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微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与影像创作

2022-02-08 07:57:04齐亚楠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4期
关键词:铁画普通人纪录片

齐亚楠

(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大批生产经营短视听内容的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大型视频网络平台布局短视听内容外,更有一批像“二更”“一条”“梨视频”“抖音”“火山小视频”等一众自媒体平台主打短视听内容业务,布局微纪录片就是其中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微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立的纪录片样式,是为适应新媒体语境和新媒体受众衍生的一种新型媒介产品,是在技术变革引导下的一种文化变革的产物[1]。通过考察,不难发现这些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当今时代的人和物,探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却被忽视的美好,挖掘身边的凡人小事,记录普通人的“传奇”人生,从而传递出真善美的理念。本文以新媒体微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创作的角度出发,简谈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纪录片创作方法。

1 关注普通人的选题视野

通过考察不难发现,在新媒体微纪录片中,被讲述的人物大多数是普通群众,这些人都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一群人。针对这群普通人,创作者要做的便是发现他们身上蕴藏的不为人知的美。其实在生活中,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着并不普通的一面,关键是如何去挖掘、展现他的不普通。另外,选题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2]。当这些普通人的不普通的一面被挖掘出来并呈现在视听画面中时,便能带给观众一种陌生化的审美感受。如何发现、挖掘我们“身边不知道的美”,首先便体现在它的选题视野中。

新媒体微纪录片的选题,题材大致可以归为十大类:手艺人、美食、“草根”人物、城市故事、工匠、特殊职业、艺文类人物、行业精英、网络热点、社会公益。在这十种类型的题材中,被表现的主人公多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例如系列微纪录片《发现身边的好手艺人》在优酷等视频平台一经播出即获得数千万点击,这里面记录了很多普通的手艺人,如在弄堂修了一辈子表的修表师傅;通过按下快门记录美好爱情的婚纱摄影师;在指尖创作艺术的美甲师……再如《我们正年轻》关注了那些默默扛起国家建设发展重任的普通人,例如从在黑暗中找寻着“光明”的“极客”,到秒变“网红”的平凡农妇;从塞罕坝的林场建设者,到泸沽湖畔的助学护梦人;从修复着“乡愁”的建筑设计师,到敦煌壁画的“数字画师”等等,正是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小人物”,构筑起了一幅磅礴的“中国梦”大画卷。观众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普通人怎么活得不平凡”,从而读出梦想的意义、读懂人生的价值,并激发出前行的动力[3]。自电影诞生以来,对人的关注是影片一贯的主题,不计其数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被塑造出来,它们都承载着创作主体的创作理想。同样,在微纪录片中对人的关注也应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表现手艺人的题材中,微纪录片着眼于抢救性地记录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手艺。这些手工艺有的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则是具备民间传统特色却濒临消失的手艺。比如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中“用一辈子时间去探索蜀锦”的蜀锦传承人贺斌,他是80岁以下掌握全套蜀锦工艺的唯一传承人。蜀锦工艺复杂,例如一个看似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的动作“投梭”,就是把一个一公斤重的梭子在经纬细腻的丝线里流畅地甩出来,仅这项技能的练习就要花费3年。在这一类题材的作品中,着重凸显手艺人的情怀,传达他们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所经受的常人无法体会的孤独,以致敬民间艺人,并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后续无人的焦虑。

在表现美食类的题材中,以往《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宏大叙事的大制作作品引领着人们的观影体验。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纪录片用简洁轻巧的方式和以小见大的叙事角度,让街头美食展现在观众视野中,并让观众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这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也符合当下受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美食微纪录片更多关注的是一些就在人们周围,虽不起眼但味道颇受好评的美食,它们可能被放在走街串巷的扁担中,可能烹饪于随处落脚的移动餐车上,也可能是远离繁华地段的一家不起眼的小馆子,等等。这些纪录短片不仅仅介绍这档美食,还展现美食主人对美食的独特理解以及其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例如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着观众吃遍全国各地,打开了观众的味蕾,还以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唤起了众多人浓浓的乡情。又如《街头大厨》,其重点不在于呈现美食本身,而是用镜头更多地挖掘食物背后主人公的故事,从每集的题目就能看出,该片展现的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人生。那些面对不幸、痛苦、绝望,但依旧热爱生活、坚韧善良、充满希望的普通人,给广州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注入了活力与灵魂。《浪子回头》《家乡味》《开心就好》《下饭菜》《滴水之恩》《潇洒走一回》等这些作品中的美食店主就是大家身边的普通人,而他们的经历像美食一样给观众带去力量。因此在美食类纪录片中,介绍美食但不止于美食,还有浓浓的情谊和难以割舍的情怀,此时美食便因人情而变得更有意味。

在新媒体微纪录片涉及的其他几大类型题材中,无一例外地关注着普通人。由于他们接地气,与受众的生活非常接近,所以当纪录片展现这群人的故事时,能够让千千万万的人们产生共鸣。微纪录片画面具有一种自然的现实主义表现[4],人们观看微纪录片的主人公,就像是观察自己的生活,当微纪录片用声画表现主人公的情感、情怀时,观众似乎也察觉到自身也具有某种相似的情怀,从而达到对自己的一种认可。

2 递进式的三段式叙事结构

纪录片拍摄的是活生生的场景和活生生的故事,这些事件比摄影棚里的技师们重新塑造的世界生动得多[5]。在新媒体微纪录片中,创作者主张把每一个人都看作中国的缩影,每一个人都蕴含着中国故事。在具体的叙事结构上,新媒体微纪录片一般采用的是三段式结构:第一段落介绍记录对象的基本信息和当下的生活、工作现状,如主人公的姓名、年龄、职业,以及正在从事的行当或当下的生活状态;第二段落便是展开介绍记录对象现在从事的行当或正在做的事情所具有的独特性,即他的独特手艺(如《铁画情》)、深刻见解和生命体悟(如《我为诗狂》)、职业生活特性(如《寻道》),以及不平凡的历程(如《搭车去结婚》);第三段落是诉诸情怀,挖掘主人公从事这一独特行当或做出这一不普通的事件背后的心酸和内心的执着,可能是对亲人的亏欠,可能是对自己梦想的执着,也可能是对后继无人的担忧等。在声画表现形式上,声音成为最主要的叙事方式,以主人公的讲述为主要叙事线层层推进故事,并配以相应的画面。下面具体分析微纪录片叙事模式在短片《铁画情》中的具体体现。

《铁画情》片长4分11秒。第一段落从0分22秒到1分28秒,时长1分06秒。人物的讲述如下:

我呢,叫储金霞。从事这项工作五十年了,我已经七十二岁了。很多人都很惊奇,你这个铁画是用铁水浇的吗?是用模具压的吗?其实不然,铁画就是以锤代笔,以铁做墨,这样形成了一幅很优美的、很有民间特色的传统工艺品。

在这一段落中,主人公详细介绍了自己是谁,以及什么是铁画等基本信息。对观众来说,当看到一个短片时,他们是急于知道或者弄清楚被拍摄对象是谁、他是干什么的。所以,第一部分用于介绍人物基本信息,有利于解开观众的疑惑,让观众尽快熟悉主人公并有进一步观看下去的意愿。

第二部分从1分29秒到3分25秒,时长1分56秒。人物的讲述如下:

在制作的时候呢,是根据你的画面,我们要采取一个冷锻的手段,就是要剪、要挫、要叠,但是最主要、最关键的是红锻。它的核心呢,就是锻打技艺,这个是我们的灵魂。为什么只有芜湖有铁画?就是这种锻打技艺的难度。我父亲他是一个民间的铁工,铁画世家。我在十五岁的时候,报名了戏曲系,后来被我父亲知道了。他说这不可以,如果你不愿意读书了,你就要跟我学铁画。小姑娘嘛,我想我能干这个事吗?所以我心里就很不情愿,很埋怨我的父亲。有时候睡在床上,眼泪都直流。我学了三年徒,天天在做杂活,给师兄们锤泥巴、锤煤炭,帮他们拉风箱。所以我母亲也怪我父亲,我父亲说,要让她吃苦,这就是在锻炼她的意志,这一关她过不了,她就不能学铁画。所以,我父亲真是用心良苦啊。

这一部分集中介绍铁画的制作工艺,并讲述主人公从事铁画这一行业的原因。对于观众来说,第一部分的简单介绍并不能满足观众对铁画的好奇心,于是就要在第二部分充分展开讲述铁画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它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独特手段和方式。当主人公十分详细地将铁画的制作工艺一一讲述出来,并通过相应的画面加以补充和展现,能够让观众具体了解到铁画的制作工艺。这也正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用影像的方式具体、详细地展现出制作的过程,达到记录、还原的目的。当然,对于观众来说,还想进一步知道主人公为什么要进入铁画这一行业,在接下来的后半部分中,主人公讲述了自己走进这一行业的原因和背景。观众在她的讲述中,了解到她初期的迫不得已和其中遭遇的苦痛,以及最后的释怀和感激。在人物的讲述下,观众看到了主人公作为一名普通人有着一个并不普通的生活历程,五味杂陈的感情贯穿其中。

第三部分从3分26秒到3分59秒,时长33秒。人物的讲述的如下:

厂里(以前)所有的其他车间,其他的工种将近七百个(工人),现在不过十几个,寥寥无几了。我的师兄都八十多岁了,相继在去世。我是最小的也七十来岁了,所以我很着急,我觉得我还有好多事情要干呢!

在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铁画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在当下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以及日益衰老的主人公感叹自己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主人公的焦虑会反射到观众身上,观众也能体会到同样的情感。所以,在微记录短片中,最后一部分无不是对人物情感、情怀的挖掘和展现,力求在结尾部分以情动人。

新媒体微纪录片普遍利用的三段式结构,能够层层递进地讲述故事,从观众最关心的人物是谁,到进一步了解他(她)是怎么做的,再到体悟他(她)从事这项行当所感受到的不易和继续坚持下去的情怀。这种递进式三段式叙事结构,充分发挥了短片的叙事与表意潜能,这无疑是一种值得采用的讲述策略。

3 多变的声画节奏与丰富的细节表现

在新媒体微纪录片中,与宏观的三段式结构相衬托的便是大量的细节展现,无论是在内容挖掘还是在形式感上,都有精心的设置和思考。首先在形式感上,最明显的便是微纪录片的开场常常都是先插入一两句简短点题而又意味深长的人物话语。例如《铁画情》的开场讲述话语是“铁画改变了我很多很多,离开这个,我是一无所有。铁画是我的第二条生命”。这种意味深长的话语设置了悬念,使得观众想进一步探寻为什么她如此热爱铁画,进而产生看下去的欲望。

此外,新媒体微纪录片惯常使用同期声、音乐,以及照片、书信等表现性材料来营造节奏上的变化。例如,《下饭菜》利用快节奏的剪辑方式、可爱灵动又俏皮的花字,再配上与香味扑鼻的烹饪过程反差感十足的古典音乐,让观众在愉快、温情的氛围里不知不觉领略美食,提升观看体验。

主人公的自我阐述是微纪录片的叙事主线和动力,但我们并未在任何一部微纪录片中看到人物阐述是从头讲到尾的,一般是在人物讲述完一个小片段时,加入一段同期声或使用表现性材料。如果人物一刻不停地从头讲到尾,自然是没有变化的,这种没有变化的讲述方式极易使观众感受到疲劳。因此,在声画组合上有变化,便是有了节奏,有了节奏,就有了轻重缓急,有了审美趣味。所以在新媒体微纪录片中,可以适当地使用音乐、图片等表现性素材,来营造节奏上的变化。例如在《铁画情》中的第一段,当人物介绍完后,插入的是一段脚踩踏板的同期声影像,使人物讲述的节奏有了短暂停顿。接着再讲述铁花的独特性,随后又是加入同期声影像,再次暂停人物的讲述。在第一段落结束准备向第二段转场时,采用的是两个展示铁画作品的空镜头素材,这又是一个节奏上的变化。

在内容上,注重对细节的展现和挖掘。在三段式结构中的第二段部分,也就是具体讲述人物从事某一行业或某项事情时,会使用较大的篇幅挖掘细节。比如在《寻道》的第二段落中,主人公女道士讲述曾让自己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情:一次出远门归来后,徒弟告诉她没有米了,听到这句话后,她感到十分的愧疚,因为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是宝贝,而在她这里却饿了肚子。于是,她就将自己的住房变卖掉,为道馆补贴生活费用。这个细节就体现出了主人公的慈爱和对修道生活的真挚热爱,从正面烘托出主人公的执着。展现细节就是挖掘具体的事件,挖掘有意味的情节。在丰富的细节展现中,能够呈现给观众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主人公。空洞的言语不能给影片灌注生命,而感人至深的细节却能让短片充满生机、更接地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色彩与形式,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创作的新形式,正以新的展现力、传播力,构建纪录片创作发展的新格局[6]。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观看方式逐渐变得碎片化,在这一背景下,微纪录片、微电影等微视频内容有了广阔的生长空间和消费需求,因此掌握契合受众审美心理,同时适应时代发展的微电影、微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对于短视听内容的生产者来说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铁画普通人纪录片
“有温度”的铁画
——储铁艺铁画作品欣赏
科学之友(2022年12期)2022-12-22 02:29:30
普通人的梦
做人与处世(2022年4期)2022-05-26 21:50:38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金桥(2018年1期)2018-09-28 02:24:36
探访非遗芜湖铁画传统手艺获新生
北广人物(2018年9期)2018-03-10 08:17:20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芜湖铁画的价值探索
芜湖铁画艺术品产业化发展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7期)2016-05-04 04: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