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静
习近平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深深印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当中,更是融进了我们民族的血液,影响着我们民族的过去和未来。正因如此,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价值转化,并且作出了一系列的科学论断。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价值维度、方法维度认识和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的价值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人民传承中华文明、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从时间维度视域论述,要求我们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我国有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同时,也将自己深情的目光投向那些历经岁月而依旧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上。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论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论述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习近平在不同城市考察时,多次提到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比如:习近平2014年2月的北京考察之行、2019年11月的上海考察之行、2020年10月的广东考察之行等,他都提到了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二是论述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全国各地的考察中,多次强调了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的意义,并且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宏观的、可行性的具体建议。
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对于保护中华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好中华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也是灿烂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人们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历史,才能感悟中华文化,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中华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我们的祖先留给了我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历史研究价值等多重价值。比如,敦煌莫高窟。它有研究我国古代民族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的历史研究价值;也有进行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还有莫高精神的教育价值,等等。合理对历史文化遗址进行开发,挖掘其背后的丰富价值,也是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
习近平从空间维度视域论述,要求我们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其能够兼收并蓄,吸收一切文明成果。而良好的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发挥其包容性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交流的论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论述了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上不同的文明并非绝对是冲突的、不可兼容的,相反,世界正因不同的文明而更加精彩。习近平认识到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发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倡导。比如:2014年4月,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用茶和酒形象地比喻了中欧文明不是不可兼容的。二是论述了要加强文明对话和交流。近年来,随着西方政客和媒体对中国的“抹黑”和不实报道,不少西方普通民众对中国和中华文化存在严重的偏见,这个时候,只有积极推动民间往来,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才能消除偏见,推动各国文明友好相处,共同进步。比如:2021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上,习近平在特别致辞中再一次地提到各国要交流互鉴,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动力。
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交流的论述,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促进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中华文明自汉唐以来,曾有很长的时间与外在文明保持着良好的交流,比如,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的鉴真东渡,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等。五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文明总是能够不断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并且吸收其有益成果,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世界历史的事实又证明,不吸收其他文明成果而孤立发展的文明是很难长久的繁荣下去的。所以,加强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吸收其有益成果,对于中华文化自身获得长远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发展。文明具有多样性,各个文明的发展不是不可兼容的。文明之间的差异,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各种文明是有可能和谐共生的。由于过去长时间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交流的缺乏,导致西方人对中华文化具有很大的偏见。加强文化交流既有利于中华文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文明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还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习近平从价值维度视域论述,要求我们维系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近代时期,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曾呈现出极度的不自信,文化自卑心理至今仍影响着国人。进入当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又竭力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中华文化的延续面临着新的危机。因此,当下重新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重塑文化自信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自信的论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民族的文化都不认同、不自信,那么这个民族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获得长远的发展。只有树立起文化自信,我们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比如:2016年5月,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二是论述了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措施。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文化自信的树立需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实现文化自信就是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比如:2017年4月,习近平在广西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习近平对中华文化独特性和优越性的论述,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文化自信的树立。一方面,有利于将中华文化传承落到实处。没有文化自信,就会失去传承意识。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绝对有底气、有信心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只有树立了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思想中自觉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在行动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获得更深厚的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每一个中华儿女,只有从心底认同中华文化,自觉继承中华文化,才能真正树立起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信,为将来的发展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
习近平从方法维度视域论述,要求我们要加强文化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忽视和淡忘了中华文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赋予中华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习近平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创新的论述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论述了中华文化创新的原因。中华文化虽然有着长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其并不是一定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文化“娱乐化”“速食化”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华文化如何实现发展,亟需解决的就是创新问题。比如:2014年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了,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论述了中华文化创新的具体措施。习近平针对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建议。比如:2020年9月,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了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创新的论述,有利于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因当说,对前人留下的成果进行继承、借鉴、吸收和转化,正是中华文化能够赓续五千年而不绝的重要原因之所在。”[3]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推动中华文化与现实文化相通,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使得中华文化得到充分继承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综上可见,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系列论述,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很多崭新的视野和方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