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调查

2022-02-06 21:38孟德锋张海伦徐王智陈亲亲
现代金融 2022年2期
关键词:普惠创业者金融

□ 孟德锋 张海伦 徐王智 陈亲亲

一、问题提出

2021年开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抓手。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力。各地积极出台政策,引导农民创办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推动了乡村振兴建设水平。

金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持要素。2016年G20杭州峰会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2020年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以“数普惠 新金融”为主题,探讨了数字普惠推动新阶段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数字普惠金融”结合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等热点话题,体现了金融和科技的融合,不仅能有效解决金融服务获得性问题,还能克服创新创业难题。

已有文献研究普遍支持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居民创业的作用。利用省级宏观层面数据,谢绚丽等认为数字金融,以及其3个维度的指标——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均显著促进创业;Cao和Zhang从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认为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创业,而创业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Jiang和Fan认为在普惠金融和农民创业的过程中存在地区失衡,中西部等金融欠发达地区的耦合程度高于东部地区。利用微观调查数据,文献更进一步讨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的作用机制。李建军、李俊成构建了普惠金融指数,发现普惠金融促进创业主要的机制是提升居民金融能力。何婧、李庆海则认为,数字金融可以缓解农户的信贷约束、增加信息可得性、强化社会信任,促进农户创业,提高创业绩效。数字金融对非农创业和生存型创业的影响非常显著,对涉农创业和发展型创业的影响不明显。冯大威等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只对选择自雇型和生存型创业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影响雇主型和机会型创业。

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农民创新创业积极性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的积极作用,仍需深入讨论其影响机理和效应。农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了解情况如何?数字普惠金融提供了哪些比传统金融服务更优的服务?数字普惠金融是否有助于农民创业、以何种方式助力农民创业、农民创业绩效是否有更大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农民创业仍存在哪些困难?这些问题亟待得到严谨的回答。本课题组走访山东省莱州市沙河镇、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农民访谈,希望为以上问题提供答案,进而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政策思路。

二、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调查情况

(一)问卷调查

为深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的机制和实践中存在的障碍因素,本课题组2021年7月设计相关调查问卷,8月初进行实地调查。考虑到课题组成员调查的便利性,以及地理分布的可比性,选择了山东省莱州市沙河镇,以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调查主要通过线下访谈和线上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受疫情影响,多数调研对象主要通过发放线上问卷的形式进行。具体调查内容涉及受访者个人人口特征、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情况和家庭创业情况,以及数字金融在满足创业资金需求方面的不足等问题。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1份,问卷有效率97.1%。其中山东省问卷151份,江苏省问卷150份。全体样本中,男性占43.19%,女性占56.81%,男女比例接近1:1。31-50岁农民人数最多,占样本总数的62.13%,与一般创业者年龄段相吻合。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最大,为70.76%。家庭每年纯收入10-15万占比最大,为26.58%,其次是年纯收入15-20万、5-10万,占比分别为23.92%和21.26%。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农民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情况分析

农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分为数字支付、数字投资和数字信贷三种类型。调查显示,农户中,98.34%的农户使用数字支付,51.50%的农户使用数字投资,57.14%的农户使用数字信贷,总体上共有98.34%农户使用数字普惠金融。可见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良好,其中数字支付普及率最高,数字投资和数字信贷虽然有一定使用基础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数字支付中,农民使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宝占比95.02%,手机银行转账/支付占比69.10%,电脑网上银行转账仅占36.88%,其他电子钱包类产品占23.59%。说明农民对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较高,也更偏向使用便捷的支付方式,电脑并不是第一选择。便捷支付中微信、支付宝认同度最高,已经成为最普遍的支付方式。此外,移动支付方式创新较多,电子钱包类新产品也不断增加,给农民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支付方式将更加多样化。

针对数字投资,课题组首先询问了保险和理财产品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用途中的地位。结果发现,87.71%的农民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通讯聊天,80.73%用于生活缴费或网上购物,仅21.26%用于购买保险或理财产品。其次,询问了农民投资于数字金融平台的情况,发现只有44.52%的农民会将手头多余资金投资到数字金融平台,数字金融平台并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总体上,农民目前数字投资使用率不高,农民进行相关投资的潜在空间很大。数字投资可能成为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重点。

针对数字信贷,询问了农户的主要借贷渠道。83.39%的农户选择亲朋好友借款,60.47%的农户通过线下银行,说明农民借贷仍然依赖于传统的线下借贷渠道,对数字借贷的接受度有限。手机银行、微信或支付宝、网络借贷平台、互联网众筹4种数字信贷,样本中有48.84%的农民选择了微信和支付宝,占比最高,使用手机银行和网络借贷平台的农户占比分别为26.25%和10.96%,互联网众筹占比最低,仅为0.66%。这说明使用数字信贷的农民仍比较保守,选择对象集中于认同度高的平台;对于新兴互联网众筹产品了解不够也很不信任,目前不会轻易尝试。课题组进一步询问了数字信贷的贷款额度,发现有25.58%的农民的信贷额度在1万元以下,15.95%的信贷额度为1万元至3万元,5万元以上信贷额度农民仅占3.65%,可见农民愿意使用数字借贷借款仅限于小额借款。

2.农民创业情况分析

农户中有54.49%的农户正在从事工商业经营,成为数字普惠金融平台重要的潜在用户群体。农户创业的原因可以分为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两类。

生存型创业是没有其他更好就业选择情况下的被动式创业,课题组设置了找不到其他工作机会、继承家业、从事工商业能挣更多等3个选项,总体上生存型创业的农户比例占到44.98%。

机会型创业是把握市场机会、填补市场空白的主动式创业,诸如因为理想爱好、就业灵活和自由自在、承担社会责任等选项都属于这一类创业,占比为55.02%,说明农户创业中,主动型的机会型创业是主要原因。机会型创业中,选择“更灵活、自由自在”的比例最高,占总样本比例为31.31%,接近总样本的1/3;选择“理想爱好”的比例为18.54%,占比排第3位,这一结果契合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氛围,说明当前农民创业主要是寻求市场机遇的主动型创业,不仅有助于乡村振兴提质增效,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质量发展。

农民创业的产业领域分布较广,没有明确产业领域的农民占比33.54%,比例最高;有29.27%的农民选择了商业领域,这一类型的农民大多主营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务,属于农业产业链条上自然延伸;有14.02%的农民从事餐饮服务业,他们认为餐饮服务业流水大、毛利高、回本快,并且创业技能要求不高,较适合作为创业产业的主要选择;12.8%的创业者选择制造业,主要适合拥有加工、修理等专业技能的农民;有4.88%的农民选择建筑业,主要从事装修、安装等建筑业配套行业;有3.05%的农民选择在农村旅游业创业,为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尽心尽力。农民创业的物流仓储、小型工矿业等产业类型,占比较小。

农民创业的组织形式中,个体户占71.95%,比例最高;其次是占比10.98%的私营企业,9.15%的创业者选择了合伙企业。总体上看,个体户形式的创业规模不大,是创业成本最低的一种形式。

从农民创业的经营方式上看,75.61%的农民创业者仍选择一般实体店铺的线下经营方式,纯线上经营的店铺仍较少,占比为12.80%,选择线上和线下混合经营的农民占比为11.59%,和纯线上经营的店铺占比接近。总体上山东和江苏两地的农民创业仍以线下创业经营为主,主要服务于当地市场,结合调查发现农民创业以机会型创业为主,可以认为当前农民创业仍主要限于当地市场、把握当地市场的创业机会,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虽然线上经营方式总体上已经占到1/4,但借助于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台将其创业产品营销到全国的能力较弱。

三、数字普惠金融对促进农民创业的主要影响和作用机制

(一)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的主要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最主要的影响是提高了农民收入。对这一观点,课题组直接询问了农户自身的感受。农民创业者认可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高经营收入的有136人,占比82.93%,说明多数创业者切实感受到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好处。对线上线下经营方式和创业增收的分析表明,纯线上经营的创业者中有95.24%的人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提高收入,线上线下混合经营者中这一比例为89.47%,纯线下经营者中最低,为79.84%,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纯线上经营的创业者增收的影响最为显著。只是从创业原因来看,生存型创业者中95.83%的人认可数字普惠金融能提高收入,而机会型创业者这一比例仅为82.17%,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生存型创业者增收的影响更高。

(二)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的作用机制

1. 提升农民创业者的金融能力

对农民创业的最大困难的调查发现,54.49%的农民认为最大障碍是缺乏创业资金,50.50%认为是难以承受创业风险,42.52%则是缺少创业经验,说明创业资金不足是农民创业最主要的困难,虽然创业风险、创业经验及创业项目等也是农民创业时的主要考虑因素,但是农民创业面临的资金约束很强,成为乡村振兴中阻碍农民创业积极性的最大障碍。

数字普惠金融不仅给创业者提供资金,而且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可以提升创业者的金融能力。调查发现,创业者中有76.83%的人认为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提高了他们的金融能力,而没有创业者中这一数值仅为64.96%。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者的支持力度较大,创业者在使用金融服务过程中增加了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识,提高了金融知识水平,同时对使用数字金融服务的态度更加积极,而且通过更多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与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形成了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了自身的金融能力。

2. 缓解农民创业者的信贷约束

课题组询问了农户申请银行贷款被拒绝和创业之间的关系,发现创业者中28.05%的人有被银行拒绝贷款的经历,没有创业的农户中这一数值仅为21.9%,说明传统的银行服务对农民创业有较强的信贷约束。

课题组询问了创业者认可的数字普惠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优势,结果显示,56.48%的农民认为其资金综合成本低,51.16%认为贷款审批手续简便,43.19%认为审批速度快,47.84%认为贷款期限灵活。说明数字普惠金融优势明显,其放款期限短、所需成本低,帮助农民使用资金更高效,可以满足创业者及时便捷的资金需求。

对数字信贷额度与农民创业的统计分析表明,接近3/4的创业者(71.59%)使用过数字信贷,而且贷款额度多数在5万元以下,总体上近一半的创业者的贷款额度需求在3万以下,其中1万元以下的农民占27.44%,1万至3万元占比19.51%。较小的额度满足了创业者正常经营的流动资金需求。

3. 缓解农民创业者的信息约束

信息不对称是农民创业的主要障碍,从获取线上行业信息或金融信息与创业关系来看,创业者中有84.15%的人认可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可以提供行业或金融信息,远高于没有创业农民中这一指标66.42%的数值,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缓解创业者的信息约束,减低创业风险。

四、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的障碍因素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是个人数据泄露风险、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金融产品种类和金融服务问题。

(一)数据安全风险和政府监管问题

有26.88%的农民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存在个人数据泄露的风险。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改变人们固有的金融观念,有一部分创业者会对其持有保留态度。部分农民表示在通过网络金融平台进行贷款后,会时不时接听到有关贷款的骚扰电话。此外,近几年打着数字普惠金融旗号实施诈骗的市场乱象(如非法P2P平台)也使部分创业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安全性失去了信心。

对加强政府监管能带来的好处,有56.15%的农民认为政府监管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占第3位。排第1位的是老百姓受益,占比74.45%,第2位是推动技术进步,占比56.81%。随后是防止垄断占比48.84%和降低行业暴利占比43.85%。总体上农民肯定政府监管的作用,而加强监管也有利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创业的积极作用。

(二)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问题

有22.76%的农民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有贷款利率较高的问题,16.07%的农民认为贷款额度低是主要问题。从线上、线下经营方式来看,认同贷款利率高的线上经营者占比为71.4%,线下经营者54.8%,混合经营者52.6%。对不同经营方式的创业者的数字信贷额度统计发现,线下经营方式中,43.5%的创业者仍没有使用数字信贷,29%的人贷款在1万元以下。纯线上经营方式和混合经营的创业者中,贷款额度集中在1-3万元,占比分别为38.1%和36.8%。总体上数字信贷相较于传统信贷,额度提供较小,无法满足创业者的较大额度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金融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三)金融产品种类和服务水平问题

有12.8%的农民认为数字金融平台提供的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种类少,12.66%的农民认为金融服务需要更加完善。对不同经营方式的创业者的分析表明,混合经营者中认为金融产品种类少的创业者比例最高,为38.8%,随后是纯线下经营者中30.6%和纯线上经营者中的19%;不同经营者中,认为金融服务需要完善的人在纯线上经营方式创业者中占比最高,为38.8%,在纯线下经营方式创业者中占比最低,为34.7%。总体上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经营方式创业者的金融服务仍需进一步完善。

五、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创业的对策

(一)加大农民金融教育,提高农民金融能力

农民自身对金融知识和创业知识的了解是稳定创业的基础。金融知识有助于农民缓解创业资金约束、获取金融信息以及行业趋势,进而提升创业绩效。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建立长久有效的教育机制,来提升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与成功率。

首先,可以在学校课程中融入适当的金融知识教育,使学生对金融和普惠金融有初步的感知,同时教会他们使用简单的数字金融工具。由学生带动整个家庭金融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其次,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可以定期组织业务人员下乡对农民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讲解有关申请贷款的要求条件、各类金融产品的特点及风险,宣传普惠金融政策,推广农民使用手机网上银行进行业务办理。此外,当地高校可以组织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假期走入农村,开展对农民使用数字金融培训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后,还应定期举办最新创业政策宣传会,宣传国家对于农民创业的各类优惠政策,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二)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提升金融普惠水平

在此次调查中,有62.79%的农民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存在个人数据泄露的风险。虽然政府现已出台政策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力度,但各类无资质、不受监管的非法网贷平台仍层出不穷,农民在缺乏辨别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掉入陷阱,造成钱财损失。相关部门应出台更为全面、严厉的监管法规,与金融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大数据监控,及时发现隐藏的风险点,对金融科技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涉及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进行监管,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此外还要农民创业者普及相应的法律知识,维护其自身权益。通过多方合力提升数字金融服务农民创业的普惠水平。

(三)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开发创业金融产品

当前,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应充分利用数字金融交易成本低、信息对称性强、交易效率高的特点,不断拓宽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完善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应能发挥包括支付清算、资源转化、资金融通、风险管理、激励和信息提供等在内的各项金融功能。普惠金融发展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除强化信贷支持以外,还应继续推动交易媒介升级、完善支付清算服务、拓宽风险管理渠道等,让农民充分享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好处。

数字普惠金融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自身金融服务能力,做好传统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做到“快、准、优、宽”,助力民间资产配置,多措并举满足农民创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近年来,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加速融合成为亮点,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快速发展,催生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服务不断融合,带动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

在农村,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和村镇银行这三类金融机构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农民也更信赖传统金融机构。在助力农民创业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应积极推进“网点+普惠”场景建设,推动网点普惠营销专员建设,以标准化融资产品对网点赋能,提升网点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效能。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农业企业、农产品交易平台系统对接,探索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推广运用大数据风险模式,加大科技运用,综合运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信息,完善业务管理制度和办法,适当调整农民创业贷款准入门槛,明确信贷支持重点,积极创新信用贷款产品和拓展业务,并加大对创业农民的信贷投放。

猜你喜欢
普惠创业者金融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