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虹
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心理学家对心理弹性教育展开深入研究与应用,心理弹性教育在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伴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已成为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当前医疗环境不断改善的背景下,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也需要持续提升。我国设立了很多医学院,每年为国家医疗事业发展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医学生,对于正在高校就读的医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并且对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带来间接性影响。在医学院,医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承受很多方面的压力,例如:学业、情感、就业、社交等,甚至还需要为今后的职业发展等做好心理准备等。也就是说,当他们在今后进入职场之后,通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逆境等,必须要以理智、冷静等心态更积极地面对,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挖掘自身的发展潜能,则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心理调整方法对其实现。所以,如何让医学生更积极地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并逐步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应对今后复杂的医疗就医环境,则是当前医学院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多方面的临床文献整理与分析发现:很多学者都在不断地探索激发大学生心理的一些积极力量,其中,心理弹性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热点。根据心理弹性理论的内容能够看出:如果人们在面对挫折、困境等压力的时候,对于一些具备较高心理弹性者而言,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预防心理问题的形成[1]。一个人的心理弹性素质在面对各种压力与困难的时候通常能够转化为积极力量,促使人们能够以理智、冷静的态度进行面对。并且,很多国家的学者对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的内在关系展开深入研究。一些学者指出:这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那么在对个体实施心理弹性教育之后,必然能够增强其心理素质。所以,为了探讨心理弹性教育的实际效果,本文首先对医学生心理危机存在的特点及成因展开探讨,然后对实施心理弹性教育加强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策略进行总结与归纳。
(一)概念。心理弹性这一名词的形成来自于美国,最初是由一名物理学家总结出来的,他发现在一些物质出现弹性变形之后能够恢复原状。随之,一些医学家将其应用到医学教育及临床实践等领域内。例如:生理弹性通常被认为是生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权数。而心理弹性一般包括三大内容:一是心理弹性属于个体所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素质等;二是心理弹性利用个体和环境的内在关系来彰显出其价值;三是心理弹性的结果是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等,由此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2]。所以,心理弹性的概念是指:在个体遭受到内外压力的情况下,能够将自身潜在的心理素质与认知能力等激发出来,由此能够借助于一些内外部资源对其进行有效地调适与处理,由此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弹性教育对改善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有明显帮助的,当医学生在接受心理弹性教育之后,自身的心理弹性明显提升。就如大部分学者研究发现的:对于传统的心理教育及弹性训练模式来说,能够改善医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提高学生心理弹性发挥显著的辅导作用。而且,还有一些学者发现:在对医学生实施心理弹性教育的时候,能够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于改善医学生的消极情绪带来很大的帮助,能够使医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技巧与方法。
心理弹性的作用时间较长,其应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特别是在不同阶段中所呈现出的表现及侧重点等存在很大差异性。一些学者普遍指出:弹性机制一般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因素,能够在心理弹性形成期间,发挥一定的中介效应,对个体进行内外部保护,这不仅包括个体外部因素,而且也包括个体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质及能力。
(一)环境适应问题。通常来说,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校之前,都是与自己的父母、亲友等生活在一起,而进入大学之后,大部分都会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熟悉的人与事,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读书。所以,必须要面对饮食、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各种不适,个别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很难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二)学业压力问题。很多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学业方面的困扰与烦恼,尤其在当前各大院校不断扩招,且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会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挫败感和无助感,乃至会出现厌学情绪,甚至会走向自暴自弃的道路。
(三)人际交往问题。由于很多医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认识不同、思维观念不同、专业能力不同,在开展社交关系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与障碍。并且,由于医学生的未来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敏感性,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注重自身的社交能力培养,极易引发医患矛盾等。所以,医学生必须要调整心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人际交往习惯与方法,促使自己能够更好地与身边的教师、同学、朋友、家人都进行沟通与互动,为今后顺利进入职场做铺垫。
(一)科学评估学生的心理素质。
1.对医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力进行评估。结合心理弹性理论的相关要求,参照国内外一些与其相关的教育模式及手段,并且,还需要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课程要求,在当前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务必要对心理弹性教育工作进行指导与规划,站在教育内容层面来看,主要包括五大内容:一是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及相关要点;二是自我认知;三是分析自己存在的不合理思维;四是分析自己蓄积的能量;五是分析自己的缺陷。在教学工作完成后,该组学生需要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完成相应的作业[3]。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弹性状态评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量表进行评估,通常来说,其评价的内容比较丰富,例如:坚韧性、自信心、有价值的生活体验、自在感、镇定感等。只有更科学、全面地对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评估,方可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应对措施,帮助学生逐步改善心理弹性及能力。
2.引导医学生对自我症状进行科学评估。在心理弹性教育内容中,对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这与心理弹性能力评估有很大的不同,其评估项目一般包括:躯体化、社交关系、强迫、焦虑、抑郁、偏执、精神异常、恐慌等。一般来说,分值愈高,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愈严重,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更好地干预与强化。
(二)指导医学生正确掌握自我调整心理的技巧与方法。由于医学生的心理弹性和其心理素质的变化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对此,医学院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品格,并通过一系列心理弹性干预方法,增强学生心理素质[3]。具体的操作内容包括:
1.医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策划多元化的心理教育主题,鼓励学生积极地感受与体验,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的心理弹性不断提升,然后通过潜在的心理弹性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
2.在实施心理弹性教育的过程中,其比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更有效,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并且,心理弹性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4]。不过,现阶段,在很多医学院的心理教育教学中,开展的心理教育主题通常有两大类:一是消极心理学主题,例如:引导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良情绪的调整、心理危机干预等;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例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心理弹性等。站在此次研究课题的角度来看,今后需要积极实施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一些心理教育讲座,让医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增强自我价值[4]。
3.心理弹性教育一般需要通过心理团队辅导等方法,根据很多研究能够看出:心理健康团队教育比传统的心理课堂教育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医学院需要创建固定、规范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心,例如:以班级、年级等为单位,或者以学校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一系列团队活动,由此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优势与潜能,了解自己的短板与不足,逐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弹性。
通过以上研究能够看出:对医学生实施心理弹性教育对增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对当前我国很多医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与指导。一般而言,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一个关键策略,不过,利用心理弹性教育能够逐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逐步增强他们抵御危机的综合能力,这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当然,因为心理弹性的差异性,学生在处理各种危机关系的时候,所表现出的能力也有差异性,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大学生的不同人格特质,以便于对其实施不同侧重点的教育模式,进而增强心理危机干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