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婷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需要着重关注的教育工作,随着当前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各大高校纷纷提高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近些年来,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这直接导致了当前社会上许多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的心理教育,因此,高校应当完善心理教育体制,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内容。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方向。当代的心理学理念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会受到积极和消极力量的共同影响,积极力量会帮助人提高自信心,提供发展动力;消极力量则会打击人的自信心,在人的前进道路上形成一定的阻碍。积极或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对人的日常生活产生极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心理学认为应当提高积极力量对人心理上的影响,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帮助人们构建激励健康的心理观念。
高校在应用积极心理学作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指导理念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心理学教育为学生解决一定的心理困惑,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观念。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念是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激发学生自身潜力,提高学生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我意识。高校利用积极心理学有利于营造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直接影响。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学相较于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学习氛围相对宽松,因此学生的自控能力成为良好学习环境建立的必要内容。
(二)积极心理学作用。
1.帮助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近些年来,由于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度不高,而导致部分高校学生在走入社会后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越来越重视,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
2.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传统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缺陷,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到高校心理教育之中,可以弥补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中的不足,拓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引导高校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高校学生的大学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责任感与自我意识,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教育目标不明确。虽然目前各大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但在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还存在着一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明确的目标。在当前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高校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为高校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对高校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是解决已存在的问题,还要求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高校学生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具有前瞻性,让学生可以受益终生,而不仅是解决高校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
(二)教育方式落后。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但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模式的影响非常深刻。在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中,主要教育方式为教师进行心理知识传授,这种心理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需求,高校学生在心理教育过程当中参与性较低,从而导致心理教育效率低下。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高校的心理教育模式也应进行一定改革创新,通过新型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还应当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提高对学生自身的关注度,提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感。
(三)教育对象单一化。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只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身上,忽略了没有心理问题的群体。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会逐渐让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单一化,从而无法满足更多高校学生的要求。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解决心理问题上,而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的同学进行心理引导,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这种教育理念还可能会影响到高校学生的心理观念,对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一)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还比较落后,因为高校受到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为深刻,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高校教师的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理念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会加速高校教师教学模式的改变,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融合,可以帮助教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根本上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增加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幸福感与归属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成就,从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学生咨询效果。在高校运用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之前应当要先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完善的教学系统,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仅是为了解决高校学生现存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根本目标是降低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帮助高校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观念。提高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或是走入社会后解决困难与挫折的能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具有一定的发展观念,不应只是满足当下的教育需求,应从高校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心理学最大的特点便是可以让高校学生能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感。高校教师通过新型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并且通过积极健康的心理引导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因此,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促进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长远影响。
(三)提高高校学生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是利用积极力量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这对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增加,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当高校学生拥有一定自信后,会极大地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同时学生对学校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也会被激发,学生在积极参加高校活动时也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校环境也会对高校学生产生正向的引导,在内在心理教育和外在环境的双重影响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组织心理教育活动。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课堂知识传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学校通过组织一些具有正向引导意义的课外活动,让高校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的同时还能接受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让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会感到枯燥,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且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让高校学生在具体情景下接受与之有关的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
(二)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进行心理辅导,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能及时注意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并且对高校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通过深度地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来提高心理教育的教学质量。在发现学生出现问题时应当运用积极鼓励的辅导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激励式方式来增加学生处理困难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进行积极心理学文化建设。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在高校进行传播,提高高校师生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促进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教育中的运用。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内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传播,让高校形成积极心理学文化,促进高校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观念。在积极心理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提高高校教师对积极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并对不同专业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构建较为系统的积极心理学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生状态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指导。根据不同环境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构建校园积极心理学文化。
当前社会越来越重视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解决传统心理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心理学可以更好地帮助高校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观念,提高高校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发展性的心理教育对于高校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心理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