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米娟(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当今世界,低碳经济的迹象几乎无处不在。电动汽车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充电站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在农村地区呈爆发式增长,越来越多的清洁能源正通过智能电网传输。企业正在投资绿色建筑,以此降低能源成本,同时利用工业软件和传感器等尖端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消费者在高效、污染较少的制造工艺的影响下对可持续产品的渴望也在增加。所有事态的发展都突出表明了,可持续性的新时代即将到来,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涉及所有国家和地区。为了顺应大环境发展的趋势,笔者将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域,全面、深入地对低碳经济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将是低碳经济的时代,低碳经济最早由2003年英国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提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现阶段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基于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是以节能降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维护生态平衡,包括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生活在内的一种新经济形态的总称。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低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由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转变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上这些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低碳经济,各有其道理。
然而本质上讲,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更重要的,它是一种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新经济,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不仅创造了更高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创造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实施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科学界、政治界共同关心的问题。低碳经济的目标主要是遏制人为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气候变化。近年来,世界为向低碳经济转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监督低碳经济的实施;另一方面,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寻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佳途径,并正式承诺将其国内碳排放量控制在一定水平以内。此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巧妙而实际的低碳经济行动。这些行动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资源、清洁能源技术、碳市场和低碳城市,极大地推动了低碳市场的发展。
自2000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遏制碳排放,包括设定碳减排目标、淘汰落后产能、增加碳汇、发展低碳城市、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缓解气候变化。
接下来,笔者将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域去分析低碳经济发展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浪费、创新性使用新能源、推动大型企业积极转型以及打造绿色生态发展环境。
一是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浪费。低碳经济发展体系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极大地减少能源上的浪费。对此,人们应当加强节能减排的意识和习惯,并且将节能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去完成,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件节能小事,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
例如,绿色出行优先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绿色消费优先选择可多次重复利用的产品,减少购买或使用一次性用品避免过度包装;节约用水、用电等行为方式。
二是创新使用新能源,新能源是与常规能源相对的,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都被认为是新能源,又因新能源具有经济环保、可再生性等优势,因此被鼓励大力开发和应用。环境污染和能源的短缺带来的现实压力使人们开始关注新能源,并希望新能源能够克服化石燃料带来的污染和可能出现的能源枯竭等问题。我们在看到新能源利用过程中的低碳和环保等优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新能源开发过程中的高能耗、高成本等问题。要全面看待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加强科技研发,让新能源在低碳经济下更好地服务于民。
三是推动大企业转型工作。目前我国工业和农业依旧共同发展,并且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导致我国碳排放量相较其他国家较多的原因。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高耗能、低产值的制造企业过度开发和使用水资源、自然资源、石油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将不利于我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高效发展。因此低碳经济大环境下企业转型变得尤为重要,迫在眉睫。企业应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调整发展目标和发展结构,达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四是打造绿色生态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并不是相悖离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应有效利用经济带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打造好山、好水、好生态的美好景象。同样,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例如,生态旅游、农家乐、生态村庄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学技术哲学角度下的低碳经济发展并不是杜绝“碳”,而是将“碳”的排放保障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去实践。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然而目前,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依旧存在相关问题,这些路径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避免。
统一的政策不适合中国的不同地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复杂,因地区而异,特别是贫富差距。
例如,中国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清洁能源。对于拥有成熟技术和设备的富裕地区来说,使用清洁能源来减少碳排放量将会相对容易。然而,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清洁能源的使用将会相对困难,大多数此类地区仍然依赖传统的高碳排放设备。因此,统一政策是不合适的。并且,产生大量碳排放的碳密集型工业如电力、水泥、化学品和加工金属等主要在贫困地区开展。结果造成,一些富裕地区消费了上述产品和服务,并轻松完成了碳排放量强度指标,而其体现的碳和环境负担却留给了贫困地区。
许多政策都是为了短期目标而制定的,这导致了中国低碳经济的政策重叠。低碳城市、碳减排任务等许多路径上的政策和行动缺乏长期规划,甚至被重复。例如,中国已经推出了几种不同的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和森林城市。这些概念缺乏长远规划,主要是权宜之计,反而干扰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此外,还制定了碳强度降低指数,以监督地方政府减排目标的执行情况。因此,一些省份在冬季采取极端的限电和限车措施,以完成政治目标,这些都是短视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政治目标,而不是为了环境目标。
中国依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现状来看,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重化工、钢铁、车船、机械工程等产业发展为标志的工业化阶段,这些产业都需要大量的材料和能源。而第三产业相较于第二产业能源强度则较低,发展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国的能源密集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就业压力加大,短期内进行结构调整、关闭低效产能难度较大。雪上加霜的是中国在能源方面的自然禀赋:巨大的煤炭储量,反倒鼓励了对这种碳密集型能源的过度依赖。另一个障碍与中国促进节能政策工具的转变有关:从目前的主要行政工具,如中央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制定的目标,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方法。从市场机制的引入到市场机制的实施,必然会有一个时间差,因此在能源效率和减排措施方面的投资产生效益之前,还需要一段时间。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中国经济的软肋。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单位消耗资源的平均经济产出不到发达国家的10%。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但只有十分之一的出口来自本土品牌和知识产权。且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正在增长,但它严重依赖进口这些产品的关键零部件,而且必须为软件技术标准向外国公司支付大笔费用。许多企业在技术引进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在技术吸收和同化上的投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研发,重点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鼓励企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向中国的技术转让。
大多数人们对“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概念缺乏认知和行动,在这一前提下,若不能有效改善,那么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纸上谈兵。
在中国,公众在控制碳排放方面的积极性低于政府,因此,政府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鼓励公众参与低碳经济,并以低碳的生活方式参与其中。然而,公众参与度远低于政府的预期。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依旧十分严重,甚至发展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区;垃圾分类方案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又由于电价和能源价格之间的关联性较低,公共节电意识也相对较弱。
中国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碳排国,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已经将低碳发展列入了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并且向全社会作出了明确的减排承诺。为了应对以上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障碍,笔者从科学技术哲学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为我国早日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助力。
合理的评估方法不仅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制定公平的区域间碳减排政策。为了协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碳排放强度应该以实体产量(例如每吨钢铁产量)而不是GDP来评估,从而避免通过增加GDP来减少碳排放。此外,贫困地区生产的碳密集型生产几乎完全被富裕地区所消耗,导致相当大的隐含碳排放。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在碳排放强度评估机制中应考虑所体现的隐含碳排放,从而建立不同地区的碳补偿机制,以平衡不公平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
长期低碳发展需要有顶层规划,对于中国的低碳城市而言,尽管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低碳城市,但政策重叠主要是由于对低碳城市的量化和认证理论的粗糙造成的。科学合理的低碳理论,如低碳城市指标框架,有望为未来中央政府提供顶层、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发展低碳城市需要低碳政策、长期城市能源体系规划和产业规划的一致性,这也有利于长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尤其是那些在中国碳排放总量中占很大比例的能源密集型产业。然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经济是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至关重要。对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快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完善,增加对文化、保险、金融、旅游等现代化服务业的产值。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另外,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我国可以通过加强对电子信息、生物产业、风能、太阳能等一系列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来对GDP在二氧化碳强度上进行降低。
从中长期来看,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成为节能减排的重点,对此,建议加强公共研发机构和测试平台建设。这些将在支持技术创新的系统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将在共同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商业化和开展重大政府研究项目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建议建立一个新的、开放的国家能源研究机构,其不仅要有进行研究的能力和设施,还能够开展试点项目,从而涵盖基础研究、开发、试验、测试和认证。该机构将向企业、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开放,这将解决新能源领域缺乏足够通用技术的问题。此外,中国也应从国外引入先进、高效的技术,积极吸收和适应,取其精华。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民众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所以,要想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仅依靠技术的推广与创新是完全不够的。
我们必须要在全社会努力的范围之内,大力地宣传与普及教育活动,积极地向各个民众宣扬低碳生活的好处,创造低碳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使全民广泛且自觉地参与到低碳生活中,并可对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的公民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也是科学技术哲学观点的体现,只有关乎自身责任以及利益时,人们才会对有关方面进行重视,才能够投入其中发挥出相应的价值及作用,这也是我们强化公民低碳环保意识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一蹴而就,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从多学科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索,从而推出更全面有效的措施和行动指南,最终实现我国对世界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