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一揭“短视频”的“短”

2022-02-07 04:48晓阳
现代家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短视频儿童

晓阳

图像代替了思想,

镜头代替了笔头,

制作代替了创作,

技术代替了艺术,

数据代替了考据,

快感代替了质感,

幻觉代替了知觉,

光谱代替了靠谱,

弹幕代替了内幕,

拇指代替了脚趾,

沙发代替了出发……

现在真是短视频的天下。据统计,全国网民超10亿,八成爱看短视频,人均每天刷短视频超2小时。

自从有了短视频,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相互关系变了,性格心态变了,甚至言谈举止也变了。忘了爹娘也不会忘了手机,丢了孩子也不会误了视频,街上、车上、桌上、枕上,电梯里、厕所里……纷纷然,惶惶然,匆匆然,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0世纪原创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说:“我们塑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着我们。”

短视频可不是个工具,而是个精灵。这个精灵正在随心所欲地霸占着我们的时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吞噬着我们的意志,蛀空着我们的灵魂。

危言耸听吗?那就看一看我们的周围,看一看我们自己吧,哪个不是“两微一端一抖手”,一会儿不见魂魄丢!

有人断言:短视频是现代传播的最高形式,而且直到永远。

有人鼓吹:短视频思维,短视频社会,短视频优先……

短视频已经把人们弄得神魂颠倒忘乎所以了。这个时候,该不该猛击一掌,回过神来,对短视频来一次再审视呢?

短视频姓“短”,名“视频”。其利于斯也,其害亦于斯也。

因为“短”的特性,就要在足够短的时间,提供给你足够多的内容。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抓住你的眼球?如何让你一见钟情,倾盖如故?那就得先找到你的“软肋”,捕捉到人性中的弱点。

人天生是个喜欢刺激的动物,制造“刺激”,当然就成为“短平快”的不二法门。

于是,暴力、灾难、美艳、神秘、惊悚、阴谋与死亡、权力与性……就成了“短”的首选。试看眼下那些传播迅速的,流量巨大的短视频内容(当然不包括那些主题策划类智能操控的节目),这个推断大抵是可以成立的。

因为“视频”的形式,就要让你如临其境,如见其面,如痴如醉,活灵活现。诸如色块、线条、声响之类,一旦被AR和VR玩耍起来,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一个个场景就会风情万种神气活现地出现在人的眼前。

按照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的理论,中世纪人类只有年龄大小的区别,并没有“儿童”的概念。因为儿童和大人拥有同样的生活,只不过是劳动力不完全的成人而已。

正是印刷术的出现,才使人类建立了“教育”的理念,儿童必须受教育才能融入社会,“儿童”这个概念才逐渐清晰了起来。字纸作为信息的载体,本身就具有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特征,受教育者必须要目能识之、口能诵之、手能书之、脑能思之。教育内容与理解能力相适配,从小学读到大学,就是一个人从儿童到大人的成长过程。

而视频改变了这一切。图像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再一次“消逝了童年”。

两岁的孩子和八旬的祖母,可以欣赏同一个画面,小学生和大学生可以讨论同一位影星。孩子们玩起视频游戏来,毫不逊色于大人,甚至比大人更娴熟、更老练。

波兹曼曾批评电视“只能提供12岁儿童心智的节目”。殊不知,短视频APP更可以“向下兼容”,沉溺短视频要比沉溺电视容易得多。为了追求传播效果最大化,算法就是办法,大概率就是覆盖率。越是低端,就越是“大众”。明乎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海量的虚假信息,反智的节目内容,七拼八凑的剪辑拼图,荒诞不经的摆拍场景,不但可以疯狂传播,而且竟还有大量的拥趸。

图像代替了思想,镜头代替了笔头,制作代替了创作,技术代替了艺术,数据代替了考据,快感代替了质感,幻觉代替了知觉,光谱代替了靠谱,弹幕代替了内幕,拇指代替了脚趾,沙发代替了出发……

视频啊视频,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短”,再加上“视频”,这个结构性变化,造就了一把双刃剑。这把剑有着两个锋利的向度,用当其所,可以造福;用非其所,可以造祸。向上向善,胜于菩提;向下向恶,甚于撒旦。它有点像《红楼梦》中跛足道人送给贾瑞的那个“风月宝鉴”,正面看,美女一枚;背面看,骷髅一具。

一寸短,一寸险。因为短的急迫,使你的兴趣碎片化、思维发散化、心态浮躁化、注意力瞬间化。在短视频的不断刺激和奖赏下,你变得越来越性急,越来越功利,越来越失去耐心和从容,以至于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不习惯阅读较长篇幅的文字,甚至没有兴趣去欣赏一部时间较长的电影。专注度是人生最可宝贵的品质,“短促”成习,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恰恰让这个品质损耗殆尽。

因为视频化閱读,使你的认知表象化,爱好色彩化,视野迷离化,理解浮浅化。习惯了流动画面直接作用于感官,也就自然地丧失了通过文字建构图景的想象力。而理解力和思辨力的锐减,不仅让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下降,看不懂大块文章,更不能进行文本之外的思考。那些经典的、精准的、优雅的表达渐行渐远,剩下的也只有卖萌小聪明,玩梗抖机灵了。

也许有人会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短视频有何过?过在所遇非人也。但这个“非人”,又是如何造成的呢?这真是个说不清楚的“鸡与蛋”的命题。好在这篇文章也奈何不了短视频什么,只不过想引出一个“科技向善”的话题。如果说文章有什么错误,那也是文字表达出现了问题,谁叫我也是一个短视频沉迷者呢。

短视频啊,你这个尤物!卿本佳人,缘何作贼?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短视频儿童
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讲给儿童听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留守儿童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