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卫
(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镇江 212134)
近几年来,随着低空空域改革的逐渐深化,中国通用航空呈现快速发展的新态势,整个通航产业覆盖范围广泛、综合性较强,涵盖无人机、通航机务、通航飞行技术等多种新型行业,被认为是当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务院出台的《通用航空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可知,预计至2030年,中国通用机场布局将实现县域全覆盖,每个县均有一个通用机场,总数超2000个以上的目标。根据常用的人机配比比例,全国对各级各类通用航空人才的需求总量将逐渐增加,高校如何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通航人才培养新的课题,各大高校在积极探索的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截至2020年,江苏省内航空类高校仅有两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开设了本科层次的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民航维修工程)两个相关专业,专科层次的通用航空器维修、通用航空航务技术等通航专业。虽然江苏省内有相关专业开设,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人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上都未能满足通航产业的人才需求,尤其在通航产业链上游的通航飞行器制造生产、下游针对城市发展的商业服务方面所需的通航专业人才仍然主要来源于军队退役人员、公共运输航空和外省培训机构、高校,本省自我培养通航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明显不足,成为限制江苏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短板。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更是成为通航人才的需求大省。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共有通用航空企业34家、各类通用航空器119架,比2015年新增了22家、88架。完成飞行小时1.87万小时,起降架次6.29万架次,年均增长23.4%、19.2%,实现通航运营的较快增长。全省建成通用机场25个,通用机场数量位居华东地区第一,全国第三,比2015年新增了21个,实现机场数量初具规模。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江苏省中长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显示,至2025年,江苏省通用机场的布局将更趋完善,智慧通航会广泛融入,更需大量的通用航空专业人才作为智慧支撑。
江苏省的通用航空专业人才供需已随产业变化而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朝着新兴性、综合性、专业性、安全性、协作性等方向发展:一是新兴性。伴随商务通勤、应急救援和无人机植保等通用航空新业态的涌入,对通航从业人员也提出与时俱进的要求,要保持一定的技术追随度,走在产业前沿。二是综合性。通航企业业务比较多元,因此要求通航从业人员要具备全面而综合的业务知识;同时,通航企业面临规模小、员工少的现状,人员往往一人多岗,要求通航专业人才要拥有多样技能和要求。三是专业性。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是完全不同的领域,在通用航空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明确通航的专业性,找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领域。四是安全性。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通用航空的飞行事故发生率在逐年增加,带来不同程度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可见,通用专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教育培训具有迫切性。五是协作性。纵观国外通用航空发展历程,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对专业人才的团结协作、信息沟通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通航发展的赶超中,也要借鉴欧美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协作沟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相对的概念,重点关注的是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各自的专业实践领域,即能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所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西方欧美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比较早,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是以下三类:
该模式是对“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形象说法,要求学生第一年先去企业实习锻炼,对专业有初步认知,第二、三年回到学校学习专业知识,最后一年再回到企业进行再实践。将所学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升华,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毕业即具备高就业力。在英国该模式已经形成政、企、校三方深度融合并配有一套完善的考评考核机制。
此种模式即“3+1”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定学生前三年要在学校完成规定的课业内容,第四年深入专业相关企业进行企业实习,同时完成最后的毕业设计与答辩方可毕业。该模式的鲜明特点就是凸显实用性,一是理论课的教学素材大多来源于企业案例;二是实践课的授课内容以服务所需为前提,注重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助力顺畅就业。
该模式是现在各国接受度比较高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美、澳等国得到广泛运用。该模式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据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根据实际岗位需求确定实际可行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标准,按照由易至难来安排实践计划,学生毕业后便能直接到为社区服务。该模式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实际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注重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
综上,以上模式均是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市场需求的主导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提升应用性。不同之处在于,学习和实践的先后安排(如英国模式是“实践-学习-再实践”;而德国模式是学习-实践)以及培养对象的指向性,德国模式和英国模式更多针对本科生的培养;加拿大模式普遍针对高职学生和社区服务学生的培养。
通过走访发现,因市场调研不足,江苏省内航空类院校在制定通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存在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匹配度偏低的问题。可见,通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前提便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目前通航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对于通用航空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首先,高校要注重学生专业的综合性,即让学生具备通航岗位所需的多种技能,扩展工程运行安全、质量控制等相关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其次,树立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在通航飞行中的安全认知和潜在安全风险的关注力。最后,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养成,将每次通航任务都看成是多部门协作保障的结果,强化协作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的培养。
目前,通用航空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参照或复制运输航空的一些课程,尚未体现通航特色。在对通用航空应用型人才培养时,首先要将课程内容与执照考取相结合。因通用航空驾驶岗、维修岗等都有严格的职业资格要求,所以课程设置时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对接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内容,动态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考证的融合。其次要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在充分调研通航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将课程内容与通用航空相关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相对接的课程体系。最后,要实现课程体系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接。核心素养是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重要素质,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一不可。所以通用航空专业设计课程时,不能忽视对于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基础核心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拓展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
结合欧美国家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各高校也开始积极地进行探索。结合江苏省通用航空产业特色和专业特点,校企合作的联合培养与订单式培养模式更适合江苏通航人才培养实际。因为从全国范围来看,江苏省的通用航空产业起步较晚,综合水平与发达各省份还有一定的差距,加之省内航空类专业院校数量较少,受限于本省通航现状。所以综合来看,高校应拓宽人才培养思路,积极借助外力,寻求与本地龙头通航企业的合作。
在通用航空相关专业建设方面,企业和高校双方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共同参与课程设置和课外实践安排,企业所需内容以项目或选修课形式嵌入到专业教学中,以满足需求侧的用人要求。其中,对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而言,在第三年的下半学期,通航专业学生参加高校应聘,符合要求的学生则与企业、高校订立就业协议。在第四年,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有选择地进入相关企业实习锻炼,由企业具体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培训,企业成为学生培养的联合单位。而订单式培养模式,基本运作方式同于联合培养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最后一年由学校和企业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对“联合培养班”进行授课,授课内容既包括通航相关专业知识,又包括企业基本认知。使学生提前熟悉企业文化和生产管理过程,以便毕业后可以直接走上通航企业岗位。
综上,伴随江苏省通用航空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更需通航专业人才的保障。为缓解人才供需的失衡,江苏省航空类院校应以通航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向,借助企业联合培养,提升通用航空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全省通航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