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梅
◇范家沟区位示意
范家沟摩崖造像,位于洛阳市西二十公里的宜阳县范家沟村,2020年12月被当地群众在山前翻整土地时发现。2021年3月,龙门石窟研究院在“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项目中对该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笔者参加了此次调查工作,现将调查的基本所得简要报告如下。
范家沟摩崖造像雕刻于范家沟村西北约一公里处的山崖上。山体平面呈“U”形,南北两崖对峙,摩崖造像就雕刻在南侧崖壁上,造像面向北方。出露地层岩质为砂岩。地理坐标:北纬34°31′43.8″,东经112°20′3.1″,海拔214米。两崖间所形成一峡谷,谷底现为村民开垦的较为平整的花椒树田。整个区域山低谷浅,沟壑交错,为豫西地区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带。丘顶平缓,起伏较小,相对高差100米左右,冲沟发育,沟深10至30米。其邻近于伊河与洛河之间的甘水河西岸。
南侧崖壁自西向东约40米范围内,共雕刻有4个佛龛、3则题记和1处阴刻建筑等遗迹。为行文方便,现依次编号为1龛、2龛、3龛和4龛。1龛和2龛为双龛,规模相当,位于崖壁西端中下部,距路面105厘米,距崖顶约270厘米。3龛居于双龛东侧约1米处,与双龛大致处在一条水平线上。从崖壁上的土层印记看,这三个佛龛此前一直埋于1至2米的土层中;4龛开凿于崖壁的东端上部,距地面约有2米的高度,原就裸露在外。目前当地村民于各龛前搭起简易防护棚,加强保护。
◇崖体外观
◇宜阳县范家沟摩崖造像立面示意图
1龛,为尖拱龛,高21厘米,宽14厘米,进深5厘米。内造一身坐佛,佛通高19厘米,头面部残损,似着通肩式袈裟,衣纹不清,双手于腹前合掌向下,似未完工,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仰覆圆莲座上,不露足。莲座高6厘米,束腰部位饰有两道横纹。龛内壁面为排列规则的线形呈放射状刻痕,围绕佛身,似是佛的背光,又似未完工。龛下约30厘米处刻有“甘泉乡”三字,阴刻,字径9厘米。
◇1龛
2龛为尖拱形龛,与1龛并列,高21厘米,宽14厘米。此龛仅用线刻出龛形轮廓,龛内用线条仅刻出坐像的轮廓和莲座外观,未完工。其右侧20厘米处,阴刻“甘泉”二字,字径6厘米。“甘泉”二字右侧约1米处另刻“神龙元年”四个字,字径9厘米。
◇1龛与2龛位置
◇1龛下刻的“甘泉乡”字样
◇◇2龛
◇2龛“神龙元年”字样
◇3龛及“太极元年”题记
3龛为尖拱龛,高10厘米,宽6厘米,进深3厘米。内刻坐佛一尊,通高9厘米,头面部残损,胸部和腿部部分残缺,双手未雕出,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覆莲座上。其右侧约8厘米处线刻一跪姿像,像高10厘米,头顶有发髻,双臂姿势不清,双腿齐跪于七瓣莲座上。龛上方一米处刻有题记,内容为:“太极元年/赵越”,字径为9厘米。
3龛右侧约2米处的崖壁下部,采用阴刻的方式雕刻一屋形建筑,高18厘米,宽25厘米。其顶为歇山顶,有瓦垄20道,屋脊两端为翘角,正中有突起的装饰物,下方为五根立柱,面阔四间,建筑下为方形台基。
3龛右侧约12米的中部壁面,下距路面50厘米处,发现一则题记,内容为:“长安元/李思贞”,字径7厘米。其中“”字为武周新字。
4龛为圆拱形,空龛,高48厘米,宽40厘米,进深33厘米。龛内正壁设有一长方形基坛,坛高9厘米,宽40厘米,深8厘米。
◇3龛
◇3龛一侧的线刻跪姿像
◇3龛旁的屋形龛
◇3龛“长安元年”题记
◇4龛
范家沟摩崖造像,从其造像风格看,具有显著的唐代特征。特别是1龛内的佛座,为圆形束腰仰覆圆莲座,与龙门石窟唐代大量的武周时期的佛座雕刻风格相一致。4龛是范家沟摩崖造像中尺寸最大的窟龛,龛内无造像,与龙门石窟中唐代空龛具有一致性。龛形为圆拱形,正壁设基坛,通常是佛教信徒以放置或镶嵌佛教造像之功用,龙门石窟中有多例此类空龛。另从阴刻房屋建筑看,其顶为歇山顶,五根立柱,面阔四间,具有唐代建筑的风貌特征。
题记中的长安元年(701年)和神龙元年(705年)均为唐武周时期。年号“长安”是武则天的年号,长安五年正月改为“神龙”,此时武后虽在病中,但中宗尚未复辟,属于武周晚期;“太极”为唐睿宗李旦的年号,太极元年即712年。另题记“长安元/李思贞”这六字中的“李”和“元”二字为反向书写,是十分特别的现象。唐代时期题刻书写通常是书写好粉本,再移刻于石壁上。这里显然是题刻的书写者文字书写水平所限而致,更体现出了民间雕凿的工艺水平,与皇家工程的工艺相差甚远且不可同日而语。
◇4龛外观
其中的两则题刻中有“甘泉”和“甘泉乡”,“甘泉”为泉名或为地名。考察石窟周边地形环境,此处为一山坳,摩崖造像前和对面山体坡地为当地群众种植的花椒树农田,石窟所在崖顶上有20多株碗口粗的柏树生长,现附近未见有泉水等。据范祖禹撰《永嘉郡夫人富氏墓志铭》中记载“河南寿安县甘泉乡”,可知甘泉乡属河南府寿安县。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寿安县,本汉宜阳县地,后魏分新安置甘棠县,隋开皇三年以县属熊州,十六年改为谷州,仁寿四年改名寿安县,贞观七年改属河南府,畿东北至府七十六里。”另据独孤及撰《朝散大夫颍川郡长史赠秘书监河南独孤墓表》记载“甘泉东伊水西甘泉乡”,知其位置在“伊水西甘泉东”。
◇太上残碑
范家沟摩崖造像从其所处位置看,其与都城洛阳的龙门石窟相距不过20公里,与虎头寺石窟及石佛寺石窟均相距十多公里,是处于伊洛盆地的一处唐代造像遗迹之一。从目前现状判断,其规模较小,造像也未完工,应为唐代民间信众的佛教造像遗存,反映出唐代东都洛阳于武周晚期佛教信仰在普通民众中仍有相当的普遍性。范家沟摩崖造像的发现,对研究唐代武周时期洛阳地区的佛教发展状况及民间宗教信仰等方面又增添了新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