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丹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会议明确了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会议有关财政政策着墨较多,意味着在三重压力下,仅依靠货币力量很难使经济恢复正常,此时需要更多地借助财政力量。
2022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与2021年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相比更注重政策的精准性并再次强调可持续性。这说明三重压力下,财政“再加力”的空间逐渐减少,政策精准有效、可持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其中,精准有效表明积极财政政策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强调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精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可持续性要求财政政策要统筹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保持财政自身可持续、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为未来应对挑战留出政策空间。为此,2022年财政政策在精准和可持续上做了如下安排:
一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的减税降费政策突出精准性。此次减降特别注重了发挥留抵退税的作用,瞄准中小微企业。留抵退税与减税不同在于并不增加企业利润,而是对企业的一次性现金流改善,更有利于纾困中小微企业。二是提高支出的精准度与方向性。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重大战略、现代农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三是注重可持续性。积极财政政策强调适度扩张,2022年赤字率定为2.8%略低于2021年的3.2%,专项债规模与2021年持平。财政自身可持续方面,延续兜底“三保”,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防范债务风险等各项措施,保障基层财政平稳运行,紧的同时拓展可用财力来源途径。通过增加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利润、央行上缴外汇储备资产经营利润和提升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财力的规模等措施,增加可用财力,减轻减收增支带来的财政压力。
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落地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如适度扩张的基建投资缺少合适项目和配套资金,反弹空间有限;留抵退税为主的减税降费措施传导路径长、效果可能低于预期;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低并存在一定隐性债务风险等问题。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要在落实各项政策基础上,特别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提高项目库的“容量”和“质量”,防止“钱等项目”或资金与项目“分家”,切实发挥投资拉动作用,为稳中求进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严守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防范财政风险,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有效开展专项债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及时掌握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进度、运营管理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稳字当头,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