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涉农纪录片的创作研究

2022-02-08 07:57:04李其东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14期
关键词:纪录片农村文化

李其东 王 东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 涉农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涉农纪录片主要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题材,展现最真实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客观反映农民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中的心路历程,并展现整个社会的变迁。

我国涉农纪录片主要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这个时期许多影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开始把以农村为题材的纪录片作为主要的拍摄主题,越来越多的农村纪录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是这个时期的纪录片大多是展示相对落后的农村生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农村建设力度也越来越大,农村不再是破败不堪的景象,此时许多反映农村建设现状的纪录片也应运而生[1],比如《空山》《学生村》等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步入新时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乡村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在纪录片作品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涉农作品的数量大幅增加,同时作品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比如,2015年的纪录片《美丽乡村》记录了从南海渔村到极北之地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村庄风光,将乡村的生活百态展示出来;2021年的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主要围绕我国精准扶贫工作,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和鲜活的故事,真实地反映出减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向世界输出极具中国减贫特色的智慧和经验。

2 乡村振兴视角下涉农纪录片的多重意义

2.1 传播国家战略

纪录片本身就呈现出一种自然和真实性,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能够进入某种特定的情感状态,并且接收纪录片中蕴含的各类思想表达,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纪录片更容易实现对政策宣传的包装,通过纪录片能够更好地达到政治宣传目的。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导演弗兰克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该纪录片详细介绍了美国参加战争的目的,向广大观众传播了“为正义而战”的观点,起到了政治宣传的作用。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战略,通过纪录片的创作与包装,能够更好地向公众传播国家战略,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升民众对这一战略的认知程度与支持力度。

2.2 助力乡村发展

一部优质的纪录片存在“溢出效应”。“溢出效应”主要指的是某一个主体的特征或行为,对该主体以外的其他事物产生显著的经济影响。比如,2012年拍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首播后,许多观众开始追捧纪录片中所出现的特色农产品和美食,通过电商平台等方式购买节目相关美食产品,甚至有观众前往纪录片中的特色乡村,带动了当地村庄的旅游业和餐饮业的发展,这种乡村美食纪录片的“溢出效应”,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助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除了有独特的食材、农产品,还有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如原生态田园生活方式、地域性乡村生活文化等,这些都可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通过纪录片“溢出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而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2.3 增强文化自信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涌向城市,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被许多离乡年轻人抛弃、遗忘。实际上,乡村传统文化既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又蕴含了人对自然的态度及其生活方式,乡村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内容。要学习与发扬乡村文化,重要的是要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纪录片在取材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控性,创作者可以针对某一乡村文化题材进行设计,构建出一个客观真实的故事。被精心设计的纪录片能够很好地激发观众对乡村文化的想象,进一步引发观众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乡村纪录片弘扬文化的作用[2],让观众接受和学习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2.4 留下乡土记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高速发展,并不只在城市留下了发展印记,在乡村也同样留下了发展痕迹。从改革开放之初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再到2020年全面脱贫,乡村正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基层上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3]而记录这种历史、过往、发展最有效的工具就是纪录片,如纪录片《小岗纪事》用镜头记录了新时代小岗人的面貌,讲述了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中人们为乡村振兴建设不断奋斗的故事,跟踪记录了小岗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重大决策,常常从宏观上记录这一战略的历史进程,并且通过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农村收入指数等数据来衡量乡村的发展成就,而参与乡村振兴的个体的命运往往被忽视。通过记录某个人或某件事来反映乡村振兴,能够更好地从侧面反映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如何实施的,记录下个体为乡村振兴发展作出的贡献。例如笔者拍摄的纪录片《“00后”乡村教师》作品中,讲述了主人公在完成国家乡村教师扶贫计划后,悄然无声地走向乡村教师岗位,默默为乡村教育发展、振兴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3 乡村振兴视角下涉农纪录片的拍摄原则

3.1 典型性

乡村振兴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以乡村振兴为视角拍摄纪录片,必须体现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缩影,即秉承“典型性”原则,把焦点聚集在有代表性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上,否则拍摄出的纪录片没有重点,无法吸引观众。纪录片在选题时要坚持以小见大原则,通过一个个人物或故事展现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时代缩影,用有限的记录时长和故事展现出无限的生命力。比如,纪录片《记住乡愁》为更好地体现中国劳动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其中一集描述了世界最险要十条道路之一——郭亮洞,该公路位于河南省辉县郭亮村,是全村村民用无数心血和时间开凿的生命之路。郭亮洞的成功修建,不仅开辟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而且让郭亮村的各位村民放弃了曾经封建保守的理念。一条公路的修建,体现了郭亮村村民不畏艰辛困难的勇气,展现了当今社会中国老百姓的新面貌、新形象。

3.2 时代性

纪录片的生命力是时代性所赋予的,时代性是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原则。乡村振兴是当下重要的时代背景,让观众有代入感、有认同感的纪录片,必须要把握好时代性原则,与当下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紧跟时代步伐,体现中国特色[4],用镜头精准记录乡村振兴中发生的各种故事。笔者在拍摄作品《“00后”乡村教师》前,认真学习了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了解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能够发展更加公平有效的乡村基础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而确定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向和内容,契合乡村振兴时代背景。

3.3 真实性

纪录片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最重要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创作者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需要在真实的环境和条件下记录主要人物的事迹和故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观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更希望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能够感受片中所记录的人生百态。特别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拍摄的纪录片,更要把握真实性原则,不能有任何编排设计的痕迹,让纪录片中的主要人物流露出真情实感,让观众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比如,纪录片《四十年四十村》,真实记录了自我国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发生的实际变化,通过40个村庄发展自身特色产业并取得成功,村民过上更好生活的实际案例,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能够了解当代农村发展的现状,了解美丽乡村的新形象,对于乡村认识有了质的改变。例如,片中永州桐冲口村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旅游产业,让许多贫困户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用纪实性的手法带领观众感知农村变迁之美。

4 乡村振兴视角下涉农纪录片的拍摄叙事策略

4.1 画面展现

自然的画面构图能够起到氛围营造和渲染形象的作用,直接影响观众对纪录片的感受,因此在片中运用某种特定的构图场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比如,纪录片《拉林河畔》中有一个画面是阳光照射在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5],此时淡黄的阳光就象征着秋天的丰收,象征着村民的喜悦,整个画面从侧面反映出村民们对于农村经济转型的热情。在笔者拍摄的纪录片《“00后”乡村教师》中,有一个画面描述了主人公骑着电动车迎着朝阳去学校教书的场景,“骑车”展示出许多乡村教师不惧艰辛险阻,仍然踏上回报乡村、振兴乡村的道路;“朝阳”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朝气蓬勃、前景光明,另一方面展现了乡村振兴正当时、势不可挡。

4.2 声音营造

合理运用声音语言能够更好地传递真情实感、讲述贴近人心的故事。乡村振兴下的农村纪录片既要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又要带给观众强烈的参与感,因此对同期声的运用十分重要。如果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同期声,则创作完成后的纪录片会有不接地气的感觉,同期声的使用保持一定比例,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客观角度上还原最真实的乡村生活。比如,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全片都采用同期声讲述故事,并未出现任何一处解说词,所有的声音都来源于村民之间的日常沟通,还原了最真实的乡村场景,让观众从农民朴素的话语中对乡村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笔者拍摄的纪录片《“00后”乡村教师》也全部使用同期声,以传达真实情感,还原乡村教师的真实生活。

4.3 叙事角度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涉农纪录片要尽量采用平民化叙事视角,立足于普通群众的生活点滴,拉近观众和影片的距离,拉近乡村振兴战略和普通农民日常生活的距离,使观众真切感受影片的魅力,产生情感共鸣。例如,纪录片《山路弯弯》主要讲述了村干部谈永刚的故事,用平实的拍摄手法,描述了村干部带领农民开展水果种植、共同奔向富裕生活的故事,让观众能更好地感受村干部的勤恳热情、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同时,纪录片要有不同角度的话语主体,从多个维度表达主旨,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纪录片叙事效果和传播范围。比如,笔者拍摄的纪录片《“00后”乡村教师》,除主人公外还拍摄了其他乡村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通过他们的视角反映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让更多观众了解乡村教育的现状。

5 乡村振兴视角下涉农纪录片的拍摄要点

5.1 全范围覆盖乡村振兴各项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要达到该要求就要有具体的振兴路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五驾马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五张蓝图”。所以,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纪录片的拍摄不能仅局限于某个着力点。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纪录片拍摄应该覆盖乡村振兴各项内容,更加全面地记录乡村建设和发展情况,吸引观众关注乡村振兴,参与到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

5.2 全角度呈现参与主体生活百态

乡村振兴绝不是一个人或是一类人努力就能实现的,需要数代人不懈努力才能实现。乡村振兴除需要乡村教师外,还需要乡村治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人才等,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农村生活的原乡人。因此,在乡村振兴视角下拍摄农村纪录片时,要尽可能覆盖所有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通过呈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百态,让更多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产生情感共鸣。

5.3 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耕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上有着独特内涵。近年来,我国部分乡土艺术面临失传的困境,沉淀了几千年的乡村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一步,将村落文化与乡村纪录片结合是传承文化关键点[6],通过拍摄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纪录片,传播乡村文化,不仅可以保留不同地域特色乡村文化中的人文价值和历史底蕴,同时也能向海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中国乡村新形象。

猜你喜欢
纪录片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谁远谁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电影新作(2014年4期)2014-02-27 0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