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颖,叶愈青,孙彤伟,潘 琪,杨 勇
(1.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2.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上海)
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经济增长急需更多能工巧匠。[1]职业院校是培养未来大国工匠的摇篮,肩负着培育工匠的使命。目前校园培育工匠精神主要以讲座、班会等主题活动为主,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2~4]本文以中职中药专业“常用贵细药材鉴别”课程为例,阐述工匠精神内涵,探讨在“常用贵细药材鉴别”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通过挖掘教学内容、重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价、打磨教学资源等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融入课程教学,以期培育出更多中药行业“德技兼备”的未来工匠。
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上千年古代文明的延续、大量精湛技艺的传承、无数在时代浪潮下迸发的智慧,都是对工匠精神的践行、发展与创新。工匠精神也不仅仅体现在能工巧匠身上,逐渐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位劳动者的精神追求。工匠精神在职业内涵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从技术层面来看,工匠精神意味着对技术水平的不断追求,即迎难而上、灵活机动,睿智应对各种困难,这些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深入探究、锐意创新的品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第二,从价值层面来看,工匠精神意味着对思想境界的不断追求,认同所选定专业,刻苦钻研;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认同奋斗中的自己。这些专注执着、严谨细致、恪尽职守、坚定从容的品质,确保了在追求技术卓越的道路上不偏激、不退缩,也不迷失。综上所述,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对高技能、高素养不懈追求的精神。
“常用贵细药材鉴别”是中职中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关注贵细药材、传承传统技艺、培养鉴别人才。药材鉴别是一项需要专业鉴别知识、娴熟鉴别技能的工作,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药质量问题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5~6],通过鉴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用药安全,因此鉴别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急需更多潜心钻研、严谨细致、技术过关的从业人员;而贵细药材鉴别有别于普通药材鉴别,由于此类药材量少价高,目前仍以无损或低损的性状鉴别为主,因此传承古法技艺不可忽视,用现代技术来探索、验证古法鉴别的科学性,更是一条长远之路,因此需要更多用心传承、勇于探索、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由此可见,贵细药材鉴别人才培育所需要的精神与工匠精神相当契合,本课程内容渗透着对匠艺的追求、对匠心的领悟以及对匠人的崇敬和学习,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很有必要,既可以激励学生自觉提升鉴别技术,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专业自信。
“常用贵细药材鉴别”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来源鉴别、性状鉴别和真伪鉴别。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内含的工匠精神。第一,来源鉴别。中药来源广泛,品种多,品质亦受到产地、采收、加工等影响。贵细药材由于资源稀少,伪品及以次充好的情况更为普遍,因此来源鉴别需要深入探究的工匠精神。第二,性状鉴别。贵细药材的鉴别以性状特征为主,涉及大量鉴别术语,如“鹦哥嘴”“菊花心”“珍珠点”等,这些生动形象的术语是前人在细致比对药材表观特征与其临床功效相关性的过程中高度凝练而成的,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深究其内涵,理解表观性状的内在基础。因此性状鉴别时需要注重细节、深入探究的工匠精神。第三,真伪鉴别。中药无定形,要将形态各异的样品区分出真伪优劣,就需要以正品特征为基础,细致比对样品的各个特征;对存在争议的内容还要反复比对不同标准,全面考量、谨慎判断,因此真伪鉴别需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除此以外,作为中药鉴别人员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还需要对这份事业有深深的认同感和担当,始终保持恪尽职守、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
围绕培育工匠精神这一目标,本课程在设计中突出岗位导向,让学生明确所学技术将在什么岗位上应用、如何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得更好。以学生为主体,岗位任务为引领展开,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串联起课前、课中、课后(见表1)。
表1 工匠精神融入“常用贵细药材鉴别”课程教学设计
以“冬虫夏草鉴别”为例,课前,通过线上资源让学生明确岗位职责,培养责任感。冬虫夏草体轻质小、价格高昂,市场常见伪劣品不下十种,且新法伪劣制品层出不穷。通过一段工作人员悉心比对冬虫夏草样品性状特征、挑出伪品劣品最终完成鉴别工作的流程,让学生体会贵细药材鉴别人员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恪尽职守以确保用药安全的责任之心。
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分为探来源、鉴性状、辨真伪三个环节。首先探来源。课堂上以问题“冬虫夏草究竟吃虫好还是吃草好?”引发学生思考冬虫夏草是什么,结合动画《虫草的一生》帮助学生明确冬虫夏草是昆虫幼虫被真菌感染后形成的复合物,由此得出吃虫即吃菌核、吃草即吃子实体,两者其实都是真菌的结论。接着引出第二个问题:“是否任何虫子被真菌感染后形成的复合体都有药用价值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强化对“特定”真菌感染“特定”幼虫的理解,并将这种“特定”的要求归结于临床循证的结果。通过两步探寻,学生不但明确了冬虫夏草的形成原因和基原,而且对来源鉴别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增强了对鉴别岗位的认同感,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了探究的乐趣。接着进入鉴性状环节,冬虫夏草的鉴别分为虫体和草体两部分,提示并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气味、质地等方面先主动寻找药材中可能的鉴别点并相互探讨,思考不同观察点异同的原因,最后结合样品逐一从虫体的腹足、背褶、眼睛、牙齿、头顶以及草体的膨大部位及其与虫体的比例关系入手,联系动物和真菌的物质基础,帮助学生在细节中抓取并记忆鉴别点,逐渐养成注重细节、深入探究的良好鉴别习惯。学生在把握正品特征后进入辨真伪的练习环节。贵细药材的鉴别始终坚持“以不变应万变”,即认准正品特征,以对样品性状进行对比分析。因此,课中精选了市场最常见的伪品亚香棒虫草为样品,请学生分组对样品进行性状分析和真伪判定。小组间相互答辩判断理由,加深对正品性状鉴别要点的巩固和认知,最终教师在学生明确“这是伪品”的基础上,给出“这是什么伪品”,并分析“这一类伪品”即其他虫草属真菌感染其他幼虫形成的复合物,让学生通过短短的课堂学习可以由点及面、触类旁通。而整个真伪鉴别的过程也让学生实践了课前视频中贵细药材鉴别人员的工作,体验并领悟了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对药材鉴别的重要性。整个课中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步步推进,营造良好的学技氛围和良性的竞争环境,帮助学生增强技能的同时提升追求。
课后,教师在线上发布自测习题,让学生对各自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同时由贵细药材传统经验鉴别名师分享冬虫夏草更多伪劣品的鉴别,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古法的传承、接力和创新,以及老一辈鉴别人员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执着坚守的精神。
教学评价既可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内化工匠精神,本课优化了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注重形成性评价。贵细药材鉴别技艺的学习重在细节,是一个不断累积提升的过程,药材的性状鉴别点较多,初学者很难一次说全,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推动并激励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不断精进,在表达和观点碰撞中不断修正,最终完成药材的全面鉴别,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内化了注重细节、主动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次,注重多元化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不同内容时亦各有长处,同样面对一个样品,有些学生对颜色、形状特别敏感,有些则对气味、口感印象深刻。贵细药材鉴别是一项综合能力,更关注鉴别思维的搭建及严谨态度的养成。因此,多元化评价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学会借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技艺。最后,注重岗位素养考核。职业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高技能、高素养的匠人,以岗位内容作为训练内容,以岗位职责作为考核要点,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学生技能、素养共同提升,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匠人打下基础。
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离不开画龙点睛的教学资源。通过全国师承项目,聘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贵细药材传统经验鉴别大师录制鉴别视频,这些途径展现了对古法经验技艺的示范和传承。中医药老字号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还形成了不少特色店规或祖训,如雷允上的“诚信为本,质量奠基”、胡庆余堂的“戒欺”文化、蔡同德的“以德为先”等,这些都是中药行业追求品质过程中表现出的工匠精神,是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7],本课将这些内容编成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用生动故事传播工匠精神。此外,借助校企合作收集教学用样品,解决了贵细药材正品资源稀少规格繁多、伪劣品来源广泛样品收集不易等问题,在专家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作成仿真动画,方便学生在线上更加自由地学习探索,同时将这些资源通过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平台进行共享,利用信息技术使贵细药材传统经验鉴别技艺及其蕴含的价值为更多人所知晓和学习。
本文以“常用贵细药材鉴别”课程为例,尝试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的探索与实践,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岗位职责和工作价值,建立起对贵细药材鉴别的专业自信,内化学习动力,更好地把握鉴别技术。而技术的提高可以推动素养提升,素养的提升会激励学生更主动地去追求更高技术,两者相辅相成,呼应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关联着一定的行业,而每一个行业要想生存发展,无一不需要追求精湛技术和较高素养的工匠精神作支撑。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教学的灵魂,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精神境界,而课程正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8]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善于在课程中结合行业特色和岗位职责来挖掘本领域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它们辅以各种形式的有机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将情感目标落到实处,融入这个教学过程,也才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自觉提高精神境界,提升职业素养。身为工匠精神的学习者、践行者、示范者和传播者,在教学中传授“匠艺”、融入“匠心”、栽培“匠人”,是每一名新时代教师的职责,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更多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铸就更多未来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