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少清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信息化技术推动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方式深刻转型,新的组织形态、生产形态等不断涌现。然而,很多工业企业发展不平衡,传统装备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现代化程度不一,职工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具有高超技术水平的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等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而高技能人才聚集的职工技协也因此大有用武之地。
我国职工技协活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围绕生产经营,攻克技术难关,曾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被誉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创举”。1982年成立的中华全国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是职工技协的全国性领导机构。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工会及企业都有技协组织,技术革新、技术创造、技术推广硕果累累,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勞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职工技协在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上都有很多创新。在组织形式上,以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成立了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集聚技术、人才等优势,凝聚一线职工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技术培训、技术创新活动。在会员结构上,向年轻化、知识化方向发展,技能水平更高。在活动方式上也有所创新。如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依托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实行技术难题“揭榜挂帅”制,让各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参与全行业技术攻关。再如,沈阳市总工会定制了“技能大篷车”,将其作为技协的流动活动阵地,带着技协骨干送技能到基层,解决了工学矛盾,提高了职工技能水平。
各级工会积极组织开展职工技协活动,把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组织起来,通过技术纽带,引导广大职工岗位成才、岗位创新、岗位奉献,展现了新时代职工技协的新担当、新贡献。
让技协会员劳有所得,是受益企业及工会组织的共识,但在推动共识落地中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技协会员的贡献与报酬如何计算、报酬通过何种形式支付等,尚未出台标准,需要税务、人社、纪检监察等部门形成统一意见。
当然,对于技协成员特别是其中优秀技能人才的激励,有些地方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优先评授荣誉称号、评选奖励优秀技术成果等,但这大多是一年一次,且未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
此外,职工技协还需要在组织覆盖、领域拓展、社会合作上不断探索新机制,推动技协的技术创新活动从个人创新向团队创新深化,从公有制企业向非公企业扩展,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提升,持续推进技协工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