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把孩子 从手机那里夺回来

2022-02-07 04:48明丽
现代家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

明丽

孩子为一部手机要死要活,家长能做的就是——

一个夜班接俩病例,一个自残一个自杀,都是孩子玩手机出的事

最近,唐医生一个夜班接了俩病例:一自残一自杀,都是孩子玩手机出的事。

一个是14岁男孩,左手腕被砍6刀,血流不止,被爸爸送到医院。开始,唐医生以为孩子遇到了坏人,没想到是自残。原来,父亲不希望孩子一直玩手机,责备了几句,结果孩子走进厨房,右手拿起菜刀,就朝自己左手腕砍了下去,连砍6下,刀刀見骨,所幸没有伤及动脉,捡回一条命。

唐医生为此忙乎了近一个通宵,早上正准备下班,急诊又送来一个跳楼自杀的10岁男孩。男孩长时间玩手机,姑姑担心这样影响视力,不准他再玩。结果,男孩打开窗户,从6楼跳了下去。送到医院时,男孩的瞳孔放大,心率几乎为零。唐医生在抢救室做了1个多小时的心肺复苏,最终没能将孩子抢救过来。

唐医生感叹:为了一部手机,以命相搏,值得吗?可真实情况是,为了一部手机,孩子自残、自杀的事不在少数。

2018年8月,绵阳盐亭一名中学生,暑假在家整天玩手机,被父母教育,此后他给父母发短信“永别了”,然后跳河轻生。2017年9月,杭州一15岁少女因手机使用问题与家人发生争执,从19楼跳下,当场死亡。2017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爸爸没收了他的手机,索要未果后,孩子跳楼自杀。

类似的悲剧,很多很多。

这桩桩件件让家长们既害怕又困惑:手机对孩子而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你少年时没玩过手机,在这个问题上就很难和你少年的儿子有相同感受

要理解手机对孩子的魔力,家长先要理解孩子与手机的关系。而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容易有两种不良心态:

一是对孩子玩手机的行为断然否定。家长年少时智能手机还没问世,大部分家长并不能理解现在孩子对手机的情感。有的家长会说,可我现在有手机了啊,我就不会因为玩手机影响工作,孩子却因为玩手机影响了学习。其实,人到中年和人在少年,对手机的感觉并不一样。你少年时没玩过手机,在这个问题上就很难和你少年的儿子有相同感受。所以,在评判孩子玩手机好不好时,家长不妨先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孩子跟手机的关系,而不是一上来就指责、训斥孩子。

二是看到孩子玩手机非常焦虑。很多家长误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习,就自己家的孩子不争气,在玩手机。其实,如果家长能像走进大型监控室一样,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在干什么,也许就不那么焦虑了。因为大部分孩子都在玩手机。你的孩子用手机聊天、发朋友圈,他和谁聊?发给谁看?一定有一个人群也在使用网络。你的孩子常玩手机,说明他跟全班、全校、全区、全市、全省、全国的同龄孩子,在行为和思维上是一样或相近的,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堕落的、无可救药的孩子。

如果家长能克服以上心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玩手机,就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对孩子而言,手机是一个能帮他跟别人搭上关系的有情感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电子产品

究其根本,家长禁止和约束孩子玩手机,很多是担心玩手机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家长的这种担心有无必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1. 孩子即便不玩手机,一般也不会把这段时间用来学习

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放下手机,拿起课本。可实际情况是,孩子不玩手机时会做别的,但不会把这段时间用来温习功课。有些父母发现自己把孩子的手机收走后,孩子无所事事,不是发呆就是睡觉,像丢了魂一样,不仅不学习,反而状态更差。

2. 孩子在使用手机时,有时恰恰在学习

学习是个大概念,做题背书、复习课堂内容,是学习,但只是学习的一部分。上网查资料、浏览新闻等,也是学习。前段时间,我总看到“引力波”这个词,却不是很明白。刚好我女儿前几天在手机上查过,便告诉了我,并挑了两段动画片给我看,帮助我理解,让我明白了引力波的概念。考试不会考引力波,但她通过手机比我更早地了解了这个新名词,这就是一种学习。

孩子学知识,不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形成自我认知,塑造三观。要做到这些,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年家长除听课外,还通过看书、看电视等获取知识;如今孩子只是把家长当年获取知识的渠道换成了手机而已。

3. 手机不仅不是学习的敌人,甚至还可能是学习的朋友

有个男孩说:“我打游戏,就是为了不打游戏。”这话听着有点绕,他解释说:“我做作业时很烦,静不下心,所以就打会儿游戏,把大脑里纷乱的思绪归拢归拢,不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等静下心来后,我就停止游戏,开始写作业。”就是说,他打游戏是为了集中注意力,以便更好地学习。其实,这不难理解。人不是机器,不能一直工作,人要休息、调整。如果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孩子会疲惫、拖沓,效率越来越低。有些家长只图形式,看孩子坐在书桌前,面前摊着书,心里就踏实,至于孩子学没学进去,学得好不好,却不去关心。

4. 手机是孩子跟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

对孩子而言,手机不是一个简单的通信工具,而是跟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能帮助他宣泄不良情绪。当他很烦时,看见手机,想到自己可以在网上吐槽或寻求帮助,烦恼指数就降低了。对孩子而言,手机是一个能帮他跟别人搭上关系的有情感的平台,而不是一个冰冷的电子产品。只要有电,手机就能即刻回应他、满足他,而父母总是有空了才来陪他。和父母相比,手机是他更亲密、更忠诚的伙伴。

玩手机不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习,但失去手机,却会让孩子感觉失去了一切。

孩子玩手机,多用来减轻压力,手机成了他的情感寄托和心理依靠。学业压力重,长期的压抑和否定让孩子备受煎熬。而在手机游戏中,孩子能轻松获得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和掌控感。一旦被夺走手机,就等于他的身份、社交以及成就感来源都被夺走了。所以,孩子在失去手机时,反应才会如此激烈,不惜自残、自杀。

父母让孩子少玩手机,本是好意,殊不知,却可能让孩子陷入更大困境。如今,如果孩子完全不使用手机,势必和同龄人脱节,不利于人际交往。就算孩子不畏孤独,埋头读书,最终考上大学,那等他进入大学后,会补偿性、报复性地沉迷手机。

与其让孩子以后陷入更大困境,不如现在理解孩子,允许孩子合理使用手机,让他和同龄人吐槽也好共鸣也好,总之有个疏导、宣泄情绪的渠道。

而家长有为手机和孩子较劲的时间,不如多学习学习。通过学习,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更好地帮助他,高质量地陪伴他。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跟孩子多讨论、多交流,先把亲子关系处好,再和孩子商讨使用手机的问题。用这种方式跟孩子相处,我相信,孩子就不会为了一部手机而要死要活的。

家长和孩子沟通要平和、诚恳,让孩子既愿意说,也愿意听,这样才不会让手机成为孩子的避难所

一位妈妈说:“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我儿子已经沉迷手机游戏了,怎么办?”

经过交谈我得知,她儿子读初一,由于沉迷网络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她对此非常焦虑,担心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不能自食其力,沦为“啃老族”。她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了极度恐慌,为阻止孩子玩游戏,不惜采取强硬措施断网。孩子表面答应不玩游戏,可深夜两点趁她睡着后爬起来偷偷联网……

妈妈无计可施,为使自己不崩溃,干脆把孩子送到奶奶家,来一个“眼不见为净”。她说,她原本非常爱孩子,可自从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后,她一见孩子就烦。

我理解妈妈的感受,可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要知道,初一学生正值青春期,自以为懂了很多,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了,可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碰壁,有各种不适。这时,网络游戏给了他虚假的安慰和满足,让他在虚拟世界里暂时忘却了烦恼。人都是趋利避害的,现实世界说“你不行”,而网络世界说“你真棒”,你要是孩子,会不会沉迷?肯定会啊!

我相信,这位妈妈是爱孩子的,可她的强硬阻止反而让青春期孩子更加叛逆,更不想从网络世界里出来。那么,家長该如何引导孩子摆脱对网络游戏的迷恋呢?

1. 接纳孩子,找机会与孩子谈心

良好的沟通是通往孩子心灵世界的不二法则。接纳孩子爱玩游戏的事实,找个恰当机会,与孩子长谈一次,态度要平和,语气要诚恳,就事论事,不给孩子“贴标签”,并坦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焦虑,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妈妈带来的痛苦。

这里,告诉家长和孩子谈话的一个小技巧:少说“你”(孩子)是怎样的,多说“我”(妈妈)是怎样的。

初中生已经懂事了,如果家长能将他当成朋友说出心中焦虑,他一定会为家长着想的。妈妈的示弱会促使他思考,并真实感受到妈妈焦虑背后的爱。而妈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即使孩子说的不符合家长的所思所想,也不要动用家长权威,逼迫孩子就范,而要真正接纳孩子,包括他的缺点。

2. 多陪伴孩子,转移其注意力

孩子一旦沉溺网络游戏,由于本身自制力不够,很难自拔,确实需要父母从旁协助,以便从泥潭中脱身。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安排好学习、娱乐的时间。学习时间里,不玩手机;娱乐时间里,家长也要真心允许孩子娱乐,别嘴上同意,内心却一万个不满。娱乐时间结束,要果断地让孩子放下手机,这需要家长的监督。

假期带孩子外出旅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可以给孩子报他感兴趣的培训班,把他的注意力从手机游戏转移到别的兴趣点上。

3. 跟孩子共同阅读

一本好书会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带孩子去书店,买孩子感兴趣的书,并与他一起阅读,一起交流、探讨书中内容。爱孩子的父母,会愿意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完全接纳孩子,并引导他往正确的路上走。同时自己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不搞“双标”。

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初会本能地退缩,想得到父母的庇护。这时,父母要支持、包容,允许孩子有这样的反应,但坚决不包办、不后退。家长要平和、诚恳地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既愿意说,也愿意听,这样才不会让手机成为孩子的避难所。

家长努力工作,总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好的物质条件。可事实上,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的真心陪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受到打击时,只有父母的爱与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才能使他有勇气有力量去迎接挑战。如果家长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他爱,给他自信,总能够高质量地陪伴孩子,那孩子就不会总想着玩手机了。

总之,父母要记住:你的爱,是把孩子从手机那里夺回来的最有力武器。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
当代家长不易做
家长错了
孩子的画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