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持续积累与全球化的关系

2022-02-08 07:08王晓丹
经济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全球化

●王晓丹

一、资本过剩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和阐释了资本增殖目标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具有局限性, 并以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相对的生产方式, 而不是像资产阶级学者宣称的那种普适的、永恒的、绝对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提出, 资本过剩是资本积累必然发生的一般规律。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本增殖,因此,比较增殖以后的资本和增殖以前的资本, 生产的相同甚至只有更少的剩余价值量, 也就是说,当资本边际利润下降到0 或负数时,资本积累将会停止, 出现资本的绝对生产过剩。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驱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存在局限性。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停滞点,相对于让民众过上体面的生活而言, 生活资料还生产得太少; 相对于最大可能的生产效率(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而言,生产资料也还生产得太少。

然而,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又指出,资本具有“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的力量。那么,如何解释马克思这些论断的相互冲突呢? 通过考查发现,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扩张能力有限的结论, 是通过分析一个封闭的成熟资本主义经济体而得出的。

不同于资产阶级学者把资本主义经济描述为自组织地运行在持续增长的轨道,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所具有的临界、逆转和负向累积效应等特征。也就是说,马克思说明资本积累的高涨如何会趋向资本过剩这一拐点,引发经济衰退和停滞。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里,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都是有限的。当生产的持续扩张使得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已被充分利用后, 如果生产继续扩张, 就会导致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持续上涨, 从而致使资本利润率的大幅下跌, 直至资本边际利润下降到0,将出现资本过剩。

并且, 由于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某个经济部门发生的再生产停滞可能引发整个经济系统的停滞。比如,假设土地有限使得棉花市场供给低于市场需求,棉花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导致棉布生产的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最终导致棉布的再生产停滞。同样,纺纱、纱锭和织机的生产者以及铁和煤的生产者等部门的再生产也会陷入停滞。此外,棉布衣服价格的上涨还会使得消费者减少对其他产品的需求, 从而导致其他产品的再生产停滞。

由于生产剩余价值或赚取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因此,生产扩张当资本边际利润为0 时将会停止。当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状态, 它并不能稳定地维持可接受的利润率水平(资本主义再生产正常循环的条件),而是通过资本斗争和经济危机来恢复利润率。

二、世界市场与资本持续积累的关系

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积累会陷入长久停滞的状态。在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分析框架中,科学技术革命,开拓新的产品市场, 开发成本更低的生产原材料和劳动力来源等,都可能驱动新一轮、更大规模的生产扩张。而这些资本持续积累的驱动因素与世界市场有着重要的关联。

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因为巨大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才得以兴起和扩展,新大陆的方向,美洲、东印度与中国市场的开辟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 工业革命的爆发也得益于不断增长的世界市场, 需求的扩大使得提高生产力变得重要, 蒸汽机的发明让机器工业替代了工场手工业, 也促进了航海和交通的发展, 其反过来又对工业革命进一步的扩张起到了驱动作用。

马克思甚至预测到, 资产阶级为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会把原有的市场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为自己进行组织生产并销售。

三、资本积累在空间转移的动力和矛盾

哈维也关注马克思发现的资本过剩问题,他将这种情况称为过度积累。资本积累过程必然会产生不能按正常的利润率再投入到生产中的过剩资本,将导致停滞和危机, 与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相矛盾。因此,哈维关注剩余资本如何被吸收的问题。

哈维提出时空修复理论来解释资本如何在时空中实现无止境的积累,亦即, 如何通过时间延迟和地理扩张等途径缓解资本过度积累的危机。前者指的是通过投资长期资本项目(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延迟发生资本过剩的时间,为积累提供暂时的修复; 后者指的是通过将过剩资本转移到新的地区和市场来缓和过度积累引发的问题。资本对社会空间的重塑, 本能地为了追求自身增殖,促使其不断跨越地区和时间,创造出世界工厂和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由此产生, 资本打破了空间存在的屏障和束缚。

哈维指出, 马克思在分析时以资本为出发点, 特别在同时面对时间和空间的情况时,他习惯优先分析时间和历史,而直接将空间和地理视为确定性的语境或历史行为发生的场所, 因而未能发展逻辑框架来解释资本积累在地理和空间上的变化。

哈维认为, 将时间和空间作为资源来配置和利用能很好地应对过度积累的问题,在过去,时间修复是缓解过度积累的主要手段, 而现代资本主义则通过不断地占有更多空间、将空间与资本整合进行生产来缓解这一困境,因此,空间本身也成为生产和再生产的对象。

哈维将资本积累从始至终都归于地理问题, 创建了资本积累的全球历史地理学, 把不同的领土空间和社会结构不均衡地放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致使资本主义体制自身的内在矛盾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 也将转移至非资本主义区域。

在分析了资本积累在空间转移的内在驱动力后, 哈维还分析了空间转移所产生的新矛盾。

一是相对的空间固定性和地域权力的独特逻辑与资本积累的流动动力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需要建造出固定在空间中的实体建筑设施和人造环境如铁路、码头、通信站等以确保资本能够在时间和空间流通得更加自由和顺畅。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无休止的积累,资本可能需要不断地改变和冲破自己之前为实现扩张而建立的空间地理景观所形成的障碍。

二是非均衡的地域发展。资本积累会形成地理上的聚集效应, 以便不同的公司和产业分享设施、劳动技能、信息和基础建设,聚集形成地理上的集中。大量资本、劳动力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涌入某一地区, 使得这一地区具有更大的诱惑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进而更加繁荣,贫穷地区则更加贫瘠。原因在于:第一,它们的市场充满活力,物质和社会基础建设比较强大, 而且比较容易取得必要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第二,它们有资源, 可以进一步投资在物质和社会基础建设上, 而这会吸引更多资本和劳动者涌入。

然而, 聚集带来的持续繁荣和集中不是永久的。秩序混乱、环境破坏、不断提高的维护和治理成本都会让聚集的优势消失;土地和房产价格提高,本地生活成本增加等等都会促使劳动力的价格提升, 最后可能使这片区域不再具有吸引力。

哈维指出, 非均衡的地域发展起到了暂时减少过度积累和贬值的总风险的作用,从而掩饰了资本的真实本质,使资本的系统缺陷得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别处。如果没有非均衡的地域发展,资本无疑将失去活力,屈服于它的僵化、垄断和专制倾向, 完全丧失它作为社会动力引擎的正当性。非均衡的地域发展也增加了反抗资本主义的难度。资本追求利润的流动性使其转移得非常快, 以至于反资本运动来不及做出反应就结束了。所以,对资本主义的反抗运动必然需要平衡和协调不均衡的地域和空间发展,产生差异的释放空间,探寻和重新创造出资本的地区替代物。

四、资本不断增殖目标驱动的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影响和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生产要素流动频繁,生产活动密切联系,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景象, 其产生原因与过度积累密不可分,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为了解决资本过度积累危机而出现的, 解决资本过度积累是驱动经济全球化扩展的动力之一。迄今为止的几次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产业转移都由此发生, 当有些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飞速发展, 在本国的产业容量和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时,资本的利润率开始下降,形成大量的过剩资本,生产成本也变得高昂,此时这些地方不得不将投资的目光转移到其他生产力落后的地方以降低成本,转移的大多是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

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生产力突飞猛进, 将产业转移到欧洲和原著美洲,这也为下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根基,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力飞速提升,引领了第二次产业转移,目标地为日本和英国。日本因此得到了发展,受其地域面积的限制,日本发起了第三次产业转移, 即在国内保留自身的中高端制造企业作为其支柱产业, 将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至东南亚各国,形成了具备规模化优势的产业结构,这对这些地区影响巨大, 这一举措使得日本不仅拥有了大量海外资产, 对国内经济危机有了一些缓冲, 更带动了整个东南亚的崛起, 亚洲的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应也运而生。经过这几次产业转移,许多地区已经接近饱和状态, 如曾经作为被输入国的中国, 在转移空间不足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已经远远高于从前, 此时中国开始向其他东南亚国家进行转移,目前,还剩下越南、印度等地区还存在大量转移空间, 这些地区也采取了许多利于转移的政策, 如越南在多边和双边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贸易自由化, 减少了其出口面临的外部关税, 进一步加快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速;凭借其人口多、结构年轻化的人口红利, 使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及灵活的制造能力, 吸引当前全球许多企业快速进驻。

从表面上来看, 产业转移优化了生产力的空间布局, 合理配置了输出国的过剩资本,是一种高效的产业分工调整。输出国通过产业转移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生产过剩的危机, 但由于大量的企业在国外投资, 本地就业岗位的减少导致失业率升高,政府税收也在减少。同时, 本国的产业链的不完整将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当前如美国正在大力呼吁制造业回国生产, 但因为国外低廉的生产成本,很多美企不愿回国,在此次疫情中, 由于本国生产链的缺失和进出口限制,国内各种生活供给难以保证;被输出国虽然得到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管理理念、人力资源使得生产力快速地大幅提升, 就业和税收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繁荣, 但与此同时产生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也不可忽视, 一旦这些地方失去了优势就会迅速被资本抛弃。

从本质来看, 全球化进程就是一个不平衡的世界地理发展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现象不过是美化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殖民”和“掠夺”,是一种新式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这种以剥夺式积累为特征的全球化造成了全球分工秩序的不平等和全球空间的断裂, 所有的贸易游戏规则不过是由强国来制定的霸权, 从贸易活动获得高额的垄断利润, 并决定着全球资源的组织和分配, 许多被产业转移的国家和地区并非是“自愿”而是“强迫”,强国以低廉的价格使用落后国家的劳动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而落后的国家渐渐成为强国生产和销售链上的一环, 被不断边缘化,除了依赖和附庸强国之外,同时也失去了自主权。全球积累的不平衡性使二元化结构进一步巩固, 发达的地区与落后的地区贫富差距更大, 马太效应显现。世界体系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通过不断地转移和地理扩张, 形成了不平衡发展的景观, 国际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一旦达到某种体量将会深刻影响世界格局,所产生的不平等、地区间的差异和对自然生态的破坏等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危机, 强国之间为了获得转移空间诉诸武力引发战争时常发生。

由于资本呈现不断地寻找高利润、低成本的特性, 这种贪婪性将资本的权力结构拓展到全球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范围也在地理上从资本主义社会扩大到了非资本主义地区, 这种流动性使得对抗资本主义的力量难以实现。

但由于资本增殖目标与资本过度积累之间存在的矛盾, 这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但不会停止,其内容、范围、速度都将不断增长,当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产量不断增长,国内市场饱和,购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不得不将产品销售到其他地区,随着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力和生产原料的流动以及货币流通交易效率提升,空间的阻碍不再明显,转移速度加快;且随着饱和程度的加深,当前产业转移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和产品, 许多高新技术产业也渐渐开始有转移的趋势且呈现产业链整体转移的情况,由于转移空间不断压缩的原因,产业转移发生的区域和方向开始出现大型城市内向周边郊区城镇的转移的趋势。

这样的资本持续积累隐含着无法克服的根本矛盾, 经济全球化只能暂时缓解危机发生, 唯有从根本上改变和替代资本主义体制才能解决问题, 必须要对各种形式的异化进行反抗, 消除资本控制世界的倾向, 改变对无止境复合增长的狂热追求。将使用价值作为社会的主导而非追求利润的交换价值, 以满足人类需求、追求人类创新发展和创造平等和谐世界作为社会共识。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全球化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新自由主义服务于霸权掠夺的本质探析——基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资本积累视角
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积累与社会责任关系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