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艺
(作者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台)
在电视节目走向专业化、栏目化的今天,如何实现栏目的优化,提高栏目质量,使电视专栏节目更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除了“硬核”内容,对受众审美趋向的思考与把握也很重要。“美学是人学,美神是人。”[1]电视节目的收看主体、电视信号的接受者是观众,节目应与受众息息相关,对其生活、工作有一定指导或启示作用,满足其物质、精神实际需求,进而引起共鸣。下面就以笔者策划、创立的几档电视节目为例,谈谈专栏节目如何从观众的实际审美需求出发,进行准确审美定位和恰当细腻的审美表现。
笔者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3年到电视台工作。从责任编辑、独立制片人、编导、包装组长到后期包装制作,多个岗位和工作角色的转换,让笔者在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努力认真和创新理念这两点也让笔者收获满满。
先谈谈1995年笔者创办并担任独立制作人的电视专栏节目《装饰天地》。除了负责节目制作,笔者还承担营运创收任务。彼时,《装饰天地》首开装饰行业之先河,收视率位居同时段第一名。该节目以装饰服务为宗旨,意在通过节目中展现的空间、动态、色彩、音乐和平民化等方面,探索把握电视栏目的美学趋向,提高受众的审美情趣。
电视是时空艺术,其与装饰艺术巧妙地融和,能让电视专栏节目在多变的空间组合中,把精彩纷呈的装饰空间展示于荧屏。
说起来,装饰的空间浩瀚而博大,小到穿着,大到摩天建筑群体,无奇不有、美不胜收。以家庭装饰为例,虽然世界很大,家庭很多,但绝不可能找到两个装饰完全相同的家庭。我们栏目把法式、美式、中式、欧式等各地区代表性装饰风格,以及古典、原始、现代、朦胧、神秘等不同装饰艺术类别,容纳于不同的空间里,再用不同的方式组合,于是《装饰天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显得多姿多彩:首先通过装饰不同的动态,反映出装饰材料、装饰方法、装饰市场的发展变化;然后,通过装饰的不同动态,为观众展现出不同的装饰效果。装饰的动态美充分体现了出来。
色彩对人具有直接敏锐的感官刺激和影响情绪的作用。在这一点上,装饰和电视是一致的,两者都是色彩的视觉艺术。《装饰天地》栏目通过突出装饰的色彩美,提高观众对视觉艺术的审美情趣。有一点须注意,因电视屏幕表现出的色彩效果和实际生活中的不尽相同,所以,电视节目应大胆合理地调度色基调、色饱和、色对比以及光调反差度,用真实再现与艺术夸张结合的手法,使节目的画面精美纷呈,在屏幕上呈现最佳视觉效果。
电视是视和听兼备的艺术。“不同艺术门类的美学,在结合哲学美学的形而上的基础上,又可派生和分化出更为具体的实用美学。声乐美学就是在音乐美学的基础上派生出的新型实用美学。”[2]同样作为实用美学的装饰美学,恰当地与音乐、音声美学相结合,便会相得益彰。在让观众直接观赏到《装饰天地》带来视觉美的同时,我们若隐若现地配以与内容相符的或优美、或轻快、或诙谐的音乐,唤起受众的想象,烘托出节目的立体美,这是《装饰天地》栏目当时追求的艺术效果之一。
“人类艺术史上的各个艺术门类,都是‘审美的人’的自我创造,都是人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延伸。建筑与园林、雕塑与绘画、音乐与诗歌、戏剧与影视,无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都是人类自身和人类生活最自然的审美延伸。”[3]电视节目是办给观众看的,是为千万百姓文化生活服务的,其追求的是普及的、通俗的、大众的、实用的艺术,是“平民化”的美学,如果专业化太强,就会“曲高和寡”。有时看似“下里巴人”,反倒更能贴近实际、大众和现实生活,“装饰之美”才更容易通过电视屏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众是大众文化的参与者,也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主体……大众能够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主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审美客体直观呈现使得审美的门槛降低,审美不再是文化精英的特权。大众文化往往借助影像媒介呈现感性化的通俗易懂的真实世界,主要表现为诉诸直觉的感性的影像文化,是一种通俗化、流行化的文化,易为大众所接受。它通过传媒中介来直接呈现形象,比解读传统审美过程中的文字符号直观得多,审美要求降低了,广大的普通大众可以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主体。”[4]一档电视栏目,最根本最实际的,就是立足于大众的诉求、“平民”的需要,在节目中少一些抽象概念,多一些实在和实用。
《装饰天地》积累了宝贵的一线经验,但我们也发现了不足,尤其是把握大众审美趋向方面需多下功夫,提高栏目水平和质量。
心理学家认为,电视栏目的创作和鉴赏,是一个心理过程,受心理规律的支配。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我们理解任何东西,是用活动的意识去积极参与。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美的鉴赏过程和创作过程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在审美鉴赏中,鉴赏者将自己审美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在美的对象身上得到体验。
电视栏目是不同电视节目的组合形式,目的是通过节目内容的归类,给电视观众以选择权,观众主动选择的过程,就是审美需求实现的过程。因此,审美心理规律一旦在现代电视受众中产生作用,必然形成一定的审美定势和趋向。电视栏目符合这种趋向,才能优化目标观众,才能具有较高的收视率和竞争力。同时,电视受众才能通过收视的主动选择,提升对节目审美鉴赏的主动性,从而保持对节目持久主动的热情和期待值。
“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表明,审美活动一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紧紧相伴的。将审美活动置于人类文化的总体构架上来看待,就会发现,以艺术活动为核心的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分支,始终对于人类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5]1
2000年,笔者编导了两期人物专访节目《大画家的一天》和《诗琴画意》,节目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反映出节目对当时大众审美趋向的把握准确度。《大画家的一天》,以纪实方式展示著名画家周春芽先生的一天。周春芽被称为当今在世最贵的艺术家,一幅几十年前的画作卖出4370万元的高价,虽然采访他的时候,他的画还卖不到千万高价,但在国内知名度已很高。油画《藏族新一代》是周春芽1980年创作的作品,在1981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得二等奖。他坚持自由的创作形式,风格与中规中矩的学院派不同,哪怕与主流市场出入很大,很多人表现出质疑,但他也因为其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而被关注。
采访周春芽时,他时任成都画院副院长、四川美协副主席,与他一样,笔者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与学长交流起来自然更随意一点。畅谈中,笔者发现他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所以决定一改以往常用的访谈方式,以更轻松和接近生活日常的方式,从早晨洗漱开拍,真实记录一位知名画家生活的点点滴滴。
周春芽的家在玉林,房间很乱,卧室没有一张床,只摆放着一张席梦思床垫。墙上一幅醒目的巨大油画,画面白底,一条绿色的狗张牙舞爪。笔者问,为什么把狗画成绿色?他竟然有些默然。他说一生只流过两次泪,一次是父亲去世,一次是爱犬离世。爱犬和他形影不离,他的“绿狗”系列就以这只爱犬为原型。周春芽对爱犬可谓真爱,十余年间创作了几十幅“绿狗”系列作品,不同的画面中,狗狗拥有各种情绪和姿势。“绿狗”成了一个符号,模糊、亲密的场景是这种象征不确定的延伸,暗示了现代人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危险。1999年,爱犬病逝,周春芽说:“我难过至极,一年半都无法提笔作画。”
随着镜头的推移,在客厅钢琴上,我们见到了他前妻的照片。谈起前妻,他眼中闪过一道光,下意识地抹了抹相框。画面中,周春芽体现出感情细腻的一面。当我们和他来到成都画院,气氛一下轻松愉快起来,画画、喝茶、聊天。晚上,按惯例,他去小酒馆会好友。那时小酒馆不算太有名,平时就是几个画家在此聚聚而已。那天我们遇见了赵能智、何森等知名画家。周春芽是当代艺术家,学的是西画,画风洒脱轻快,所以节目没有刻意摆拍,就是让其自由发挥,让他们把我们当空气就好。
成都的休闲,画家的潇洒,使画面充满了人间烟火。我有意将画面处理成高级灰,背景音乐选用列侬的Imagine。烟雾缭绕中,一个有着淡淡忧伤、有血有肉且才华横溢的画家呈现在观众面前。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超出预期。宣传部专门派人来调看节目,周春芽说这么多节目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专题了,很生动。
现在想来,节目的成功,主要源于我们用心发现了知名画家不为大众所知的一面,他的善良、洒脱之美,甚至他的一丝丝无奈、淡淡忧伤,真实如你我身边朋友一样可感可知,观众看到的是多维的用画笔热爱生活的画家。
同期,笔者执导的另外一部人物专访是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戴茹。她是四川成都梓又古琴馆馆长兼首席执课教师、成都古琴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古琴专业大赛评委。早期,戴茹拜蜀派古琴第六代传人曾成伟先生为师,习琴10年,受到各大派别名师指点,特别受到李祥霆、龚一、成公亮、吴文光先生的悉心指导,对其形成戴式风格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较于周春芽西方式自由散漫的烟火气,戴茹是满满的中国风。初识戴茹老师是她率领8名弟子合奏《阳关三叠》,音色飘逸、幽雅、空灵。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留下了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而今在空中萦绕不绝的一首中国曲目就是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古琴曲《流水》。听着天籁般的琴声,笔者当即决定约戴茹老师做专访,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发现民族文化经久不衰之美。
为了更好地表现古琴的清雅,我们把拍摄点选在望江公园的竹林。戴茹老师穿着汉服,朱红圆领袍、艾绿上衣、藕色绢衫、白色纱裙,操琴时潇洒超脱,琴风时而清和婉转,时而空旷悠远,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戴茹说,在四川音乐学院主修扬琴专业时,无意中听到曾成伟教授的悠悠古琴声,从此就迷上了它,还常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就为了听李祥霆老师几句点拨。同行笑她是“琴痴”,就是这份执着让她获得了不俗的成就。
古琴结缘、操琴、请教、推广、琴人合一,我们抓住戴茹每一个重要阶段的“点”,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表情等细节,构建出曲美、人美的瞬间。此期节目,从策划、文案、编辑包装、音乐,甚至片头,笔者都亲力亲为。播出后,节目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此后,戴茹老师事业蒸蒸日上,古琴曲受到业界推崇和赞誉,她还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古琴普及交流活动,知名琴学理论家唐中六先生因此高度赞誉:“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
2017年,笔者和几位资深电视工作者筹备一档以人物访谈为主的周播栏目《我的家人我的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着一方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相关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成为我们开办《我的家人我的家》栏目的契机及文化行动深厚的理论支撑。我们在节目中倡导大家正确认识家与家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而我们对家与家人的诠释是放大了的,祖国是家,团队和身边的人都是家人。在走向老龄化的今天,我们更要弘扬家与家人、家风家教背后传达的深刻的中国式传统文化审美和价值内涵。
在审美活动的系统中,那些渗透在大量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性活动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精神和审美理想,表现出人类对于客体世界的驾驭能力和审美意识的提升,也是审美活动广泛性和深拓性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审美水准的提高,人类实践中许多不具备审美特征的活动正在越来越多地渗入美感特色,在满足人们实用需要的同时,进入审美活动的体系,成为非独立性的审美活动;另外,也有一些非独立性的审美活动逐渐失去实用功利特性,进入相对独立的审美活动系统。这一系统,就是艺术活动系统。[5]6
借此,我们给《我的家人我的家》定位为以人物访谈为主的周播纪录节目,受众是有一定知识背景、热爱生活、对美好生活有无限憧憬的人群。节目既服务大众,又指导人们生活,同时传播积极向上、精神大美的生活理念。每期人物围绕其正能量的典型故事展开,让每一期成为一次心灵洗礼,为人们的俗世生活增加一道净化器,让观众倾听内心的声音。
代表作《谢洪家事》,说的是新中国培养的导演谢洪及其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谢老师的家及其家人的故事令人唏嘘,而他作品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更令人感动。《陈巧茹的戏剧密码》,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巧茹,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当年与恩师共担了什么祸福?节目逐一揭开。《人虽渐远笑依然》中的刘德一,荧屏喜剧之星在作品中总给人们送去笑声,生活中坚强、智慧、执着以及永不言败的川人精神,在他的家事中、在众说纷纭中徐徐展现。我们的栏目播出后,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有的节目还被川台送到国际频道播出,影响力很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内容形式上表现美,还是从正能量的故事中凸显时代精神和人物风貌,作为电视工作者,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人和事中抓住美的核心瞬间,从一个“美”的点传达审美内涵,捕获、启发广大观众对美好事物、人生和世界的认知,引导增强大众对审美的判断力,让电视起到净化人心、正向影响和教化大众的作用。
电视专栏节目的审美趋向是时代文化的产物,更是民族审美情趣积极更新的结果。它和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紧密相关。电视工作者只有把握文化建设的时代脉搏,充分认识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传达积极高尚的美学思想,才能制作出大众喜爱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