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春
群众体育是指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以健身娱乐、丰富兴趣爱好、调节精神文化生活为目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人民身心素质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照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健康的现实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系统,探讨社会、政府、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完善和促进系统结构,从而使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目标得以提升。
(一)有机体系统。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系统,是从社会、政府方面获取一定的物质和人力资源,通过运动协会或个人的社会实践来完成,并承载着系统的适应功能。
物质资源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参与体育的群众所必须的客观基础。体育运动场馆、健身设施以及个人器械服装等条件的具备需要社会和个人的提供。人力资源是能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群众的体育参与只能在社会组织者的管理下,在提供运动的场地、时间、人员等条件下才能够合理实现。协会比赛、体能训练、运动处方、体育科普、预防损伤与治疗等,也耗费专业人力资源。
(二)人格系统。人格系统是美国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下属系统之一。人格从有机体得到动机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做事和反应的能力,人格将这些生理活动的机能加以运用,形成人的动机,以达到目的的要求。人格由家庭的人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是人格系统以社会化的人供给社会系统,从而组织成为社会。
人格系统指人的动机和满足需求的欲望。包括个体的动机、兴趣和目标,并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发展。人格在社会有机体得到的认知、思考、反映的能力,通过行动加以运用,以社会化的人供给社会系统。多个个体体育参与目标形成的群体,共同完成认知和实践就可以达到健康促进系统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发布的法规政策加以引导,全社会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从而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
(三)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是个人、人群和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承载着系统的协调功能。群众体育健康的关系中有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人与场地器材之间,比赛队员与组织裁判之间,大型集会与城市管理之间发生的经济文化等关系时会建立制度或规程,形成某种契约,这种模式就是社会系统。群众体育系统中出现的社会、政府、协会、个人之间形成的契约,体现了价值需求的不同。如何有效运用管理手段,在于此,应明确各关系之间的角色和地位,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来保障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顺畅运行,并实现系统目标。
(四)文化系统。文化系统指人们在生活和专门的学习中得到的人类所累积下来的文化。由进化过程而得到成长,继承前人的成果,也创造新的文化。体育是文化的一个特征,人的运动能力是有机体机能的产物,但各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赛制体系则是由文化所产生的。体育文化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而社会系统的价值规范为体育文化系统提供了基本模式,进而建立文化系统的维模。
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维模必须建立价值规范,促使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系统行动者动机的形成,并与社会文化、国家政策导向相结合,使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等子系统完善其内部结构。在群众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各要素系统正确目标导向基础上,协调运行,相互支持,共同维持整体性,高效发挥系统适应功能的效力。
(一)适应结构建设。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参与主要形式,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分配上不均衡。大多数活动场地安置较为零散,设施功能性不全面,许多社区、城镇只有简单的几个固定器具。难于满足群众锻炼形式多样化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导群众科学运动的基层体育工作者,在没有社会统一组织下几乎参与性为零。虽然全国有几百万人持证,但没有发挥着教授和指导的作用。这对群众获取运动常识,提高技能水平、学习器材使用等会产生不利影响[1]。这些运动知识本可以通过社区活动,由体育指导员将专业知识和面向社会传授。所以,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使用出现利用不足、组织不到位的现象,使适应性结构建设出现缺失。
(二)达鹄结构建设。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条文、运用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在确定系统的目标等级次序、聚合和调节个体目标的基础上,将现有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统一调配来实现系统的达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体育思想指导下,相继出台了群众体育相关的法规政策,既有为专门性体育活动设计的具体方案,也有对群众体质健康服务系统制定的具体要求。应该说,不管是从政策文件的种类还是从数量上来看,群众体质健康一直是我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领域[2]。但是,目标却远未达成。
(三)整合结构建设。群众体育需要在系统目标构建过程中不断完善其职能结构,当社会与个人之间、政府与协会之间出现利益矛盾时,立法、行政、监督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明确,使各结构点的任务清晰化,并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政策、制度等,使其各自的价值取向实现方向的一致,从而完成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目标实现。
(四)维模结构建设。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社会系统》一书中,强调了文化模式维护的功能。促进系统积极稳定的结构,是建立在群众体育参与者的运动动机、兴趣的基础上的,在运动交流中传递信息、相互学习,自我判断和积极参与,使运动个体之间建立和维持同一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育认知能力的提高和价值体系的确立是对体育群众外在表现的要求和体育文化模式的内化,通过运动模式的普遍性,激活决定内因的原动力,促进体育参与群众的主动性。建设缺失之处如下。
1.信息引导偏差,体育价值规范宣传强度不足。国家《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增强群众的素养,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和健康观,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近些年我国群众体育出现的保健化、养生化趋势;可适用于任何年龄群体的口号,如“我健身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对促进群众参与运动的兴趣,对个性化运动模式的推广,树立身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方面,难以建立社会特别是群众自身对体育参与行为选择的价值规范[3]。
2.文化内在价值观缺失,价值理念不健全。群众体育文化要重塑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就必须将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技术技能与崇高的精神品质统一起来。体育比赛组织的社会化,以及商业赛事快速发展,体育趋向于经济化,政治化、工具化,体育精神以强健体魄为基础,完善人格的价值观发生分化,导致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发生偏离。只有将正确的体育文化认识成为内在的价值观,成为领导群众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文化结构的维模才不会缺失。
(一)双向驱动机制。体育法律法规是上层设计,是对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有力保障,规范了运动场地、组织比赛的标准、服务保障、监督机制、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支持,是促进系统的主要协同力量和推动力;群众体育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促使新型运动项目的不断涌现,各类协会应运而生,促使体育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双向驱动是系统联动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是促进群众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而对这一共同目标的清晰认识才会促使社会、政府、协会、群众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成为可能。
(二)共享机制。共享机制的应用范围包括公共体育场馆共享、比赛信息共享、市场价值共享、利益反哺共享等,均服务于群众体育健康促进协同机制的有机运行。无论是公共场地还是私人场馆,政府主办还是协会组织,都有各自的平台优势、技术优势,通过互补来营造共享的体育参与环境;群众在场地设施维护、政策批评与建议、比赛志愿者服务和运动员服装器械等方面都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政府可以在活动中进行大数据分析,发表官方信息、指导健身医疗知识、提供比赛组织等,从而最大化实现系统的联动目标。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完善结构。”建立群众体育健康促进系统是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人们身心全面发展这一目的,促进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积极探索。通过优化结构、强化功能,不断完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