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整理/本刊见习主笔 陈邦祺
80 余万秦军败于8 万晋军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兵多将广往往就能锁定胜局。但是,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80 余万秦军竟然打不过8 万晋军,是何道理?
公元376 年统一北方之后,胸怀天下的前秦国主苻坚便想借着“疾风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南方的东晋,进而实现南北统一。
彼时,前秦建国不满八年,根基还未稳固,更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之苻坚连年征战,黎民百姓厌战情绪高涨。而南方的东晋,曾经混乱的王朝正迎来久违的发展期。得知秦军南下的消息后,东晋便开始积极备战,训练北府兵精锐,巩固长江防线。
如此情况下,前秦最好的选择便是“厉兵积粟,以待暴主”(积累兵力,等待东晋内部叛乱)。朝中大臣也向苻坚进言“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然而,刚愎自用的苻坚却认为:“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驳斥了大臣们劝谏后,他便一意孤行,陈兵百万进军东晋。
最终,这只规模臃肿、战斗力很弱的军队在与东晋军队局部接触后,没多久便散逃溃败。
准备不足、贸然出征,前秦的先头部队一被晋军偷袭,便溃不成军。原本就情绪低迷的前秦大军一时间士气降到谷底,就连苻坚在此时信心也变得没有那么足了,畏于与晋军交战。
在战争进入白热化之时,苻坚亲自驻守重镇寿阳。当他得知大败洛涧驻军的晋军正乘势向寿阳进军后,便和弟弟苻融登上城头查看敌情。
在看到对岸的晋兵,阵容整齐,战船密布,苻坚暗叹晋兵训练有素。当望向北面的八公山时,看到草木在风中淅淅沥沥的晃动,树影交织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一样,苻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一旁的苻融说:“晋军哪里是一支弱旅?分明是一支劲旅啊!”从此,便更加畏惧与晋军交战。
对敌我形势辨识不清,使得苻坚常常作出错误决策,屡次错过转变战局的良机。在经过一系列败仗后,前秦引以为傲的绝对兵力优势已不复存在。
公元383 年十一月,东晋军队在取得接连大胜后,乘胜追击,直逼淝水东岸。双方隔着淝水排兵布阵,大决战一触即发。
前秦沿河布阵,使得东晋军队没有渡河的空隙。此时,前秦、东晋两军兵力仍相差悬殊(比例大概是11∶1)。
为了速战速决,东晋名将谢玄决定以计取胜。他先是派人向苻坚进言,让其主动后退,放东晋军队渡河决战。
久经沙场的苻坚一眼就看出了谢玄这份进言背后的谋划,便决定将计就计,放晋军渡河,待其行至一半时再突然出击,杀他个措手不及。
表面上看,此计并无任何不妥,但苻坚漏算了一个致命的因素,那就是军心。在作决策时完全没有将敌我军心纳入考虑之中,使他犯下了三个决策错误中最为严重的一个。
在下令大军撤退时,本就因接连大败士气低落的前秦军队,当听到“退”的命令后,军心立即溃散,士兵们无不开始争相向后奔逃。
借着乱局,士气大盛的东晋士卒便在阵后大喊:“秦军败啦!”,并快速冲杀前秦大军。最终,数以万计的前秦士卒被斩杀、俘虏,弟弟苻融身死,苻坚也中流矢负伤,狼狈地单骑逃回淮北。
至此,历时四个多月的淝水之战,以8 万晋军大胜80 余万秦军而告终。
启示:淝水之战前秦的惨败,根本原因在于指挥者对作战双方形势的误判,在此基础上做出错误的决策。优势变为劣势,失败自然也就无法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