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琪,侯晓斌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32)
文化遗产旅游是一项多学科、跨领域的现代产业,也是当下文化旅游行业的热议焦点。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活动时期留存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工业文明已日渐被新一轮信息革命所替代,但遗存的工业遗产是很多城市和地区历史文化的构成部分。促进工业遗产的活化展示、推动工业遗产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既能够传承老工业城市文化记忆,又能够助力老工业城市生态重建和更新改造,不断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旅行体验需求。
作为传统资源密集的老工业地区,“高质量发展”是山西“十四五”时期的主题词,是必须全面推动的核心命题。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要培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山西特点的新兴产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很快形成了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格局。山西工业发展留下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工业遗产,见证了山西近现代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也蕴涵着传统资源大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体现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为切入点,以工业旅游为抓手,促进工业遗产活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动山西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寻求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径。结合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山西省工业遗产、旅游产业以及工业与旅游业发展现状,探索创新工业遗产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满足大众对高质量旅游产品多元化和时代精神的需求,活化利用工业遗留物,活态传承工匠精神,创新产品供给思路,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工业遗产旅游是以废弃的工业生产场所、设施与生产活动为核心内容开展的旅游活动。具体而言,是指将老旧的工业旧址改造成为工业博物馆、后工业景观公园、工业遗产体验展馆、创意产业园区、工业主题演出场馆等文旅研学场所,通过活化展示、创新利用原有的物质与非物质资源,赋予废旧工业场所以观光、休闲、体验和游览的全新功能。工业遗产旅游最初自英国发展起来,20 世纪80 年代初工业遗产旅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初具规模。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个案分析与研究、社会效应与公共政策、地区规划与管理机制等方面展开。作为我国能源化工基地,山西工业基础雄厚,近现代曾拥有众多大型重工企业与知名酿造企业。在山西推进高质量发展时期,探析山西省工业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与路径,有助于创新丰富全省旅游业态,拓宽山西旅游业发展道路,促进居民消费升级。
工业遗产具有科学技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经济利用价值[1]。首先,工业遗产见证了我国工业领域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历程,对工业遗产的活化展示与创新利用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增强大众对工业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认知度。而旅游业要求旅游标的物具有创新猎奇、体验观赏的属性,游客通过工业遗产旅游可以近距离接触和感知工业时代技术革命的变化过程。其次,在历史文化价值方面,工业遗产作为现代化过程和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遗存,记载着特定的历史活动信息,包括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与文明成果、普通大众的生产生活与劳动记忆,是传统产业工人奉献精神的传承载体,也是当今大众社会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历史文化基础。例如,山西较好地保留了一批阎锡山时代的工业建筑,20 世纪30 年代建造的太原耐火材料厂化验室、太钢碉楼和飞机库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现已成为山西近代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最后,工业遗产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审美价值,写满岁月沧桑的工业遗址与现代城乡时尚景观形成鲜明对比,令观赏者产生强烈的震撼之感。同时,一些城市工业遗址所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独特的工业遗产景观对于延续城市历史精神风貌大有裨益。将其转变为当地兼具观赏性和体验性的优势文旅资源,打造成为现代城市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会客厅”,例如,发展成熟的上海八号桥创意园区和北京798 艺术中心,已成为地区性文化标识。最后,合理改造利用工业遗产能够刺激产生新的产业经济增长极,对一些废弃的老厂房、旧仓库进行创造性改造和创新性升级后,成为了今天备受追捧的网红美术馆、怀旧的铁路文化公园、文艺的露天演出剧场,甚至演变成为城市形象新名片,形成全新的旅游业态,促进消费升级。因此,对工业遗产进行合理的创造性改造与展示,不仅保护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遗迹和历史文化,还体现了产业转型和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在改造和转化中使“工业锈带”变身为“生活秀带”,为城乡发展增添别样风景[2]。
2003 年7 月在北京798 艺术社区举办的“北京当代艺术双年展”,工业遗产开始被中国公众所了解。此后,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政策,为工业遗产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6 年,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同年,在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诞生了《无锡建议》草案;2014 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2016 年后,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工信部都十分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试图通过政策引导,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造更良好的政策环境[3]。2017 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推出10 个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的公示》;自2017 年起,工信部先后公示了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2018 年,中国科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建立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工信部在全国普查工业博物馆和工业遗产概况。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2021 年,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期带动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2021 年底,山西省太原市、晋中市先后公布《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为老工业城市增添发展活力。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愈加重视工业遗产旅游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并以此为契机助力社会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山西的工业遗产是山西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见证者,传承着城市发展的精神风貌,是山西人民历史记忆的重要构成,也是当前城市更新需要正视和做出妥善规划安排的重要空间载体。山西现存的工业遗产功能种类齐全、建筑规模宏大、地域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艺术、社会、科普教育和旅游开发等价值,传承着城市的精神文脉,是山西文化发展脉络及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阳泉三矿有着一百多年的近现代煤炭开采历史,是爱国保矿、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见证,保留着全国唯一、世界罕见的近现代煤矿开采的活标本,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在山西省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效保护、活化展示近现代工业遗产,有利于传承历史优良文化、充分保护近现代山西特色文化底蕴,是丰富山西旅游业态、与全省创新经济相结合、促进省域活力提升的可行性路径之一。
截至2021 年底,全国国家级工业遗产共计194项,其中,山西共入选6 项,分别是第二批入选的太原市杏花岭区太原兵工厂、阳泉市矿区阳泉三矿;第三批入选的长治市潞州区“刘伯承工厂”旧址和石圪节煤矿、晋城市高平市高平丝织印染厂;第四批入选的吕梁市汾阳市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及传统酿造区。山西省内现存工业遗产资源丰富、规模可观,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适宜改造开发成为工业旅游项目。山西省是国内较早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省份之一,中国煤炭博物馆于1989 年建成开馆,馆内最受公众欢迎的模拟煤炭矿井建成于1993年,是我国最早的煤炭类工业体验展馆之一。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山西省工业旅游已初具规模,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工业旅游景点,全省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工业旅游、参观、体验项目主要有:中国煤炭博物馆、太原东湖醋园、太原钢铁集团不锈钢工业园、太原汾西重工苏联援建厂区、大同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晋中“晋华1919”文化创意园、运城盐湖死海养生城、夏县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汾阳汾酒文化景区等。
目前,根据工业遗产类别的不同,山西省已面向公众开放的工业旅游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传统工业类遗产旅游。一方面,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煤矿数量众多,转型改造为工业旅游产业具有天然优势。煤炭工业体验旅游以煤炭的开采工艺、防震设施、通风原理、运输设备、工人工作流程为参观体验的核心内容,“沉浸式”体验煤炭工人的艰辛与不易。同时,煤炭开采区大多具有独特地质景观,观光者在体验煤炭工人感受之余,游览煤炭开采区的地质景观。这类工业旅游以中国煤炭博物馆、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代表。另一方面,近代山西省拥有一些创造过“全国之最”的钢铁厂、纺织厂等制造类企业,这类企业大多转型发展为地区文创中心、艺术休闲园区,发展出的商业业态主要有工业展馆、主题婚礼酒店、电影院、模特培训基地等,逐渐形成文物价值到城市景观价值、再到旅游产业价值的延伸序列,这类工业旅游以太原钢铁集团不锈钢工业园、晋中“晋华1919”文化创意园为代表。其次,环保能源类工业遗产旅游。这类工业旅游项目与大众的现代生活联系紧密,在满足游客观光与休闲需求的同时,还能满足游客启智学习、爱国教育、科学考察等不同层次的旅行需求。这类工业旅游以忻州万家寨黄河水利枢纽为代表。最后,消费品生产类工业遗产旅游。山西省汾酒文化和醋文化是开发特色文化工业旅游的宝贵资源,游览体验内容主要包括参观酿酒、酿醋等食品加工类消费品的生产过程,且生产成品能够被游客品尝、购买。游客能同时从视觉、味觉、触觉全方位体验到酿造业的奥妙。这类遗产旅游以汾阳汾酒文化景区、太原东湖醋园、清徐宝源老醋坊为代表。
山西省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已从初期以博物馆为主逐步向文创园、产业园、科教展馆、制作工坊、文化公园等多元化、综合性展现形式转变,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新局面。
促进山西省工业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要立足山西省总体发展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充分维护城乡居民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以整体保护、活态传承的观念对待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以工业遗产的价值为资源优势获得保护更新的驱动力,对工业遗产积极申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等,凸显其价值。以关键驱动因素的激活获得保护更新的驱动力。通过制定和发布工业遗产认定和保护的政策,有利于工业遗产更新再利用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国有资产盘活利用的政策,以及贷款和金融的政策等,支撑工业遗产开发利用的决策。以价值共赢、利益共享为权益原则获得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驱动力。调动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有关的利益群体,通过PPP 等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公众三者的权利共有、利益共享,从而保证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顺利实施。以创新规划、科学运营作为操作手段获得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驱动力。优秀的规划设计方案不仅体现工业遗产的价值,还能激活工业遗产的物质空间,为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提供可行方案。科学运营为工业遗产旅游注入长期的活力。创新规划、科学运营使得工业遗产以全新的业态出现在公众面前,通过宣传、营销以及公众的自媒体全方位展现山西工业遗产旅游的魅力。
工业遗产不仅包含工业文化积极的一面,也包括负面影响的内容,如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和为满足生产而简单粗放地使用资源等。在工业遗存遗产化的价值认知过程中应予以具体对待。无论工业遗存、工业遗产,在其更新中都应该按照“城市双修”的要求,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减少或去除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采煤塌陷地、工业区土壤重金属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努力使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干扰降到最低。“城市修补”,在城市更新中,应对工业发展中遗留和保存的工业遗产进行必要的保护和修补,传承城乡历史文脉,彰显地区特色,遵循城乡原有肌理,杜绝“大拆大改”。要注重改造的“微循环”过程,工业遗产的改造和更新“不要求全部”“不一定同时”“不要求一概”,做到在保护中更新、在更新中保护,形成长久的动态循环过程,推进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以人民群众的共同需求为导向,与人民利益相结合,不搞形象工程。尊重人民意愿,让人民群众了解工业遗产、熟悉工业遗产、参与和认同工业遗产旅游活动,实现居民文化素养与城乡生活品质“双提升”。
在“城市双修”的引导下,对工业遗产进行更新再利用,构建“智慧+”“生态+”“文创+”的宜居型城市,丰富城市旅游业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首先,充分利用工业遗产城市近郊区位优势,增加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协同关联,工业遗产特色小镇与数字城市同步,营造安全、智能、便利、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让城市走向“精明增长”。其次,修复由于长期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打造绿色“工业”城,将原来的城市污染带打造成为城市绿肺,保持低容积率和低建筑密度,发展生态建筑,利用地下空间。为城市远期发展提供绿色屏障,缓解摊大饼的城市发展问题。最后,将工业遗产的物质空间植入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创产业的孵化为主,为青年提供更多创业和就业机会。利用废弃工业建筑,纳入广告、摄影、时尚、设计、画廊等产业,为城市工业遗产地区注入新产业的活力。依托工业遗产资源和工业景观,通过智慧、生态、文创三方面助力,在全省打造一批高质量工业遗产博物馆和工业景观公园,发展工业遗产展览体验和都市休闲旅游,增强经济造血功能。
一些工业遗产旅游开展较为成功的地区经验显示,大众的兴趣和认可是工业遗产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在城市更新规划中,使用历史层积的规划方法对工业遗存和原工业区区别对待,使市民公众能够寻找历史发展的痕迹,也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创造更多的历史环境。在对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再利用,工业文化遗产等存档和研究,要真正“活化”工业遗产,一定是在城市区域现有的条件下,以工业遗产所代表的时代文化为核心,展示特色化、在地化元素。在国人心中,山西是地方文物大省,但提及近现代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做出杰出得贡献,则知之甚少。探寻山西工业文化的延续性,将山西的历史文化牌打好,打造地域性与生命力兼具的城市文脉形象。因此,迫切需要将工业文物和制作流程以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示给公众。
各级财政部门应给予资金扶持与保障,确保精准招商宣传图册和电视专题片的经费投入,同时要积极提供招商经费,推动招商团队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寻找投资者,确定战略合作伙伴。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宣传发动力度,优化投资环境。要充分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多种宣传形式和手段,集中开展项目推进宣传工作,大力营造人人关心维护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保证工业遗产旅游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各级科协部门需利用科普优势,将工业遗产展馆与科普馆工作相结合,通过科普馆宣传推介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价值,形象展示全省工业发展历程和工业遗产相关内容。
在保护工业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基础上加入新兴的文化创意元素,开发为富有创意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园区、景观公园或公共场所。展示再利用工业遗产整体格局、老旧厂房、仓库等设施和典型构件,丰富旅游功能业态。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制定相关展示体验主题:针对中小学生,以工业遗产研学旅行为主线;面对青年群体,设计工业遗产“沉浸式”深度体验展馆;面对老年群体,设计怀旧游览专线。同时,提高工业遗产类博物馆的开放程度,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增加开放内容、开辟专业体验馆等途径,在特定的工业生产氛围中展示集体验性、趣味性、启发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工业遗产物品与生产流程,将工业遗产博物馆打造成为宣传当地工业文明的交流展示窗口。
以娘子关电厂为例,娘子关电厂保护状况良好,遗留着大量的工业设施设备,特别是因地制宜的建设,形成了火电建筑设计的创举。对娘子关电厂的展示更新再利用适宜采取“电力科教利用+休闲度假旅游”的模式,依托现存厂区机械设备以及厂区建筑基础,对部分厂房进行重塑,筹划建设电力科教利用中心以及文化旅游中心,打造电力机械类的主体性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山西省东部对外交流学习的对话中心,营造文化学习交流场所,吸引电力动力工程教学科研实践实习人员及企业员工参观考察。打造山西省东部窗口第一个以教育科研为主的休闲文化旅游度假基地,开展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电力、动力工程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唤醒娘子关发电厂所承载的工业历史文化基因,注入学生青春奋斗的活力,打造成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追忆与情结寄托地。通过展现原来工业遗产面貌,还原工业生产过程和工业生产装置、设备的实际生产情况,供游人体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战备电厂的发展缘起、历史沧桑和工艺流程,激活工业遗产的真实感。结合附近娘子关火车站以及绵河铁桥等正太铁路历史的遗迹,进行串联合并发展,扩大游客休憩活动的核心区域,完善景区功能体系。
补充工业遗产所在地区的公共服务功能缺失,通过工业遗产的职能转变为城市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重新赋予工业遗产多元化的价值[4]。通过对各类工业遗产的重新赋能,打造现有生活空间的拓展活动区域。
例如,环保能源类工业遗产可按照“专题工业博物馆模式+体育运动利用”模式,精准定位民众需求,瞄准大健康体育产业,与现有体育场所联合发展,在连接工业遗存与现代文明的同时,连接体育产业与旅游消费市场。根据遗存的地域规划及人口特性,重点引入占比空间不大却能很好地服务周边居民的体育项目(例如攀岩、跑酷、搏击、射箭等),优化城市旅游形象。传统工业类的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项目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主体建筑框架基础,打造成为“工业博物馆+工业主题乐园+主题剧演出+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发展模式,发挥与周边旅游景区、国保单位联合发展优势,与周边旅游景区景点形成“古今辉映”,建设极具吸引力和文化价值的当代全新概念的“空间与服务”,赋能山西旅游消费升级、生活升级、文化重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