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作者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台)
我国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在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很多次转型,如访谈场景从传统的演播室转向流动的室外场景,访谈形式由单一的“一问一答式”转向沉浸式纪实访谈。但万变不离其宗,转型的目的都是与时俱进,更加真实地讲好人物故事。本文以具体的人物访谈节目为实例,分析电视人物访谈节目如何讲好故事。
人物访谈,最开始只是一种采访的手法,现在多被看作一种独立的文体[1],成为专访报道中的一种文体。在人物访谈节目转变的过程中,学界对人物访谈也有了多维度的定义。比如,曹璐认为人物访谈是“记者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进行专题性访问和报道的新闻样式”[2]。荣乐娟把它定义为“记者在特定背景下,就某一特定问题对具有新闻性的特定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3]。薛国林认为,人物访谈“是针对一些专门问题或事件,对有关人物进行访问的及时性报道”[4]。这些关于人物访谈的定义都使用了“新”“及时”“特定背景”等表现时效的词汇,这体现出人物访谈具有及时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好故事首先要有意义,要与时俱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了解电视节目故事的创作方式,就要知道目前社会的面貌与走势。在选择访谈对象时,也要发现这个人物与时代的关系。每一个人物的成长都和时代的发展紧密关联、与时代同频共振,所以讲好故事一定要了解大局、跟随时代。
2021年开播的《鲁健访谈》是一档30分钟的高端人物访谈节目,节目将视线聚焦于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涉及政治、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当前,整个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昂扬向上的发展状态,这个节目是开创汉语国际传播新局面、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新尝试。访谈节目的魅力在于,主持人与受访者借言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正因为如此,一档优秀的人物访谈节目,一场成功的对话交锋,足以让受访者自然流露其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观众也可以从他们所分享的生活经历、成长心得当中得到共鸣或启迪,甚至得到时看时新的愉悦感。《鲁健访谈》将受访嘉宾定位为全球影响力人物,虽然他们的背景、身份、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展现出个人的进取心,以及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属于这个时代的珍贵印记,他们的人生故事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
做过编导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已被报道过多次,重新再做就很难。而要想做出新意,就需要有独到的见解。新意如何来?新意要有独特的视角,要有深度的思考,在电视人物访谈节目中,这一点尤其重要,每一个访谈节目,都需要有自己独有的特征。深度人物访谈节目《立场》的主持人易立竞曾在公开课上讲述了《立场》背后的节目制作故事。易立竞身上有很多标签,如“故事大王”、“中国最好的人物访谈记者”、《南方人物周刊》前高级主笔……但最深入人心的,无疑是她优秀的访谈能力。她的独到见解和犀利提问,是她主持风格的标签。也是因为这样的风格,我们看到了节目中,杨幂在面对提问时的直接回应、陈楚生的尬笑搓手、郭敬明当即截断话头的“下一题”……这些真实的记录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为了追求“异”,是为了坚持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的统一。宏观真实就是把握大局,使人物可以和当下的时代相连,微观真实就是提前做好功课,把采访功夫下够。
范敬宜在担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期间每天写一篇“值班手记”,然后以《每日快讯》的形式印发报社各部门。他曾有过这样的表达:在对“铁法官”谭彦的事迹报道中,虽然文章写得感人,但是文章中过多地描述了谭彦在生病之后不肯休息,也不肯去医院治疗,反而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加班工作的事情。这样的描写,在导向上会有问题。因为一方面,我们呼吁广大青年、干部要重视身体健康;而另一方面,却表扬他们有了病,不去看,反而更加努力工作。这在宣传报道上,是有矛盾的。总之,宣传先进人物,要讲究分寸,讲究科学,要合情合理。如果宣传过了头,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5]。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2021年,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的时代人物访谈节目《一师亦友》中,主持人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节目中,主持人这样描述他:从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青年进阶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大牛,薛其坤的成长之路似乎没有什么奥秘。回顾他30多年的经历,不难发现他遇到的困难,我们都曾遇到;他面临的问题,我们也都曾面临。数学、物理、考研、英语、孤独、想家……但最后,我们和他差了一个未来科学大奖的距离。这个距离的产生,源于薛其坤每一次的不放弃。
这样的表达,具有亲和力,也具有人情味,高明的讲述是在不动声色中突出鲜明的观点。要用真情去感染观众,用真实的、接地气的故事去打动观众;要把“英雄”作为“人”来对待,不能说先进人物就全是完美的;要把这些英雄人物,放到真实的“人”的前提之下,体现他们的非凡之处。这样的故事才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才能够给观众更多的启示,也最能让观众接受。最能打动人、感染人的故事,一定是具有人情味、体现人性光辉的故事。对于人物的描述越生活化,就越显得“真”,越有一些插曲和不完美,就越感觉“实”。如果一味地去仰视他们,就会让观众感觉自己与他们离得太远,也会越来越不信任他们。
好的节目从结构上看,会给人一种自然和均衡的建筑美感。结尾是表现主题的最后一锤,也是令节目结构完美的重要部位,精彩的结尾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激发感情、引发思考的作用,让节目最后给受众留下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一师亦友》节目在采访中国载人深潜“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时,节目结束语是这样的:“万米深渊,妙不可言。从无到有,从自主集成到自主创新,这段万米之路我们走了20年。在叶聪看来,这段万米之路也只是刚刚打开了深海的一个门缝儿,深海科研工作者对海洋的探索永不会停步。所以,未来地球表面面积71%的海洋深处可能发生的故事,令人无限遐想。”最后的这句话,宕出远神,提高了节目的意境。进入新媒体时代,结尾这“最后一锤”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一位由媒体人转行去写公众号文章的作者认为,公众号写作要求文章结尾有很高的水准,因为通常情况下,读者看到最后,才会转发。
杨振武在《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一文中提道:“以小事件透视大时代,以小人物折射大变化,以小故事揭示大趋势。”[6]有时候,用朴素的事实来讲述一个人跌宕起伏的命运,比高声赞扬更能有力量。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我国正在从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围绕首都北京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一师亦友》节目对话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探月工程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那么该工程的总设计师吴伟仁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又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一师亦友》节目展现了这位总设计师的成长之路,以“三段距离”的结构书写他的成长故事。第一段距离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讲述吴伟仁作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克服重重难关,最终完成了“探月工程”伟大壮举的故事。第二段距离是从四川到北京的距离。吴伟仁的出生地四川省平昌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吴伟仁本来只是大山里的砍柴娃,但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段经历让人动容。第三段距离是从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讲述了他从有志青年到顶尖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吴院士在节目最后表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到“做到”的距离,鼓励大家只有努力奋斗、排除万难,才能实现终极梦想。节目通过内涵、跨度、多个维度讲故事,让观众从故事细节中得到了更多的激励。
观众在观看电视人物访谈的时候时常会有一种感觉,虽然很多人物非常优秀,节目的题材也相当好,但是总感觉“火候”不够,其实很大的原因就是人物访谈没有细节、没有冲突。那么,该如何在冲突中展开故事呢?《水浒传》里武松打虎的情节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原因便是作者是通过描写武松的内心冲突来表现他怎么打虎的。
《立场》第一期节目,将对话俞灏明的场景选在了上海的“醒来死亡体验馆”。对于一个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嘉宾,经历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一场冲突。不明就里的人会以为这是在博眼球,易立竞也担心受访嘉宾会有此误解,所以在向嘉宾征求意见时,她给了对方备选方案,真诚地向对方解释这个选择的初衷,是想让对方在这个空间里看到一些可能被自己忽略但一直存在于心里的情绪。俞灏明欣然答应,并在体验和采访的过程中、在内心冲突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内心。
一些真人秀类综艺节目,如《向往的生活》《一起露营吧》等节目,其实也具有访谈节目的功能。在这样的节目中,嘉宾的聊天更加轻松,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这使得节目在内容挖掘上的难度变大,成本也变得更高。2016年,纯粹演播室形式的访谈节目慢慢退出舞台。从此之后,访谈节目逐渐探索其他的展现形式,旨在从内容和形式上尝试“访谈+”的多种元素混搭[7]。例如,《鲁豫有约》选择在访谈形式上进行突破,走出固定的演播厅,让嘉宾回到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环境中对其进行沉浸式访谈。这样的沉浸式访谈,是在嘉宾熟悉的场景中进行的,在熟悉的场景下,嘉宾能够更好地敞开心扉,回忆在这个场景中发生的故事。《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和《奇遇人生》的沉浸式访谈形式,都需要根据嘉宾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提前进行节目设计,去一个或几个能让嘉宾产生更多感触、回忆起更多故事的场景当中进行访谈。《奇遇人生》节目中,当嘉宾说到某些故事、在某个场景下的感受时,主持人会表达独有的观点,这样的访谈过程,是思想的碰撞过程,并且这种在特殊地方、特殊时间下进行的访谈能给观众带来更真实的感受,比纯粹的访谈节目有力量。人物访谈节目在沉浸式访谈的形式下,可以利用不同的场景推进节目流程。例如,《一师亦友》栏目在报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的节目中,在其化妆间、排练厅、舞台等地方的镜头转换,推进了节目的流程。而且,这样的场景转换,也能把嘉宾带到情景之中。在具体的环境当中,嘉宾的人物形象会更加立体、更加全面,嘉宾也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去更好地探索自己。
一切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对普通人物生存和命运的起伏的描述,肩负着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优秀的人物访谈节目也是如此。我们强调人物访谈节目要讲好故事,但何为讲故事?何为讲好故事?于电视人物访谈节目而言,讲好故事是了解大局,选择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时代人物;是见解独到、注重人情味,重视结尾;是以人物命运为主线,巧妙设计冲突;是运用沉浸式访谈的方式搭建“有故事”的场景。事实上,发生在人身上的故事、围绕人物命运展开的访谈,比雄壮的感叹更有感染力,更能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