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1)》序

2022-02-06 17:52范恒山
区域经济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发展

范恒山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关系全局和未来的重大使命,已经成为我国向全面现代化迈进的核心主题。我国西部地区包含12个省份,占我国国土面积的71%以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基础等多方面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相对滞后,集中反映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是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区域,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2019 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情形下,由刘以雷同志主持编写的《中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0)》首创问世,受到了欢迎。令人欣慰的是,同名报告2021版又将如期出版。粗览新的报告,其在首创的基础上又有了重大改进,呈现出新的格局、新的气象。总体来看,不仅在体例与内容上体现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而且集思想性、政策性、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体,其中不乏新颖独到、理性务实的见解,很值得一读。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特别的环境下,这项工作能坚持下来,而且做得越来越好,应该点赞,值得称道。所以,老友刘以雷诚邀我为2021年的报告作序,我也就欣然应允了。

2020 年,由于世所罕见的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困境,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取得了增长2.3%的不凡成绩,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全国上下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措施,宏观经济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尽管内外挑战众多,正常非正常因素影响频繁,我国仍然实现了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和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赢得这个局面,西部地区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障碍。西部地区作为幅员辽阔且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面临的风险更大,任务也更重。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借此机会,我就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问题谈一些浅见。

一、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大家知道,在实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党又做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谋划。2020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21年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大局、事关长远。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说,西部地区兴旺,国家才算真正兴旺;而没有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就谈不到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西部地区的发展质量与水平关系全局。西部地区面积广阔,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90%以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纵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也是统筹安全与发展的重点区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 多年来,西部地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在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国内转型发展走向深入且地区间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西部地区发展面对的矛盾与问题不断显现或暴露出来。从整体上看,近些年来,西部地区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转型发展相对缓慢,新经济、新动能、新产业发展规模与水平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地区间分化加剧,省域经济发展落差较大。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又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西部地区自身的事,还关系到全国的转型发展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必须把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一件大事,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

第二,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5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西部地区处在胡焕庸线西北侧,又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区,发展条件相对较差,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在拉大。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快速增长,2019 年是1999年的15.48 倍(1999 年是3472 元),但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明显偏低,1999 年不到东部地区的40%,2019年不到东部地区的61%。同时,西部地区内的各省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短板”问题一直较为突出。经济发展是人民富裕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没有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很难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生态安全问题。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青海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大美丽西部地区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任务很重,同时西部地区生态极为脆弱,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任务也很重。单纯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来讲,两者都不难,难的是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有机结合,实现发展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长期性的难题。把这个难题化解了,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价值,体现出中国智慧,也彰显了世界高度。

第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事关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发展阶段和内外环境条件深刻变化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加快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区域四大板块的全面融入、协同发力。目前,西部地区既有发展慢、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也有营商环境不优、对外开放不充分的问题,总体上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盘子里显得份额不足、作用有限,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还不适应。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要推动西部地区全面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打通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运行的血脉,推动地区之间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自由畅流;是要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步伐,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开放发展的高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二、实现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构建六大体系

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在哪些方面着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要着力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创新引领;有的学者强调要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力;有的学者提出要着力建设高水平产业发展平台、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有的学者建议要着力推进对外开放,建设沿边经济带并打造新时代开放高地;有的学者则主张要着力创新制度环境,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等,这些见解对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结合西部地区实际,基于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我以为,西部地区当前要进一步在六个方面倾心发力,或者说,要着力构建六大体系。

第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西部地区多数区域处在工业发展中期阶段,部分区域甚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要根据高质量发展要求改造升级整个产业体系。构建西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既要把握好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共性特征,也要从自身优势、资源禀赋、特色产业等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注重学习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做法。比如,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要做好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现代化农业与现代化二三产业,以及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区域生产力布局的配套衔接、相互协同和优化升级。除了把握与体现共性的规律性要求,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还要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深化相关研究。西部地区产业的总体特征是什么,12个省份的自身特点是什么,如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要求,形成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西部地区特色与各省特点的产业体系等,把这些问题廓清了,我们就能有的放矢,重点攻关,从而获得实质性的成效。

第二,构建高质量城镇体系。现代化伴随着城市化,没有高质量城镇体系,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经济发展。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按常住人口算是63.89%,按户籍人口是45.4%。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潜力更大,2020年云南和贵州的户籍人口化城镇率分别为37%和41.68%,西藏2020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73%。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尤为值得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有关文章中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据2019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全国12 个跨省域新型城市群GDP占全国比重已达82.03%,其中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超过40%。当前,西部地区已经形成成渝、关中平原、北部湾等9 大城市群,但各城市群发展差距明显,城市群内部产业同构性高,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有待完善,尚未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合作机制,缺乏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2020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地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20 年5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应当强化都市圈或城市群的集聚引领作用,推动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全域高质量发展。西部地区的地理、地形、生态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城市发展不能搞“摊大饼”式的模式,需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注重做实做强中小城市并与推动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形成的重要认识。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营商环境是衡量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据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21 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年我国296个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20年西部地区的重庆、成都排名前10名,西安进入前20名。共计8 个城市进入前50 名,且8 个城市均为省会城市。相比之下,东部地区有多达25个非省会城市进入全国营商环境前50 名。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造有利于全社会创新创业和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氛围,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四,构建可持续绿色发展体系。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中国城市常住人口约9 亿人,但其中2.8 亿多人是农民工。城市市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大约是农民工的2 倍。假定未来中国市民化率达到80%,意味着还有至少5.5 亿人左右(以2035 年为预测对象)的新增市民人口。即便按今天日本、韩国的人均工业化水平,也意味着到时,我国工业规模要达到今天的2 倍以上,我国未来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压力非常之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西部地区生态总体上较为脆弱,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含量,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实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生态市场、生态帮扶各项制度等方面做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第五,构建完善的社会建设体系。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应当是经济发展本身,而是要有益于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进步。西部地区社会建设总体滞后,许多方面仍然薄弱,例如教育、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衡、短缺与闲置并存;部分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地区,相对贫困问题还比较严重,需要更好地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起来等。很大程度上,社会建设水平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联的。所以,构建完善的社会建设体系,也应当是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六,构建高水平开放发展体系。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没有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一带一路”倡议使西部地区站在了对外开放的前沿,这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西部地区要紧扣实行高水平开放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如何通过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如何搭建各类重要开放平台、如何加快推进制度性开放等,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实践,努力形成开放合作的高地。

三、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些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并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高质量发展,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西部地区发展具有不少优越条件,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短板,需要花大力气加以解决。特别要重视与解决如下一些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第一,西部地区经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明显特征,科技创新经费支出是创新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9 年,全国R&D费用支出为22143.6亿元,其中东部地区占66%、中部地区占17.47%、西部地区仅占12.91%,西部地区R&D 费用支出占比,远低于其经济总量占全国GDP 的比重(2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方面,2019 年,东部地区为14750.6 亿元,中部地区为4370.7 亿元,西部地区仅有2776.8 亿元,西部地区占全国之比为11.97%,比R&D 支出的占比更低。从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的企业看,保持或超过同行业国际领先的企业数占比东部地区为6.2%、中部地区为4.5%、西部地区为4.2%;保持或超过同行业国内领先的企业数占比东部地区为21.2%、中部地区为20.0%、西部地区为18.6%,西部地区的比例都是最低的。从分省(市)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投资最多是四川、重庆、陕西,2019年占到西部地区相关总支出的53.5%,其他9 个省份占比还不到一半。

第二,投资效益相对较低。由于自主创新能力相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要素投入和传统产业规模扩张,但这种模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2017—2019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占比为26%—27%,其中2017 年为26.68%、2018 年为26.12%、2019 年为26.16%。相比起来,2017—2019年,西部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0.0%、20.47%、20.82%。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明显高于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反映出西部地区经济明显依赖投资拉动。问题还在于,西部地区的投资效益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资本是趋利的,这种状况无疑会对社会资本向西部地区的流入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阻碍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价值链中低端的锁定效应。打破这种产业中低端的锁定,不仅要解决主要依赖于投资拉动的问题,也要着力解决投资效益提升的问题,而这同样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第三,西部地区开放水平相对较低。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出口来看,2019年西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56%,其中出口占8.95%,进口占8.1%,远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21%)。相比而言,东部地区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0.63%,明显高于其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51.9%)。显然,在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方面,西部地区还存在很大空间,应认真学习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注重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入对外合作,持续增加出口规模,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第四,区域内部分化明显。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我曾指出西部地区总体增速较快但区域内分化明显。受自然环境、人口密度、远离沿海发达地区等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发展态势总体优于西北地区。2016年以来,这种现象依然存在。2017年以来,云南、贵州、西藏经济增速多次位列全国三甲,重庆、四川、广西经济增速常年位于全国前10名,西北地区则多处于增速后列。这种分化实则反映了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动能、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差距。西北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创新投入少,人口密度低,生态更加脆弱,其对高质量发展更为迫切。西北地区多数区域的工业是在资源优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部分地区还引进了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项目。2019年,宁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的万元GDP能耗在1.0吨标准煤/万元以上,明显高于全国能耗水平(0.49 吨标准煤/万元)。2019年,内蒙古和宁夏的万元GDP 能耗分别同比提高4.49%和1.19%。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这是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五,生态建设短板仍亟待补齐。西部地区的青海、甘肃、陕西、西藏、四川、重庆、云南等区域是我国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其中,青海和西藏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新疆、宁夏、贵州的生态极为脆弱,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风沙源防控地,陕甘黄土高原要大力遏控水土流失。中央、西部地区各省(区、市)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节能环保工作。2019 年,西部地区各省(区、市)的节能环保支出占GDP 比重平均值为1.01%,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值(0.75%),但受制于西部地区省(区、市)地域宽广,需要实施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数量多、投资大、分布广,加之,西部地区省份经济实力偏弱,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比如,新疆、甘肃、青海等地的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偏低,贵州、云南的地表水缺乏和石漠化等,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治理。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对全国、对未来都是一件大事。

第六,制度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推动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支撑。在制度软环境方面,西部地区各省份仍然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例如,一些地区的经济政策更偏向鼓励生产而非鼓励创新,更偏向促进数量扩张而非质量提升;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尽合理,在创新驱动、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约束力度不强。据《2020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在“软环境”项下,全国前50强西部地区城市只有10个。我从媒体报道了解到,2020 年11 月,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西部地区(重庆)科学城在全国率先推出“三评合一”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将关联性很强的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入河(湖、库)排污口设置论证三个相近审批事项进行融合,实行一次审核、一次审批,为企业减少申报材料63 项,节约720 个工作日的审批时间。西部地区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西部地区固然存在客观上的“先天不足”,但优良的制度环境是可以通过积极的主观努力创造出来的。

上述制约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短板”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从历史角度看,西部地区工业化起步晚、基础差、行程短,产业大多处于链条中低端;以发展条件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不少地区缺乏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人才、资金缺口大,资源、环境压力大;就管理体制说,西部地区不仅在整体制度建设上相对滞后,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等专项制度也急需抓紧建立与完善。当然,更存在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站位,活络思维。我注意到,《中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1)》对此也有深入具体的研究,不仅在“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短板与原因”中进行了总体分析,且在“产业篇”“地区篇”中分别对14个主要产业和12个省(区、市)的不足进行了具体分析。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的确很有必要。

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

又好又快地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方向,抓住关键。2020 年,我曾写过一篇名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四个关键点》的文章,简略地谈到了一些看法。以此为基础,我再强调一些认识。

第一,要对标先进地区,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如前所述,软环境建设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软肋。如果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先进地区比,在这方面的差距就更大。应该说,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在软硬环境方面的差距都比较明显,但涉及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软环境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还要认识到,西部地区面临发展基础薄弱、生态承载力差、缺乏资金和技术等先天不足,要高效聚集和利用优质资源,就必须在打造软环境方面形成优势。基于此,西部地区应该把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软环境优化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对内,要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外,要强力吸引外部地区各类创新资源加快流入与高效集聚。西部地区优化发展软环境的便捷途径,就是在关键方面对标看齐国际通行规则和国内先进做法进行创新。一是要建立公正、透明、可持续的政策法规体系,并立足于提供最优服务来改善政府治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强化政务诚信和社会信用,维护市场公平公正。应选择若干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久治不愈的难点进行攻坚,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解决深层的体制问题,实现软环境的全面优化。

第二,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拓展产业链条。前面已经谈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西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用足用好自身禀赋,做强做优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也是切实可行的现实抓手。近几年来,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走出一条特色发展的创新之路。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仍然要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并使之成为整体经济行优走强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围绕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推进融合发展,拓展特色产业体系。加强特色资源与现代科技融合,促进特色产业的集群化、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牧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进一步把生态、民族民俗、边境风光等优势提升为新经济、新业态;依托风景名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开发开放合作试验区等,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二是创新运作机制,提升特色资源的价值。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能源矿产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积极探索建立区际利益补偿或平衡协调机制,并依此促进转化、增进效益。还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共建特色园区,发展高品位、高附加值的“飞地经济”。

第三,结合新老基建,打造数字技术发展先进位势。数字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和集中体现正在迅猛发展。哪个地区抢占了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的制高点,也就抢占了经济发展的领先位置。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数字技术降低了区域对自然条件和历史环境的依赖,能够超越区域现实发展基础和地理区位,重构区域经济体系;数字技术提供了跨区域利用资源要素的基础条件,从而能够进一步帮助地区强化比较优势,这就为落后地区发展新经济、提升新动能,实现与先进地区同步发展甚至领先发展提供了机会。由于区位、环境、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老基建一度进展缓慢,这些年在战略牵引下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这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已大大缩小。在今天,随着数字技术等的发展,老基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程度已明显降低,且目前新老基建已融为一体、相互支撑,西部地区应一体推动新老基建的发展。在5G 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基建方面要加大力度,力争与东部地区先进地区并行发展甚至走在有些地区的前面,同时借助老基建补短板,发展数字经济。贵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产业,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同时,新的经济结构逐步形成并取代旧的经济结构,实现了由不发达省份向占领经济发展新“制高点”的跃升。这一事实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信息开放化的环境下,欠发达地区是可以通过抢抓机遇,运用创新、积聚、移植等手段,利用优质公共资源和分享经济,超越传统经济基础,培植新经济、新动能而实现超越发展的。这也是欠发达地区在新环境下可以自主运用的重大有利条件。

第四,紧扣发展需要,激发战略功能平台的综合效能。以新区、自贸区、开放试验区等体现的各类战略功能平台,既是先行先试的创新基地,又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示范窗口,也是创新资源要素高度集聚的主要载体。实践表明,发展好的地区,无一例外地都得益于重大功能平台的建设与运用。比较而言,西部地区战略支撑仍比较薄弱,平台利用不够充分有效。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新格局,必须利用并发挥好战略功能平台的作用。一是要紧扣战略大势和前沿发展、未来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在西部地区打造更多的战略平台;二是要立足于解决现实中的突出矛盾,落实重大发展改革任务,自主打造具有特色的高品质功能平台;三是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采取适当形式将其设立的功能平台延展到西部地区,或者联手打造新的平台。通过这些合作,不断吸收发达地区创造的新经验,保持创新的持续性,又同步实现与发达地区对标看齐,避免发达地区曾走过的弯路,虽后发但可借道超车,创造西部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先进性。

综合而言,推动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一件大事、要事,又是一件难事、苦事,要凝神聚力、真抓实干,以科学的思路、有力的举措和灵活的技巧,持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西部地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刘以雷同志长期在西部地区工作,他躬耕实践、身体力行、勤于思考、深入探索,就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与思路,是西部问题研究的行家里手。真诚希望刘以雷等同志能坚守初心,以更丰富、更实在、更精彩的工作成果,不断充实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宝库,助推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迈上新台阶。

是为序。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