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河北省人才振兴实践困境及策略

2022-02-06 21:43王建强
经济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民基层人才

王建强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2022年2月,中央出台文件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并明确提出要确保“三农”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极为重要,为此中央专门印发有关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文件进行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振兴,不断克服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不利因素。

一、扶轼瞻远: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古语有云:“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鉴往知来方可砺行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之要,只有大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实现乡村振兴最核心的要素还是人才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才是发展和创新的第一资源,所有事离开人才无法完成。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也不例外,人才同样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要素,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产业发展需要人自觉承担责任,小康社会建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也都要将人作为根本。人才既能作为一般劳动力创造财富,以进一步拉动乡村经济增长,实现充当普通劳动力的价值,而最主要的能够利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乡村发展创造出比普通劳动力更多的业绩,展现出比普通劳动力更高的能力,实现比普通劳动力更大的社会价值[1]。同时,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较高层次的劳动者,又能通过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引领创新并使创新成果应用于乡村振兴。人才能够充分利用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这些要素为其所用,发挥这些要素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带动这些要素在城乡间相互流动、密切联动、深度融合,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起到核心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需要各类人才协同发力:统筹协调、牵头抓总需要各级党政人才,乡村农业合作社和大型农场发展、农产品市场经营贸易离不开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及农村电商人才的参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业新业态的开拓等必须依靠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农业设施设备利用、技术培训,技能人才作用最大[2]。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需要大量经营管理科技人才、生态环境保护人才、文化传承人才、社会保障服务人才等。因此,只有抓住了人才振兴这个“牛鼻子”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

(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更加重视对各类人才的管理开发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更加重视对人才管理和开发。第一,加强人才管理和开发是目前乡村人才振兴的首要任务。要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必须解决主要矛盾,必须把人才管理和开发放到人才发展的首要位置。乡村较之城镇,人口数量众多,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主力军仍是乡村中的人才大军,因而就地取“才”成为必然,必须通过农村最普遍的人才开发,提升乡村整体人才的素质能力,这不仅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还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第二,加强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是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乡村发展产业振兴是基础,要想实现产业经济全面迸发和升级、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形式、发展集约化生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其基础则是各类人才。加强第一产业发展,增加乡村收入,提升生产水平,必须大力培养既懂经营又懂技术的职业农民,同时由于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大量利用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也要求对这些职业农民进行管理和开发,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这都要求加强人才管理。第三,加强人才管理可以助推乡村生态振兴发展。生态振兴需要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也需要传播这些理念的各类人才,通过培养和开发这类人才可为乡村主体普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知识,激发其生态环保意识。加强这类人才开发管理,可以有效进行环境治理,对污染物进行科学处理,营造出美丽的人文景观、生态景观和新乡村设计,给生态振兴提供保障。第四,加强人才开发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要点。在文化发展中,人才是创造者,更是传承者和继承者,只有加强人才开发,才能使乡村文化发展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第五,加强人才管理是乡村组织发展的关键支撑。在乡村人才管理中,对于基层组织人才的开发最重要,基层组织作为联系群众的纽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组织中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只有经过良好的人才管理和开发,才能更好服务基层群众,才能为乡村组织发展助力。因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管理和开发,把人才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更能发挥其作用的地位,从思想上更加重视人才,制定有效人才政策,关心保护和使用人才,让各类人才的智慧源泉在乡村振兴中充分涌流,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大展宏图[3]。

二、与时俱进:河北实施系列举措大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近年来河北不断加大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力度,在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培育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不断发力,以人才振兴助推其余四个振兴,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一)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

乡村人才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各地在健全完善村党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等村级治理架构的同时,基层一线力量不断增强。将脱贫攻坚时期的领导干部包联、第一书记入村、省直工作队帮扶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了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基层干部“百千万”培育计划,不断提高村党支部书记领导乡村振兴的素质和能力。邯郸市通过实施“万名优秀青年培育工程”,共培育优秀青年1.27万人。张家口市选派了285名党员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使之履行抓班子、带队伍职责,不断强化支部力量,解决群众难题。承德市大力实施“致富先锋”工程,通过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群众脱贫致富;通过实施“能人返乡”工程,吸引近1900名在外创业有成人员回乡创业,其中有53人被发展为党员、136人进入村“两委”班子、23人当选村党组织书记,树起了一面面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鲜红“党旗”[4]。

(二)培育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依托国家和省内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5]。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专项创新团队,覆盖特色优势产业;适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打造要求,设立急需专家岗位,鼓励支持青年科技骨干以创新团队成员身份参加团队工作,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范围,精心打造一流创新团队。开展高层次农技推广培训,培养造就农技推广领军人才。如邯郸市依托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围绕蔬菜、果品、特色畜禽产品等9大类、15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对基层农技推广骨干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从乡村中招募特聘农技员,为乡村振兴培育了一支热爱农业农村、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聘农技员队伍。唐山市以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县为重点,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实操水平,使其尽快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每年培训的基层农技人员达300人以上。

(三)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

近年来,中央资金在河北省的投入连年增加,先后有130多个农业县被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县,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培训20.4万人,建起了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加强平台建设,省农广校、石家庄市农科院、青县司马庄绿豪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定泽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7个基地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农广校体系已经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支撑力量,承担的农民教育培训任务占比达60%以上。涉农院校、园区、企业及科研单位等多元力量,以多种方式广泛积极参与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邯郸市开展的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中,培训农民10.3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600人,肥乡区通过组建名师、名医、名家工作室和建立科技特派员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创新活力[6]。承德宽城县农广校大力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育班,先后共有320名人员参加,借助强大的培训师资力量,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现场教学等方式相结合,使培育农民视野开阔,见识增长,思路拓宽。另外,还鼓励各地组织职业农民跨省区开展交流实训,提升发展理念,通过推广应用云上智农手机App,引导和鼓励农民在线学习、在线服务、在线考核,以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延伸产业链条、开展集约化生产、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壮大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队伍,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调查显示,农民合作社中农村实用人才占总人数的28%,这些人才中靠种植和综合经营的人员分别占43%和24%,青壮年占比大,31~50岁的人员占比为72%,高中学历占比为28%。在全省22个调查点对普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发挥情况调查显示,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当地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民占比达到了73%,说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在河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和称赞。

三、荆棘载途:河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制约因素分析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人才振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乡村人才在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过程中的成效非常显著,但仍然存在人才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乡村青壮年流失严重、乡村人才技能提升需求迫切、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后继乏人、乡村产业和就业扶持政策还需强化等。

(一)乡村吸纳人才的普惠性和长效性政策措施不足

近年来,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国家和全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政策,但由于基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特别是工资、薪金、编制等人才最为关注的问题与城镇差距较大,除特殊人群例如扶贫人才、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等可享受一次性特惠政策且有服务基层年限外,要想将大批人才留在基层,则需要制定保障所有乡村人才职业与事业发展、待遇水平提高、生活工作环境改善的普惠性、长效性措施,以吸纳人才扎根基层。在调研中乡村人才普遍反映,其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职业发展机会相对太少,许多乡村人才特别是青壮年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为阻滞乡村人才振兴和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乡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全省乡村大专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严重不足,后继乏人。以乡镇卫生人才为例,现阶段,基层医护人员发展空间小、待遇低、工作量大、职称晋升限制多,乡镇卫生院对大学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吸引力有限。调查显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中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仅占6.96%,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不足2%,普遍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一方面受编制限制,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着人才招聘难,但同时存在人才流失现象,专业技术较好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多流向私立医院或自行开设私立诊所,导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逐渐萎缩,出现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人才断档等问题。全省大部分基层都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问题。

(三)乡村人才能力评价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

现行人才能力评价序列远远不能反映乡村人才的职业类别,现行人才能力与水平评价的指标要素及相关标准不尽合理。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聘方面与城镇专业技术人才相比有许多天然缺陷,如农技推广人才、乡村教师、医护人才职称评审条件限制较多,人才评价机制不活、不科学,制约了各类人才的成长,也是导致人才不愿意到乡村去和留在乡村的重要因素。以基层农技人才为例,基层农技人才多数是面向基层农民群众进行业务指导、技术推广和提供服务,他们大部分是直接下到田间地头工作,职称评聘极大地受评聘条件和岗位设置的限制。以岗位为例,按照全省专业技术职称岗位设置相关规定,省、市、县三级的中高级设岗比例是逐级下降的,乡级单位的正高级职称比例≤3%。农牧业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无论是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还是具体业务的监督与指导,都需要大量的基层农技人员来具体落实,但全省现行的市县乡三级专技岗位设置比例,尤其是高级岗位的设置比例,与现有基层农技专业人员的岗位需求严重脱节,尽管现在规定比例可上浮2~3个百分点,但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基层农技人才很难获得相应的职称待遇,他们不能安心待在基层,极易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有的农技人才千方百计要调离,甚至辞职。

(四)乡村人才成长激励保障不足

乡村人才的收入普遍不高且存在差异,有些基层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收入保障,部分权益缺乏有效保护。如特岗教师,“特岗计划”政策是政府促进教育均衡化,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具体体现。河北省2010年出台了《河北省特岗教师管理办法(试行)》,近年来在补充农村教师队伍,扩充大学生就业途径,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等方面作用明显。但另一方面,特岗教师工作的县区都属于贫困县,且任教学校一般地处偏远,工作及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同时,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县只发放中央财政拨付的工资性支出,而不发放地方性补贴,如绩效考核津贴等,造成了部分特岗教师与正式教职工“同工不同酬”现象;个别县特岗教师的入编手续进展缓慢甚至根本就入不了编。这些弱化“特岗计划”政策的地方行为直接影响着特教岗位的稳定性。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特岗教师有离职倾向。这直接关系到全省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基层一线人才的政治待遇普遍不高,他们到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机关及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任职以及作为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的比例太少。

(五)对乡村人才培训缺乏多元保障

到目前为止,乡村人才参与培训的强制约束机制不到位,致使人才参与培训制度的落实缺乏多元保障措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招收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师范生公费教育工作等都是“上对下”,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等,实施效果并不明显。乡村人才缺乏培训,其素质难以提高,在振兴乡村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无法满足需要。以乡村人才中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例,在培育方面存在机制创新跟进不足问题,其突出表现为:教育培训改革未能接轨,职业农民更加注重实践性,需要对课程、教材、实训形式进行改革,而适应农民特点的课程体系和符合更大区域性特点的教材仍然匮乏;职业农民学历教育通道不畅,部分地区对农民求学年龄加以限制,同时参加系统性培训与取得学历教育证书未能有效衔接,农民难以参加更高层次学历教育;职业农民终身学习制度尚未建立,受经费限制,职业农民三年之内不能再次参加培训,终身学习、不断学习的通道阻塞。

(六)下派人才普遍缺乏农村经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除了要发挥乡村本土人才的作用外,还要注重发挥从中央、省、市、县派往乡村人才的作用。现有下派人才主要包括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队等,但这些人才中有许多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甚至出现“水土不服”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工作复杂多样,下派人才必须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那些班子较弱、经济落后、村情复杂的村,则需要下派人员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和办法。“下派人才”多为党政机关的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优秀管理人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受派人员并不具备农村工作经历和丰富经验,无法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

四、澄思寂滤:推进河北乡村人才振兴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乡村人才振兴综合管理

一是组织开展支撑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专题研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管理,以现有人才统计为基础,开展乡村人才统计调查,建立乡村人才信息监测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预报预警机制。二是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评估与优化完善。强化职能管理部门作用,组织开展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政策评估,统一协调与部门(地区)推进兼顾,以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扩大职业发展机会、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保障合理待遇等为重点,逐步健全人才扎根基层工作的一体化、普惠性政策体系。三是建立乡村人才振兴目标责任制,将乡村人才振兴效果列入职能部门年度考核。四是发展网上市场与服务,使人才服务覆盖广大基层地区,提高为乡村人才服务的供应能力与效率效能,尤其是加大供求、环境建设与发展、预报预警等方面信息的供应力度以及政策咨询、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服务力度,为乡村人才培养、引进、配置、流动等创造良好条件。

(二)实施乡村人才预购与定制培养制度

建立乡村用人单位、高等院校、大学生三方联动的乡村人才供应机制。联动供应机制可采用三种方式:一是由乡村用人单位出资,向高校预定毕业生,学生教育由学校全权负责,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工作就业。二是高校到乡村用人单位指定地区或单位定向招生,学生教育由学校全权负责,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工作就业。三是设置特色班次,实行联合办学,乡村用人单位与学校合作编写教材、配置师资、设置课程,学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工作就业。

(三)加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投入

一是在设立政府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人才发展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联动机制的基础上,设立乡村人才发展专项经费、建立乡村人才发展投入与人才发展投入增长联动机制。二是通过建立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工程合作等方式,建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是完善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多元投入机制,适当提高乡村用人单位人才培训的经费提取比例,建立健全乡村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才个人、各类社会组织与个人、企业投资乡村人才开发的税收抵扣政策。

(四)对乡村人才进行科学评价

建立统一的农村人才认证制度,细化人才评价导向。要注重对爱岗敬业、扎根基层、服务一线人才的评价,引导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科学设置评价标准,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把业界认可的“土专家”和“新时代乡贤”纳入评审范围;落实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意见要求,对扎根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实行倾斜政策。

(五)完善基层人才激励保障制度

适当提高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评聘中高级岗位的比重,完善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职务与职级制度,扩大基层事业单位副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级空间。完善乡村人才社会保险制度。在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地区、基层组织为乡村人才设立附加社会保险,并制定附加保险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单位用人用工监察,重点加强乡村人才合同关系、培训、薪酬保险、工作时间与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监察力度,违法违规责任单位与人员实施问责。提高参与乡村振兴人才的政治待遇,注重从一线人才中推荐先进模范人物参政议政等。

(六)统筹资源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

构建以农广校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统筹整合涉农师资人才力量,分级分层建立师资库,以县为单位推行引导产业发展、辅导学习培训、指导生产生活的导师制度。加强田间学校建设,依托国家和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把田间学校建设情况纳入示范社评选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以“一社一校”实现对产业的全覆盖,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教学标准建设,实施培训时严格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所提出的培训计划、内容、学时、评价等各项要求。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构建以综合素养课、农业通识课、专业技能课为核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严格落实教学环节。聚焦职业素养、家庭经营、政策法规、电子商务、农业创业等必修内容,打造国家级精品课程,开发特色鲜明、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务实管用、针对性强的精品教材。加强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建设,依托云计算、大数据,加快建设农民在线、远程教育系统,打破城乡数字鸿沟,满足农民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加强主体机构建设,健全完善农广校体系,实现有农业的县市区农广校全覆盖,进一步明确职能任务、稳定机构队伍、改善公益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条件。强化专门机构的组织支撑和资源保证作用,连接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职业院校,对接农业园区和农业企业,覆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政府统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工作平台、资源集合平台和教育培训平台。加强政策研究,建立健全激励和推进机制,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将强农惠农政策向获得证书的职业农民倾斜。借鉴先进区域的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开展农民职业证书业务准入试点,如在登记注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等方面,把获得职业农民证书作为重要条件之一,为今后全面推进农民职业化积累经验。

(七)提高下派人才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本领

下派人才要积极参与乡党委、政府开展的各项中心工作,深入到农村各项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尽快认知、熟悉和掌握农村基层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一是要帮助群众提高觉悟。改变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奉公守法、公正办事和踏踏实实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的方式建立起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帮助群众提高思想觉悟和素质。二是正确示范引导。农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不同,下派人才要多通过农民身边的人或身边的典型事例的正确示范引导,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三是要多为乡村提供服务。乡村由于信息不灵,组织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交易中成本过高,同时,农户之间的生活状况、经济水平不同,因灾、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下派人才要注重通过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服务的方式,以实际行动赢得党员干部和群众工作上的信任和支持,不断增强农村工作经验。

(八)要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

要通过下派人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一群优秀的人才,一个团结的队伍,一支奉献的力量,是基层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必须注重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7]。要帮助乡镇党委选优配强基层党政领导人才,组织指导好村“两委”换届选举,要正确处理与村基层组织的关系,自觉定好位、履好职、尽好责,讲求工作策略,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团结群众,切实发挥好帮扶、指导、把关、督促、协调、服务和带动作用,共同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局面。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重视乡村优秀人才挖掘和培养,注意培养村后备干部、选好“接班人”。要切实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性党风教育,扎实转变村“两委”干部工作作风。基层党组织的基础夯实了,就能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也就能够集聚众多乡村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农民基层人才
人才云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