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双一流”建设探索

2022-02-06 20:37杨兴林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学科

□袁 峰 杨兴林

全球经济化的普及使得高等教育逐渐国际化,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提升我国高校国际地位,打造世界级一流大学,教育部提出了“双一流”大学建设。通过“双一流”大学建设,让我国更多高校和学科跻身于世界一流之列,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

一、人才培养与高校“双一流”建设之间的关系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核心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不仅关系着高校发展,同时也关系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人才培养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与高校建设、管理等方面有直接关系,可以说人才培养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

高校“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高等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部分,而本科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我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化,国际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此背景下,全球资源面临着重新配置,全球经济体面临重新洗牌,而具有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占据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外部国际竞争需求,我国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努力。高校做为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只有提升高校质量才能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需求,而高校“双一流”建设同时又需要依托一流科学研究的支持。教师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学习,由此才能真正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由此可见,人才培养与高校“双一流”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1]。

二、高校“双一流”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提出是一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战略,这无疑为高校教育质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是在高校“双一流”实际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高校“双一流”建设资源分配问题。高校“双一流”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支持,而我国高校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支持。当前,我国在对高校财政拨款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以“985”、“211”为首的高校虽然总数不到全国高校的两成,但是却占据了七成以上的政府拨款,剩余八成以上的高校仅共同分摊不足三成的政府拨款。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是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初衷是为了促进我国高校多元化发展模式,促进更多高校的发展和提升,提高我国综合教育水平。但是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双一流”建设几乎被所有“985”、“211”大学所占据,普通高校依然难以通过“双一流”建设实现真正的提升。尤其是在地方高校中,不仅资金匮乏,同时人才资源也十分稀缺,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地方高校不得不提出更加丰厚的待遇来吸引人才,而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社会声誉等方面与“985”、“211”高校相差甚远,资金不足又导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地方高校的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二)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定位问题。随着“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提高,我国高校纷纷投入到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当中,但是关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定位,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导致“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出现偏离。此外,不少高校将“双一流”建设简单理解为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等,并没有根据高校自身实力和实际发展需求,导致很多高校“双一流”目标很难在指定时间实现。同时,目标定位趋同化也会造成不同高校在办学模式上更加趋同,忽略了特色学科发展,不仅难以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同时还失去了原有的办学特色。而这种情况下的“双一流”建设并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对于多元化人才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高校“双一流”建设中“重科研轻教学”问题。高校“双一流”建设是基于现实人才培养需求而提出的国家战略,而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不少高校参照“985”和“211”工程来进行“双一流”的建设。在以往的实践中,高校学科建设重视科学研究,将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于搞科研方面,并不重视人才培养。而高校“双一流”是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如果高校依然是“重科研轻教学”,那么“双一流”的建设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2]。从已经发布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可以看出,不少高校将一流学科建设当成一流科研平台建设来进行,而人才培养也以研究生为主。众所周知,本科生是高等人才教育的核心,而高校“双一流”建设中鲜少对本科人才培养作出调整,这对于当前人才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这一点也尤为突出,不少高校更加关注教师科研能力,而对于教师教学能力却没有太多要求,这使得“双一流”建设最终会成为高校一流科研平台建设。

三、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双一流”建设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同高校需要从自身出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地域产业和资源优势,促进自身“双一流”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

(一)创新发展理念,推行错位发展。针对当前国家财政资金分配问题,地方高校可以创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地方、推动地方经济为发展理念,待若干年后再跻身“双一流”建设。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引导,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扎实做好自身发展,为“双一流”建设做好准备。地方高校需要意识到自身发展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教育质量提升:一是地方高校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需要根据地域产业特色和实际人才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为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二是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将高校人才、学科以及科研等与地方产业合作互动,以人才促进产业创新、以学科促进产业发展、以科研成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促进地方区域文化建设。大学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地方大学在区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大学精神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优势,结合地域特点,促进高校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高校文化,培养具有特色文化的特色人才。对于符合“双一流”建设认定的高校而言,需要抓住此次机遇,放眼世界,致力于建设世界级一流大学和世界级一流学科。高校“双一流”建设要始终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培养世界一流的学生,为学生创造走出国门的机会,参与跨国学习和交流,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水平。

(二)合理定位“双一流”建设目标。“双一流”建设无疑是众多高校奋力追求的目标,但是不同高校也需要立足实际发展,合理定位建设目标。一是相关部门需要根据我国高校实际发展提出合理的统一的建设标准,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可行性参考;二是地方政府及高校自身需要结合发展实际合理制定建设目标。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不仅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需要兼顾高校发展规律,以地方特色为基础,进行“双一流”大学的建设。对于高校自身来说,“双一流”并不是简单的高质量、高发展,在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的“双一流”目标建设中,需要突出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特色,将具有特色的学科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学科,而不是盲目打造热门学科,模仿重点高校[3]。例如,西藏大学可以积极打造以藏医药研究为主的特色学科,实现自身一流学科的建设;三是完善学科建设措施。一方面是要将学科建设与地域产业优势相结合,以地方优势带动学科发展,形成“小而精”的特色学科。培养具备独特学科优势的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是积极从国外引进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通过跨国合作,丰富高校学科体系,同时将中国特色文化对外传播。通过增加国际文化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校学科教学资源的互通交流,实现我国不同高校学科多元化发展,促进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多样化发展。

(三)重科研更要重教学,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人才。针对当前高校“双一流”建设中“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高校在进行“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研究,又要重视教学水平,在进行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打造方面要始终围绕人才培养需求,强调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科评估中增强人才培养权重,制定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二是重视人才全面发展。一方面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是当代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一流人才培养必须需要具备创新思维。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优化,在积极发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将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真正促进学生在特色学科、专业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育人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既要重视其科研能力,更要重视其个人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本职所在,教师教学能力是选拔教师的重要标准[4]。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要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错误思想,实现从重视学科发展到重视人才培养方面的转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双一流”建设是基于人才培养为目的的高校建设,高校在进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也应当始终秉承立德树人根本原则,积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真正实现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学科建设。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多元化、高质量的世界一流人才。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