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威帆
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外观惊艳,内部也堪称“芯”光闪耀——其研制团队依托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深厚技术基础,为成都大运会火炬装上“科技芯”。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蓉火”制作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十一所的技术总师李春光和高级工程师覃正,解读“蓉火”背后的“黑科技”。
攻克多项难题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十一所技术总师李春光介绍,研制“蓉火”火炬,最大的难点是燃烧美观、高清洁性、高可靠性和外形炫彩造型的实现。
火炬接力,少不了跑动。“保证火焰形态的灵动与饱满,是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李春光说,通过采用合适的燃料产生灵动的火焰,而形态的饱满飘逸,主要靠在火炬头部造型限制下合理分布扩散燃烧布局实现。
“在火炬燃烧系统研制中,我们融入了航天科工特种发动机技术相关设计理念。”基于发动机流动、传热与燃燒先进技术,创新引入强制流动掺混和催化蓄热等设计理念,实现燃烧清洁稳定、抗风与抗雨等。
为了确保恶劣天气下火炬不会熄灭,研制团队给“蓉火”上了多重“保险”。比如,通过在出火口设计“小太阳”遮罩,进一步让火炬能够经受住暴雨的考验。
“蓉火”炫丽的色彩也需要综合考虑工艺制作。“为了实现这种色彩渐变过渡,我们不断调整工艺、参数、设备,实现稳定批量生产。”李春光介绍,在火炬炫彩外形攻关研发过程中,团队针对外形颜色种类多(四种颜色,六处过渡色组成)、色彩丰富艳丽、金属质感要求高、颜色过渡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和难点,对表面颜色多轮次调制测试,经过多项技术攻关试验,最终攻克了火炬表面炫彩着色技术,保证火炬完美呈现在公众面前。
融入办赛理念
据了解,“蓉火”的研制上还有多项技术加持,展示出中国的高科技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勃勃生机。
在燃烧高性能方面,主要依靠航天科工特种发动机技术,创新打造出了以“深度传焰+催化燃烧”为特色的多效兼顾的高品质燃烧器,可实现燃烧高性能、强适应、美形态、良匹配等。
在材料可循环再生方面,火炬外形与燃料瓶采用铝材料,兼顾了轻质与高强度需求。“这些材料均在航空航天领域被广泛应用,在民用行业也被大量采用,从普通家居生活到尖端科技领域,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且绿色低碳可循环重复使用。”李春光强调,在“蓉火”制作中,融入了成都大运会“绿色、智慧、活力、共享”办赛理念,采用的生产方案、生产方式以绿色环保为主要目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蓉火’的黑科技,源于航天科工特种发动机技术。”李春光介绍,在研制中,除了燃烧系统,还有火炬外形与燃烧系统的匹配,以先进技术实现高度匹配与便利装配。而在产品制造中,采用三维增材制造、五轴联动激光加工等顶尖技术设备,确保产品线条流畅、重量轻,实现外观艺术设计效果。“通过这些技术,保证了熊猫、竹叶等元素的美感。”
在“蓉火”的研制过程中,火炬团队也收获了丰硕的知识产权成果,已申请专利20余项。在团队看来,“‘蓉火’是把成都文化元素和航天科技元素完美融合的一个作品”。
【特写】
“成都能够举办这种全球性赛事,我特别高兴。”研制团队成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十一所高级工程师覃正是成都人。他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研发的核心技术工作,此次也将经验传递到了成都大运会中。
“2006年,我加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地面火炬和珠峰特种火炬的研发团队。”覃正说,在两年多的研发周期里,团队打造出了具备全套独立知识产权的火炬燃烧器及周边配套产品。“为了保证奥运圣火传递万无一失,我们三赴珠峰大本营,北上漠河,在极端自然环境中充分验证火炬的可靠性,圆满完成了火炬全球传递和登顶珠峰的壮举,创下了历届奥运会最低的火炬熄火率。”
以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的深厚技术基础为依托,开展成都大运会火炬研制,作为成都人,覃正十分自豪,“我家就住在龙泉驿区十陵街道,紧邻大运村,从父母那里了解到大运会给成都带来的巨大变化……”
以一名火炬“老人”的身份参与“蓉火”技术方案竞标时,“我心里想的,就是一定要为家乡打造一支科技感十足的火炬。”覃正说,当拥有奥运基因的升级版燃烧器成功中标,并与“蓉火”外壳深度融合后,作为拼搏在外的游子,他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成为了成都大运会的一员,有了为家乡争光的机会。
“完成‘蓉火’研发任务后,还要全力以赴做好传递保障工作。我想借此机会回成都,看看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现场感受大运激情!”覃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