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种植业中的作用

2022-02-06 03:49南京市农产品质量检测院张聪钱丽娟陈子潇
河北农机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种植业农技技术推广

南京市农产品质量检测院 张聪 钱丽娟 陈子潇

前言

深入研究农业技术,大范围进行技术推广,以此改善种植产业,优化农业体系,显著增强种植业运作能力,获取较高的作物产量,缩短种植用时。种植业需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保证技术普及效果,使各区域农户熟练使用农业技术,全面建成高效生产的种植体系。为此,研究农业技术的使用优势,分析其技术推广带来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1 农技推广的必要条件

1.1 技术专业的推广队伍

各地区、各时段进行的农技推广工作,均依赖于推广队伍,要求推广人员拥有专业的种植认识,以熟练的技术操作、简明的讲解语言,提高技术推广质量,促使农户掌握技术用法。如果推广人员仅是提供技术说明书,大概讲解技术操作流程,将会降低农户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极易出现设备故障、技术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农技推广工作,重在人才建设,以此展现农技作用,构建高效生产的种植业体系。为此,在农技推广前期,需全面落实人员的知识学习工作,以此强化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技能,使其能够胜任技术推广工作。配置相应的服务考评工作,使推广人员以较高的服务意识,进行技术讲解服务,保证讲解员与农户之间的交流质量,切实完成技术推广工作[1]。

1.2 适用的推广方法

以各地区种植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合理规划农技推广工作,培育新型推广思想。农技推广工作,须依赖于区域的生态体系、种植结构等因素。利用适用性较高的农技,提高种植收获量,凸显区域农业特色,深入研究优良品种的种植方法,逐步发展成区域内的支柱产业。为此,农技推广工作的先决条件,是选用适宜的推广方法,以此构建多层次的经济结构。

1.3 必要的保障机制

第一,政府支持。结合农技实际推广情况,政府给予一定农技推广工作的支持,保证各项推广活动进展的顺畅性。第二,技术服务。建立有效的技术服务考评体系,以技术服务为中心,全面落实农技推广工作。收集技术服务评价,反馈技术推广情况,形成技术推广的实践资料,使技术推广工作处于持续优化状态。第三,试点应用。采取试点先行、多地区同步推广的形式,以此增加技术推广的实践性,使农户直观获取农技的先进性,凸显出农技应用的积极价值。

2 种植业中农技推广的积极作用

2.1 有效更新种植产业结构

新时期环境中,农户需增加种植物类型,有效更新种植结构,开发多品种的种植方式。比如,部分区域作物类型单一,尝试增加花生、棉花等各类作物,以此增加种植产业的资金获取能力。农技推广,有助于农户进行高效生产,增加作物类型,逐步创建农业市场品牌。从包装、加工等方面,完善产业体系,获取更多的种植收益[2]。

2.2 获取较高的生产收益

农技推广质量,直接关联着种植业的收成。农技服务中,应以提高生产能力、缩短种植时间、增加作物类型为技术应用方向,以此全面建成机械生产体系,切实发挥农技作用。以农技为生产能量,增强种植生产力,切实推动种植业发展。

2.3 构建机械生产体系

在国内经济环境中,农业具有一定民生性,决定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力。在新时期环境中,农户需学习机械生产方式,掌握农技操作方法,改变初期生产方式,获取较高的种植收益。创建机械生产体系是变革农业生产的关键措施,有助于提升农业运作能力。机械生产过程,可优化种植用工结构,减少劳动力,以此提高种植效益。为此,技术推广应更侧重于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增强技术生产适用性。

2.4 塑造农户先进种植意识

农户种植认识的引导,是技术推广的关键作用。在技术推广实践中,明确区域内的种植需求,加强农户种植服务,指导其技术操作,使其形成全新的种植意识,改变原有的种植方法。农技推广工作中,试点应用具有较高的技术推广服务性,能够从技术操作、技术思想等方面,推广技术的应用方法。参照种植收益、果实成色的技术应用成绩,凸显农技使用的积极作用,使更多农户认可农技,进行技术学习。

3 农技推广的现存不足

3.1 农技更新迟缓

3.1.1 农技资金支持需加大

表1数据为农业农村部2019至2021年关于农技研发与推广的财政支持情况。

表1 农业农村部2019~2021年的财政支持情况

表1数据来自“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由表1数据发现:国家对于农业技术给予了较大的资金支持,直接关联于农技更新进程。2013年至2018年国家对于农技研发工作,每年给予一定财政拨款。拨出资金主要用于农技科研、技术转化、技术宣传。表1中2019年的拨款资金较多,给予农技研发与设备更新较大的资金支持,最近两年的资金支持有所减少。乡村发展环境下,国家较为关注农技使用情况,适当缩减了技术研发资金,主要用于技术的推广与服务,间接降低了农技更新、技术升级的研究力度,削弱了农技的创新性。农技作为种植业运作的关键技术支撑,引入农技研发资金供应量减少的原因较多。一是,农技生产处于发展期,部分乡村的农技使用需求有所缩减,农技融合量较为饱和。二是,国家近年对农技的大力支持,结合各乡村实况,进行匹配技术的推广,以此保障农技融合的有效性。三是,农技推广期间,用于推广人员学习的支出需求较大,资金供应需进行调整,以此保障技术推广质量[3]。

3.1.2 农技科研项目较为零散

国内各农业科研组织,主要从事科技研究、技术服务、技术问答、技术讲解各项工作。科研组织与地方建立合作项目后,采取“示范园”“多校联盟”“专家小组入户”“下乡实地研究”等形式,逐步开展科技研发工作。采取多种科研形式,以此结合区域种植条件,制定更具区域适应性的技术方案,支持各区域农业发展。在国家主导下,科研资源向农业倾斜。然而,各研究中心与农村相距较远,增加了技术推广难度,相应降低了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作为农技推广需攻克的主要难题。科研组织给出的种植技术方案,与农户技术需求存在一定脱节问题。科研组织设定研究课题时,并未准确把握农户的种植问题,由此降低了农技对种植业的支持力度,形成技术与需求错位的推广问题,增加了技术浪费。而技术研发是推动种植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技术成果转化有效性,顺应种植业的实际技术需求,成为技术更新的主要任务。

3.2 技术服务不完善

表2数据是2018至2020年全国乡村合作社的总数。

表2 2018~2020年全国乡村合作社的数量

表2数据来源“《农业经营管理》统计分析”。合作社是执行农技推广工作的关键组织,国内农村合作社的数量表现出逐年增加的状态。然而,多数合作社的经营规模不大。2013年时,全国各地区的合作社数量仅有88.4万个,发展至2020年合作社总数增长至220.7万个。合作社数量的增长速度较慢,符合“重质重量”要求的合作社更少。为此,当前国内合作社尚需深入发展,扩大合作社规模,以此更好地服务种植生产活动,切实完成农技推广工作。

国内乡村中,贫困地区是推广农技的主要对象。贫困区域使用的生产技术较为单一,种植业整体经营效果不理想。在乡村产业体系中,从事种植业的人员占比较高。第三次普查结果反馈:全国范围内的从农人员,种植业人员占比92.9%。由此说明:种植业作为乡村建设的关键产业,要加强人员农技操作的规范性,以此构建作物多样性、工艺多层次的生产结构。为此,乡村合作社成为技术推广的关键组织。乡村合作社能够全面收集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比如特色产业、技术需求、人员学习能力等,以此增强种植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引入必要的支持资金,增加产业经济运作能力,使其走出贫困局面。合作社扮演着乡村经济建设、技术推广的关键角色。如果合作社尚未建设完整的技术服务制度、经营规模不大,将会削弱技术推广质量,致使技术服务连续性不强、技术应用中断等问题,有碍于种植业发展。

3.3 保障措施需完善

国家明确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地位,从科学推广、建立组织、改革配套各方面,突出多层次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旨在开发多样性经营服务模式,积极落实各项农技推广工作。关于农技推广需配置现行的保障措施、优惠政策等,以此有效激发村民参与农技学习的主动性。借助保障措施,创建激励机制,有序落实各项技术推广工作。当前保障措施中,包括“集中采购”“定向委托”等,给予技术推广更多资源,积极发挥农技的种植优势。

国家尚需推出农技推广工作的相关激励政策,以此增加推广工作质量、细化技术服务内容,切实解决基层农业的技术应用问题。现有的保障工作中,并未引导基层推广人员实际参与种植生产活动。由此说明:国家基层推广组织,尚存一定人员管理问题,亟须解决。可利用有效的技术推广考评方式,创建多层级的薪酬激励体系,以此吸引更多人才,增加农技推广的实效性,切实增强农技服务。

4 增强农机推广有效性的对策

4.1 创建先进的技术更新环境

4.1.1 引入“职业农民”的农技推广理念

“职业农民”是引导村民学习技术的关键概念,具有乡村建设、技术推广的引导功能。乡村地区多数青年人才,流向城市,并未成为种植活动的生产资源。乡村留存的人才资源,多数表现出年纪大、劳动力不足等特点。生产力不充足,成为种植业发展受限的主要因素。“职业农民”最早于2012年提出,尝试全新的职业认识,改变村民对自身种植生产活动的认识,使其从初期生产活动中得到解放,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建农技推广平台。村民认可农技的生产方式后,能够产生更多的技术更新需求,由此增加了技术更新、技术升级的机会,成功走出农技饱和的不利局面[4]。

在政府支持、企业联合、高校指导的多方努力下,共同创建出“职业农民”的学习平台。2017年,国家投入资金约为15亿,建设出第一批职业农民,人数超过100万。选出7个农技推广的试点区域,开展农技服务特聘工作,以此保障农技推广的有效性,切实激活乡村种植业运作的内在潜力。2019年6月末,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建立专业农民队伍”的通知,侧重于建设100个乡村学习基地,尝试在5年内完成百万职业农民的培养工作,由此创建了职业农民的孵化平台。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获得了村民的高度信任。发展至2021年年初,重返乡村,以种植业为主进行创业的人员超过1000万,职业农民的实有人数远大于2000万人。职业农民作为新生人才资源,推动着乡村农技推广工作,高效实践新技术的应用,切实保证农技推广质量。

4.1.2 科研院校拓宽农技推广的服务范围

应对科研服务区域零散性问题,有效拓宽科研院校的技术服务范围。比如,一所科研院校,对周边区域的乡村,给予技术服务支持。以全区域技术服务、交叉服务为中心,切实消除技术服务盲点,给予乡村更多的技术服务支持,打破零散服务的技术发展壁垒。为此,各科研组织需加深合作,积极转化技术成果,创建交叉服务平台。采取“农家大院”“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深入乡村,整理种植业的生产内容,切实给出技术研发方向,提升技术可用性。

4.2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合作社是推进农技发展的关键组织,应结合区域种植业的运作需求,适当扩增规模,引入品牌概念,形成技术科学文化效应,奠定技术融合的基础条件。在经济发展滞后的区域,具有一定农技推广难度。合作社应进行劳动力整合、土地资源整合,以此从全局视角分析农技融合方法。将人资、土地两个因素,作为合作社扩建规模的主要前提。在相关组织的支持下,合作社可进行建立多样性合作项目,建立更完整的产业体系,以此助力技术推广,给予必要的技术服务,带动乡村种植业生产,使农户获取更多的种植收益[5]。

4.3 配置技术保障方案

从2012年伊始,农业农村部明确了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地位,配置了相应的考核方案,以此增强基层推广的主动性。发展至2019年,推广工作考核项目有“规范建设”“农技人员能力”“试点推广情况”“信息工程建设”“科技扶贫”“农户评价”等。每个考核项目,均给出了评分标准。新时期,建立更完善、更实用的考评体系,可从“种植收益评价”“技术推广完成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利用种植业生产的实际数据,参照上一年的相关数据,提高推广管理的全面性,有力指导后续技术推广工作。

5 结语

综上所述,农技推广的有效落地,能够有效改善种植结构,建立更完整的种植产业体系,有助于推进职业农民的孵化工作,表现出多重积极作用,显著增强乡村经济的创造能力。开展农技推广期间,应增加资金支持,建立有效的科研服务方案,配置相应的推广考评制度,多层次、多视角提高技术推广有效性。

猜你喜欢
种植业农技技术推广
“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有了路线图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