更加微观。在一个微观的时代,导演选取的又只是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讲述,以找寻为叙事牵引,以找寻过程中人物形象的戏剧性对比为落脚点,呈现出这一时期国人对国家道路和发展方向作出探索的种种努力[2]。
编剧和导演仅选取历史长河中的6年作为整个故事背景来承担全剧宏大的主题,以事实为依据,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必然这个主题。剧中贯穿这6年故事线的就是《新青年》杂志,在《新青年》杂志出版、发展的期间发生两件大事:一战和十月革命。电视剧讲述的这6年历史实际呈现的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民族崛起,也是最能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6年。
《觉醒年代》是一部群像戏,并不单纯以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为主角去歌颂伟人光辉,而是以李大钊、陈独秀等新青年主要创始人为主线,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群体为辅线,艺术再现了百年前中国先进分子和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的激情岁月。
在先进人物的塑造上,《觉醒年代》更倾向于将人物打造成多面、鲜活、丰满的普通人。这也是影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由以往的神性到人性、观众角度由仰视到平视的变化。如剧中对陈独秀的刻画,他学贯中西、雄才大略、为人光明磊落,但也刚愎自用、在家中被儿子称为“封建大家长”。他与两个儿子的矛盾更是贯穿全剧始终,这些矛盾与人性特征都使陈独秀这个角色更加立体鲜活。他和辜鸿铭在剧中会因为政见不合而口诛笔伐,但从不背后使坏,这些情节都将那个年代的文人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个角色都不是概念化、模板化的刻板形象,而是实实在在立得住的人物。
电视剧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作用于现实,切实实现了艺术与现实的良性互动[3]。在《觉醒年代》中,导演对电视语言的把握十分到位,使用了大量美术元素。有瞬间定格和美术图像的结合,也有字正腔圆的画外音和旁白,还穿插着与情节相匹配的版画,配合涤荡人心的配乐,能够将故事张力拉到最大。
微博热门话题#觉醒年代的隐喻绝了#有超4.1万人进行讨论。比如,李大钊在撰写文章时把玩纸上蚍蜉这一幕,镜头被网友解读为“蚍蜉撼大树”,撼的是几千年民智未开的大树、几千年封建礼教的大树、被帝国主义压迫的大树。正因为有了马列主义的指引,中华民族才有了希望,有了这样一个开先河的“蚍蜉”,必将带领四万万同胞撼动整个世界。影视剧中的隐喻镜头留给观众的遐想空间较大,对隐喻镜头的解码赋予受众更强的主动性,实现了对画面意义的多样化解读。
以“Z世代”年轻人为主体的受众群用一套自洽而独特的符号定义这部他们十分喜爱的主旋律正剧,并达到了相当可观的传播效果。B站UP主木鱼水心2021年4月中旬开始更新《觉醒年代》的科普视频,保留剧中高光时刻,插入史实资料和讲解。这些二创视频、弹幕、表情包等次生传播文本给了受众解码《觉醒年代》的多重机会和多元视角,他们意图跨越圈层,构筑新的身份认同。这些亚文化的表征重构了主旋律正剧的意义。当代青年群体对媒介文本的多元解码,使主旋律正剧的传播以轻盈、普遍的样式逐步构筑起一种自洽的大众话语形态,获得触达受众的更多可能性,也形塑着互联网时代传统影视艺术的观看热度与传播黏性[4]。受众对《觉醒年代》的多重解读也许代表着亚文化的对抗性质实现了正式转变。
《觉醒年代》的播出引起青年群众的强烈共鸣正是因为契合了当下的社会思潮与舆论风向。“Z世代”的年轻人是在享受改革开放红利、在“强国建设”中长大的年轻一代,并不了解党史的细节,这也是大多主旋律电视剧在青年群体中“失语”的主要原因。豆瓣热评显示:“今天的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根本不敢相信的内容,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而《觉醒年代》打破了这种局面。正如学者周展安指出:一方面,如今享受国家发展红利的年轻人已成为爱国主义主旋律的自发扛旗者;另一方面,伴随社会发展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加深了年青一代对于资本主义的直观体验和认识,反过来也逐渐增进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在这一背景下,年轻人重新拾起了《资本论》《毛泽东文集》,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在社会舆论风向转变的重要时期,《觉醒年代》中为国为民奋斗、呼吁工人阶级站起来的知识分子拥有的革命力量与青春气息对当代年轻人具有深刻的感召力。
如果“60后”“70后”还只是将网络融入自己的生活,那么“80后”“90后”甚至“00后”的生活方式则完全由网络塑造[5]。
“Z世代”的年轻人习惯通过微博、微信、抖音、豆瓣等社交媒体来交换信息,分享见闻。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得到快速发展,民众在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了解国家议题和信息互换的过程中增强了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觉醒年代》作为文艺作品,蕴含着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关于该剧的二创视频和次生文本不断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引发了受众讨论,并与那些恶意曲解剧中人物形象的人据理力争,在争议中捍卫剧中人物的行为也是受众捍卫国家形象的表征。《觉醒年代》的剧迷在社交媒体上找到了意见相同的社群,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为剧情和史实解码,剧中的家国情怀也通过表情包等亚文化表征不断发酵、扩散,如豆瓣的觉醒年代小组、微博的觉醒年代超话等。
《觉醒年代》的历史背景正是国家积贫积弱、民众民智未开的时候。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知识分子和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青年人作为探索救国的人物出现。他们将爱国、救国视作理想信念和责任,这些人物救亡图存的行为给予受众在充满泥淖的社会现实中勇往直前、披荆斩棘的信念感,尤其是青年人透过影视剧能够看到比课本中更加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剧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时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台词和镜头语言深深激荡着受众的爱国情怀。
数字化时代的受众更倾向于以图像化方式进行信息表达与接收,《觉醒年代》的剧粉将以表情包为代表的图像符号、视频剪辑作为意义载体,进行轻松、诙谐的表达,以一种“萌化”的方式解构剧中严肃宏大的政治话语和议题,呈现出较为浓厚的网络亚文化色彩。例如,他们在豆瓣、超话等剧粉群体内传递个体的态度与声音,借助社交平台优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达爱国热情。剧粉群体内的情感输出由剧情讨论扩展至历史和国家议题,营造出一个健康向上的知识社区和网络环境,进而实现由爱剧到爱国的情绪嫁接和剧粉到爱国青年的身份转变。《觉醒年代》给社交媒体上的爱国青年找到了宣泄爱国情绪的出口,剧中将建党过程经过艺术化加工,生动再现了陈李二人建党的初心和使命。受到感染的网络爱国青年群体自发地在社交媒体上向更多人推荐这部剧。剧中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已经融入当代年轻人的血液,极大增强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
《觉醒年代》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尊重历史事实,以革命现实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为主旨,活化了教科书中模板化的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物群像,艺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这个主题。电视剧中陈独秀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倡导以民主和科学为准绳来检验政治、法律、伦理、学术和社会风俗等。这些正面而严肃的话题被电视剧以更为轻松自然的方式传达给年轻人,通过故事、人物和流畅的叙事将宏大的时代主题和个体联系在一起。在社会舆论风向转变、社交媒体给予受众更多元的方式解读媒介文本的当下,《觉醒年代》成功让“Z世代”的年轻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纳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价值观,完成了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感召。在这里,主旋律与亚文化实现了有效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